日前,欧盟宣布将于7月4日起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高关税,中国则先后对欧洲的白兰地、猪肉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密切关注乳制品、奢侈品、大排量汽车的关税。中欧贸易摩擦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多家媒体报道称,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拟关闭11家国内工厂,转投中国。

今年年初,巴斯夫就公开表示,计划大规模裁员,而且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具体原因包括欧洲能源成本居高不下、俄乌冲突迁延日久、利率逐年攀升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巴斯夫计划关闭路德维希港的11家生产厂,其中多数工厂已不再盈利,甚至出现较高额度的亏损。

另据德国化学工业协会给出的数据可知,近段时间以来,德国化工行业约有五分之一的投资流向中国。巴斯夫的部分员工也已经收到准备转移到中国的“不确切消息”。

尽管巴斯夫方面对传闻保持缄默,但该公司“重仓”中国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用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楼剑锋的话来说,“市场在哪,增长在哪,巴斯夫就在哪”,巴斯夫永远都无法拒绝中国的市场体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个例子,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间,巴斯夫依旧以偌大魄力做出投资决策,全面推进位于湛江的一体化基地项目,到2030年将投资高达100亿欧元,相当于五个特斯拉超级工厂,是巴斯夫自创立以来最大的独立单笔投资项目,也就德企在华投资的最大单体项目,由此不难窥见巴斯夫对于中国市场的信心。

彼时巴斯夫方面曾表示,在疫情期间作出这一决策并不容易,但他们并没有犹豫多久,因为巴斯夫认定其“经济福祉取决于中国”。

事实上,对于巴斯夫来说,中国并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在德国闹着要“脱钩断链”的时候,巴斯夫的几位高管就联名发表了文章,标题简单而粗暴:“退出中国将令我们失去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2年,巴斯夫在中国还只是一家生产树脂的合资工厂。但在短短三十年间,大中华区已成为巴斯夫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2022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化工大国,占据全球化学品生产总额的49%。

巴斯夫方面估计,最迟2030年,中国将占据全球化工市场的半壁江山。“投资中国,等于投资未来”。

前不久,巴斯夫刚刚退出酝酿三年之久、原计划投资规模达百亿的印尼镍钴项目。当时业界普遍认为,巴斯夫接下来多半还会有“大动作”。考虑到巴斯夫正逐渐收缩欧洲的生产规模,转向中国应该是大概率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并不是说巴斯夫要抛弃德国、抛弃欧洲,只不过企业是逐利的,它们自然会倾向于营商环境更为良好的土壤。毕竟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就陷入了地缘政治捆绑经贸议题的怪圈,诸如监管过度、能源成本高企、官僚主义严重,导致以巴斯夫为代表的行业巨头盈利极其有限,在这个当口转投中国,也不失为正确的选择。

简单来说,资本是没有国界的,企业的投资会显示他们的选择。鼓吹假大空的“脱钩断链”,始终无法改写客观事实。中国将坚定不移的深化开放,多措并举吸引外商来华投资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