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队时,某年,我坐火车送一批学员去新疆。

暑假车票难买,我们出手又晚,学员都是硬座。我们三个军官,只有从黄牛那里弄来的一张卧铺,轮流用。

我享用卧铺时,见对面男子床下塞了个直棱八叉的大麻袋,像搞装修或当木匠用的。

可他的气质绝不像打工者。一问,原来是画家,那是去新疆写生的工具。

见我一身军装,他问我单位在哪里。

我含糊地说“亚运村北”,他细问,我又说“北苑再北”。他直接说是XXX吗,我当即愣住。

他忙解释:“我就住你们旁边,隔着一条小道,每天跟着你们的军号起床!”

后来,我们让学员轮流睡卧铺,自己坐硬座。和对面小男女聊天,女孩说她常去北京军区:“去看一个同事。进大门,拐两个弯,过个小桥,左边就是!”

看到女孩T恤上的“舞”字,我想起同学李英就住在那幢楼,她妹妹李珍以前在一家舞蹈学校工作。

试着问问,还真是!

女孩打通李珍的电话,说了两句,悄悄把手机递过来。

我刚开口,那边就傻了:你俩怎么认识的?她不是回乌鲁木齐了吗?

回京后和李珍聊起,她愤愤地说舞蹈学校关闭,只因一个记者的负面报道。

这记者,正是我和她姐的同学。记者同学后来采访时,旁边那位几杯酒下肚,感叹道前妻伤了他的心。

同学的八卦之火顿时燃起,细问,那前妻竟是我们的高中老师!

再说一句,画家看我没回来,以为停车时我下去没赶回来,还好心地去找列车员汇报。

离开军队多年,我把新疆行的日记发在博客上。

那博客没几个粉丝,我是拿它当个人文库用的,上传时也没细查,竟忘了给学员用化名。

文章一共也就十几个点击,居然有人认识一个学员,还替我俩联系上了。

不过我觉得很抱歉,赶紧删掉。

后来在公众号和头条提到父亲军校时的同学,有他们的照片和留言。

我担心侵犯隐私,但想来想去,觉得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他们又都那样英姿飒爽,还是没给照片和留言打码。

没想到,父亲一个战友的儿子竟然看到,联系了我。

毕竟学习好的

就那么几个

Mr. Yes

去镇江参加公益活动,午饭时与旁边女士聊天。她说在澳门科技大学教英语,我说我侄子正在那里读书。

“北京男孩?——是不是去年我教的那个!”我翻出侄子照片,老师一看,筷子一拍:“没错,就是他!Mr. Yes!可逗了!”

我把我俩的合影传过去,侄子吓了一跳,后来还为老师记得他很是得意:“毕竟学习好的就那么几个!”

老师看了,感叹:“不行,我快笑抽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