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曙光 北京报道

“新能源不仅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6月29日,在由经济管理出版社主办、国内能源转型知名研究团队“朱彤能源转型研究”提供学术支持的第一届“国家能源转型与碳中和”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强调。

史丹指出,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市场最具活力的部分。从历史的角度看,每一次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都与能源的转型紧紧相依。从煤炭到油气,再到电力,能源变革始终与科技革命同行。当前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兴起,能源革命同样同行而且处于领先地位,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呈现全球爆发式增长,显示了新能源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深层原因在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涵盖了能源的革命。缺乏能源低碳转型,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绿色发展,更无法理解新的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能源革命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不仅涉及到新能源产业发展和能源结构的更新变革,还包含效率的大幅提升,同时也伴随着能源体制的创新与改变。”史丹表示。

史丹认为,如今,生产要素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资本和劳动力,数字要素也逐渐融入生产函数之中。此外,史丹指出:“在探讨新质生产力时,我们不可能忽视新能源也是重要的新要素。”

在史丹看来,新能源与传统能源有着本质的区别,其特质、特性以及带来的社会效益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史丹认为,在探讨新质生产力时,应该对新能源这一新要素进行深入的研究。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不仅加速了新能源产业本身的快速成长,而且新能源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促进了新的业态。例如,农业光伏、建筑光伏等创新应用,以及在工业领域分布式光伏的大量运用,催生了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

在谈到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影响时,史丹表示,新能源在减少碳排放和提高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我们走进油田或煤矿,会看到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在生产现场的使用,随着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逐渐成为主导能源,它将深刻影响并推动能源体制的变革。当前业内经常讨论的新能源市场消纳问题,其实质并非市场不消纳和不接受,而是传统能源输配体系对新能源可接受程度。”史丹表示,换言之,我们要思考如何提高传统电网对新能源的兼容性,从而提升整个能源系统的绿色效率和可持续性。

“目前,我国新能源发电占比只有15%—20%,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为了实现双碳目标,我们要将新能源的比例提高到60%—80%。如果我们仍然以传统电网无法接受更多新能源为借口而不去发展新能源,那我们就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发展方式上,无法实现真正的能源转型。”史丹表示,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这种思维方式,去寻找新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抱怨市场无法消化更多的新能源。

另外,随着新能源的发展,能源输配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史丹认为,不能总依赖传统的能源输配方式,而应该充分利用新能源的技术特性,去创新和发展新的能源配售方式,即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新材料迅猛发展。然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史丹表示:“尽管我们的成本效率更具优势,但在绿色竞争力和绿色产业链方面却存在短板。欧盟新电池法正在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和电池形成绿狙击。因此,我们必须将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视为产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从全球竞争和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发达国家使用绿色贸易壁垒以增加其产业竞争力,打击我国的产品出口,我国能源转型的步伐必须加快。”史丹表示,如果我们能源能够实现绿色转型,那么供应链和产业链能全面实现绿色化,就温室气体排放来看,化石能源占比达到80%以上,像水泥、钢材等产业的排放占比还是相对较小的。

“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对抗一些国家对我们产业的冲击,需要打造一个更坚实的基础。”史丹表示,这个基础不仅包括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更包括实现产业的绿色化的基础。“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更具竞争力,我们的产业才能在全球市场中站稳脚跟。”

(编辑:吴可仲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