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虎委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和美乡村根基

近年来,柞水县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同时,开展了两拆一提升行动、秦岭山水乡村和“千万工程”建设,积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奏响了“村净、户美、业兴、人和、民富”新乐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但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面临投入不足、重建轻管、群众参与度低等问题,需要在接下来的整治提升过程中加以完善,进而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

建 议: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高位推进建设项目落实落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及农村厕所革命等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把好事办好。坚持思想不松懈、精神不放松,主动入位、积极担当,千方百计推进项目建设各项工作部署落实落地,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明确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在项目建设中主要责任,狠抓工作落实。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为农民而建。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农民满意不满意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在推进项目建设的过程中,要多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多听听农民需要什么,坚持因需而建。聚焦水电路气房等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建设内容与最需要、最紧迫解决的建设难题,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在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的基础上,根据各类村庄的不同条件,选择最适合本村的建设项目,不搞一刀切和一窝蜂而上。真正让项目建成后,能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让农民享受到项目建成后带来的便利。

三是健全项目建设体系和标准质量,强化监督考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能要能用,更要管用好用。要强化项目建设质量,出台统一的有关农村户厕改造、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道路、农房等建设管护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与推进,坚决杜绝“花架子”“假大空”,要让项目建成后能用、管用、好用。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建成后监督与考核,出台相关考核标准,并探索与各地乡村振兴实绩相挂钩,对项目建成后不能用、不好用,导致项目闲置与资金浪费的,要通过通报批评、考核扣分等形式加以惩戒,对于项目建设效果好、农民群众满意的,要通过通报表彰、考核加分等形式加以激励。

四是探索管护机制,破解管护难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不仅要建得好,更要管得好,管长远。要进一步探索创新设施管护机制,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专业管护队伍、加强管护监督考核等方式,不断提升管护水平。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作用。村级组织对所属公共基础设施承担管护责任,村民自治组织要对应由村民自治组织管护、委托他人代管的设施承担监督责任。强化运营企业管护责任,全面加强对所属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落实受益者责任,鼓励采用“门前三包”、党员责任区、文明户评选等形式,引导农民参与管护。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管护制度,制定完善鼓励社会资本和专业化企业有序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政策措施,形成多元化管护格局。

五是创新农户参与机制,让农户成为建设与管护的主力军。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基础设施同样是为农民而建。要深化“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共同维护”理念,优化项目设计,探索让农户从规划、建设到管护全程参与建设,让农户成为基础建设的主体。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发动,通过农民能听懂、听得懂的方式向农民普及有关文明如厕、环境卫生、卫生防疫等知识,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文明卫生意识,让老百姓意识到家里美与村庄美同等重要。加强技术指导,规范农户处理行为,让农户了解设施、爱护设施、管护设施,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同维护村庄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环境。

秦付林委员:因地制宜发展群众致富产业

通过调研和日常工作掌握情况,我县和美乡村产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现有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综合素质相对低,对现有产业提质增效的愿望不高。二是农民主体意识不强。在木耳产业发展初期,由于靠财政补贴和政推动为主要手段,导致一部分人产生了严重依赖政府的思想倾向。三是农产品质量不高。由于粗放种植、粗放管理,导致很多产品效益不高。四是销售体系建设滞后。相关部门在木耳产业的销售中没有发挥作用,只有小商小贩上门收购,造成压级收购,任由贩子宰割。

建 议:

1.要选择长期、中期和短期相结合的项目;

2.要选择适合本地种植、养殖发展的项目;

3.要突出地方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4.要选择当地农民群众可以接受的或者通过培训可以完全掌握技术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