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总要求。不过,相对于其他“四篇文章”而言,数字金融并非某一特有的金融业务,在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看来,数字金融更具有“虚化”的特征,更体现了数字技术加持之下,金融领域的数字化应用所带来的整体行业的提升和改善。不过,当前来看,这种“虚化”仍根植于金融所固有的规律和环境,短期难以脱离金融发展的基础。

实际上,就数字金融的概念而言,目前在市场、政策和研究领域都没有一个共同的认定,大多数情况下仍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描述性的范围。对此,北京大学肖翔教授将其归纳为,一是参与主体既包括传统金融机构,也包括数字平台企业、金融科技公司等新兴市场主体;二是主要依托数字技术、数字渠道和数字基础设施实现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三是促进金融产品服务、业务流程、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数字化创新。北大的黄奕平教授则更是将其概括为,数字金融泛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公司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融资、支付、投资和其他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另外,有研究人士更进一步认为,数字金融指金融部门的广泛数字化。涵盖所有产品、服务、技术及基础设施,让个人及公司可通过数字技术获得支付、储蓄及信贷等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就此来看,基于同样的背景,相对于其他“四篇文章”,数字金融的发展更具有独特性。这是一个融合而泛化的概念,单纯从数字技术发展,或者单独的金融业态的发展,都无法做好这一篇新的文章。

因此,从金融高质量发展和做好“五篇大文章”的角度来看,数字金融的发展,无论从评判的标准、还是从发展的内容实质方面,都不同于其他四篇文章,可以说更加的“虚”。不过,数字金融对于金融业的影响却十分显著而深刻。在数字技术加持之下,无论是银行、保险,还是券商、资管等各个领域,数字金融的发展正在不断颠覆传统的金融业务模式,因而这种影响其实更具有革命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五篇大文章中,相对于具体的金融业务而言,“虚化”的数字金融这一篇文章其实是最难做的,不仅没有可以量化的指标参考,也充满创新的不确定因素。

在经历了P2P的兴起和衰退、经历了移动支付的革命性发展之后,数字金融的发展,在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看来,正在向金融回归,其越来越体现出金融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而不是此前所呈现的金融“脱媒化”。一方面,在互联网企业占优势的移动支付领域,已经出现了规模增长放缓的态势。前瞻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在移动支付领域,2022年非银行支付机构移动支付业务规模首次出现近五年同比下降,为317.33万亿元,同比下降11.73%。而2023年非银行支付机构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将小幅上涨,约为368万亿元。这些增速的变化与此前的双位数增长有显著的不同,表明数字化的市场交易规模已经遇到了边界。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金融机构都投入大量资源,推动金融服务模式的数字化转变。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收复”此前被移动互联网企业占据的“失地”。数据显示,2023年,25家上市银行披露了科技投入合计达到1970.12亿元;相关科技人员合计超14.42万人。目前上市银行的科技投入逐步进入平稳增长期,更加注重科技与业务融合及转型带来的更高质效。

与此同时,在宏观环境变化的情况下,金融科技加持的所谓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越来越显现出增长乏力的倾向。这表明,在逆周期之下,数字金融的赋能有限,无法实现金融业的跨周期发展。金融数字化所带来的发展,仍难以脱离实体经济、难以脱离一般性的金融规律。对此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曾经指出,经历了金融数字化的初始阶段之后,依靠流量在金融领域“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过去。在这个阶段,很多金融科技企业头上的“科技光环”正在褪去,其科技“含金量”的成色也通过业绩显现出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近期曾指出,客观看,我国金融数字化转型尚未进入较高层次的智能化阶段,因此既需要深入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也应该从需求侧提升产业的数字化程度,从而更好地实现产融数字化互动。

当前的市场环境,以及此前的一些经验教训都表明,做好数字金融这一篇文章,不能脱离当前的经济环境和金融基础。数字金融所推动的金融创新,不能离开“金融业回归本源”的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要求。在这个背景之下,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初步实现了金融业务“上线”之后,数字金融的角色和作用都需要重新定位,需主要服务于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而在这其中金融业仍然是“主角”。同时,对于数字金融对于普惠金融等金融业务所能够释放的效率也不能盲目自信,虽然其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对客户需求进一步的“精准画像”,但实际上仍不能完全脱离金融风险的门槛,对金融下沉的作用有限,因而其对于有效金融需求的提升并非是无限的,仍需要符合一般的金融规律和经济规律。另外,数字金融更广阔的空间在于,金融+产业+数字的数实结合,在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四联融合”,而不仅限于金融本身。

最终分析结论:在经历了互联网经济的潮起潮落,初步实现了金融业务的“上线”之后,数字金融的发展正在面临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在新的阶段,数字金融越来越表现出“虚化”的特征,这意味着数字金融这一篇大文章更具有挑战性,不能脱离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一般规律。数字金融可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工具,但仍不能取而代之。(来源:安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