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含糊糊是中国人清清楚楚的一种态度。
「曾仕强每日箴言」
中国人说话做事不像西方人那么精确量化,人人都是含含糊糊的“差不多先生”。
就好像中国人的对话,经常出现“说了老半天,不知道在说些什么”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处世哲学?
今天我们就详细探究一下,含含糊糊背后的门道。
01.含含糊糊的用意是,为获得最大的和谐
对中国人而言,把话说得含含糊糊,好像是一门必修的课程。
曾经有一位长辈,对我说过这么一句话:“在中国社会,什么时候把含含糊糊和清清楚楚弄明白了,也就差不多了。”
当时我年纪轻轻,实在摸不着底细,不知道他的意思究竟是什么。
四十岁以后,我逐渐领悟到“清清楚楚的含含糊糊”和“含含糊糊的清清楚楚”各有其说不出来的奥妙。
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含含糊糊是中国人清清楚楚的一种态度。我们觉得他含含糊糊,事实上他已经表达得清清楚楚。
在我们的经验当中,天下事有的追根究底才能彻底清楚,有些事却应该含含糊糊,不了了之,大家更愉快。
一般人挨骂,其实不是“由于含含糊糊的态度”,而是在不应该含含糊糊的地方,居然含含糊糊。
可见我们并不认为“凡含含糊糊都是错的”,只是强调“应该含含糊糊的地方,当然可以含含糊糊;不应该含含糊糊的时候,当然不可以含含糊糊”。
实际上,应不应该含含糊糊,标准相当清楚。
中国社会基本上追求“最大的和谐”,大家必须努力“把伤害减到最低限度”。
像中国小姐和有妇之夫密谈这一类事件,再深究下去,就算真相大白,满足大家知晓真相的权利,而当事人及其亲友,可能就会受伤累累,不堪其扰。
为了追求最大的和谐,为什么有些事有时候非含含糊糊不可呢?
中国人知道,任何事情都和时间、空间脱不了关系。
此时此地的是,很可能是彼时彼地的非;而此时此地的非,也可能成为彼时彼地的是。
时机未到,说出来有害无利;不说出来容易引起误解,以为我们存心欺骗。
这时候最好的态度便是说得含含糊糊,既不隐瞒事实,又预留出回旋的空间。
同时听的人也谅解这种态度,十分清楚含含糊糊的用意。彼此互谅,就能获得最大的和谐。
02.含含糊糊与糊里糊涂的区别
可是一谈起“和谐”,有些人马上联想到“和稀泥”。一提起“含含糊糊”,立即有人会嘲笑“糊里糊涂”。
我们什么时候弄清楚“和谐”与“含含糊糊”的区别,什么时候明辨“含含糊糊”和“糊里糊涂”的差异,我们古圣先贤的智慧就会重放光芒,再度为世人所喜爱。
含含糊糊是“实在相当清楚,只是不想伤害别人,在最大和谐的目标下,表现得含含糊糊”,简单地说,正是中国人常说的“我心里有数”。
心里有数,口中未明言;心里相当清楚,却不愿意说得露骨,以免伤人。
糊里糊涂则是根本搞不清楚,包括没有能力弄明白,没有兴趣专心投入,以成见偏见来论断,或道听途说便信以为真。
有些人痛骂中国人“含含糊糊”,其实是在骂中国人“糊里糊涂”。
中国人十分厌恶“糊里糊涂”,因为它会误事,甚至会害人。多少人死于自己的糊里糊涂,多少人因他人的糊里糊涂而受害?
我们不应该反对“含含糊糊”,因为合理的含含糊糊能带来最大的和谐,也能减少很多伤害。
身为中国人,必须明辨“含含糊糊”绝对不是“糊里糊涂”。
拿所谓的“差不多先生”来说,其实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含含糊糊型的,凡事差不多,究竟差多少却心里有数。
另一种则是糊里糊涂型的,凡事差不多,根本不知道到底差多少。
前者大家颇为喜爱,后者却让众人皆厌恶。
一句“差不多先生”,就要概括所有中国人,这种人应该明白,自己就是属于糊里糊涂的“差不多先生”,哪里够资格嘲笑其他的中国人?
听见“差不多”,马上警觉是真的差不多,还是客气的、给人面子?
这种人大概不至于随便嘲笑差不多先生,是属于喜欢含含糊糊的君子。
03.含含糊糊与清清楚楚,要相辅相成
在我们的经验当中,有很多事情根本讲不清楚,也有很多事情越讲得清楚,问题就越多。
一切透明化,一切台面化,并不是不好,而是这种绝对化的结果,势必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困扰,甚至造成无谓的伤害。
一切都如此,不一定好;一切都如彼,也未必好。合理地含含糊糊,实在比绝对不含含糊糊要好得多。
不含含糊糊,很好。绝对不含含糊糊,后果堪虞。
含含糊糊绝对不是糊里糊涂,含含糊糊的差不多先生必须有不能差太多的把握,若是差的太多,那就成为糊里糊涂了。
聪明难,糊涂更难,指的是含含糊糊而不是糊里糊涂。
不可以糊里糊涂地含含糊糊,不能够矫枉过正地极端厌恶含含糊糊。应该合理地欢迎别人的含含糊糊,也培养自己适度的含含糊糊。
最基本的思考点,应该是摆脱二分法,不要把含含糊糊和清清楚楚当作两个对立的名词看待。
再采取二合一的观点,体认含含糊糊中含有清清楚楚的部分,而清清楚楚之中,同样包容含含糊糊的概念。
这样一来,含含糊糊和清清楚楚相辅相成,自然融合在一起,而不彼此排斥和抗拒。
比较有意思的是,某些痛骂和怒斥含含糊糊的人,紧要关头,自己也含含糊糊,其实这才是中国人的特色。
遇到含含糊糊的时候,首先问自己“我有什么不妥,才使他如此含含糊糊?”若是并无不妥,再问自己:“他如此含含糊糊,究竟有什么用意?”
明白对方含含糊糊的用意,以互信互谅的心情来合理因应,社会更和谐,大家更愉快。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