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借钱变得越容易,就越需要保持理性和谨慎的心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随着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一批网贷平台应运而生。比起银行等传统贷款渠道,网贷平台的门槛更低、放款更快、可贷款额度更高。这些平台为超前消费提供了便利,但因为网贷套路多难清偿、隐私泄露及暴力催收等问题,也让不少年轻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7月2日《法治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于银行贷款,网络贷款省去繁琐的流程、严格的审核,借贷人“轻而易举”地就能获得一笔钱,以解应急之需,亦或满足当下的物质需求。

然而,正是因为网贷平台门槛更低、放款更快、可贷款额度更高,所以,刺激了一些人盲目消费、过度消费的欲望。而且,也有一些人对借贷规则一知半解,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些平台上的借贷,会对个人生活、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面临法律纠纷和信用危机。

近年来,各种借贷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而网贷平台“风生水起”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超前消费的观念被很多人信奉,其中不乏一些人,对自身的收入能力和消费水平做出错误判断。

不过,让年轻人“困”在网贷里的,不仅是因为自身缺乏清醒、理性的判断,还有网贷平台层出不穷的套路。这些平台想方设法地推出借贷服务,有意引导、诱导、误导借贷人,让他们产生“借钱不用还”等错觉。

或许,借贷人并非没有意识到自己陷入了恶性循环,也想克制自己网贷的欲望,可是,一旦临近还款日,还不上贷款,就会产生“临时周转”的念头,在其他网贷平台上继续借贷,拆东墙补西墙,雪球越滚越大。

报道中有一个案例,一位年轻人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先后在9个网贷平台借款,原本8000元的债务变成了8万余元,在此期间,还有不同平台给她打电话推销贷款产品。那么,网贷平台为何会知道借贷人的个人信息、经济状况?这些平台之间,是否有信息共享?是否有整体性的风险把控?还是说,明明知道借贷人已经“杯盘狼藉”,还只顾着自己的盘子?

在现实生活中,有类似经历的,远不止案例中那位年轻人一人。根据2019年《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在中国年轻人中,总体信贷产品的渗透率已经达到86.6%,实质负债人群约占整体年轻人的44.5%。也就是说,近一半的年轻人或多或少都在花着“明天的钱”,正在或已经成为“负翁”。

从个人角度来讲,解铃还需系铃人,当借钱变得越容易,就越需要保持理性和谨慎的心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从社会角度来讲,网贷平台必须履行风险提示义务,对借贷产品进行详尽的信息披露,相关部门也应该对借贷环境进行治理、规范,增加合法借贷资源的供给,为年轻人提供真实透明、风险可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让真正有需求的年轻人有能力进行贷款消费。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先消费后还款”能换来一时痛快,但借来的终究是要还回去的,况且,还不是原原本本地还,而是加倍地还。面对这么多的“前车之鉴”,或许,人们也该从网贷的路上,停下来,想一想是否还要继续。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统筹:陈若松

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