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盟宣布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之际,一场涉及中欧贸易摩擦的风暴再度席卷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这场风暴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瞩目的谜团: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为何计划关闭国内11家工厂,转而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这一决策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与布局?

要了解这一谜团,我们首先需要回顾巴斯夫近年来的动态。今年年初,巴斯夫公开表示将进行大规模裁员,主要集中在其欧洲业务。

这一决策的背后,是欧洲能源成本的居高不下、俄乌冲突的持续影响以及逐年攀升的利率等多重因素的交织。而巴斯夫计划关闭的路德维希港的11家生产厂,多数已不再盈利,甚至出现了高额的亏损。

在这样的背景下,巴斯夫对中国的投资却显得尤为坚决。尽管公司对相关传闻保持沉默,但其“重仓”中国的策略已经不再是秘密。

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楼剑锋曾明确表示:“市场在哪,增长在哪,巴斯夫就在哪。”这句话不仅揭示了巴斯夫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也暗示了中国市场在其全球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巴斯夫在中国的投资力度之大,从其在湛江的一体化基地项目中可见一斑。这个项目预计到2030年将投资高达100亿欧元,相当于五个特斯拉超级工厂的投资规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是巴斯夫自创立以来最大的独立单笔投资项目,更是德国企业在华投资的最大单体项目。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巴斯夫对中国市场潜力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巴斯夫对中国的信心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中国在全球化工市场中的地位已经日益凸显。1992年,巴斯夫在中国还只是一家生产树脂的合资工厂。

然而,在短短的三十年间,大中华区已经成为巴斯夫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2022年,中国更是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化工大国,占据全球化学品生产总额的49%。

这一系列的成就和数据,无疑为巴斯夫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信心。

然而,巴斯夫对中国的投资并非一帆风顺。在疫情期间,巴斯夫曾面临着巨大的决策压力。但他们并没有犹豫太久,因为巴斯夫认定其“经济福祉取决于中国”。

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巴斯夫对中国市场长期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他们相信,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在德国闹着要“脱钩断链”的时候,巴斯夫的几位高管联名发表了文章,标题简单而粗暴:“退出中国将令我们失去机会”。

这句话不仅是对巴斯夫在中国市场投资策略的明确表态,也是对那些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来干扰市场经济行为的有力回击。

巴斯夫对中国的投资并非意味着要抛弃德国或欧洲市场。相反,他们是在寻求一个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盈利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就陷入了地缘政治捆绑经贸议题的怪圈。监管过度、能源成本高企、官僚主义严重等问题导致以巴斯夫为代表的行业巨头盈利极其有限。

在这个关键时刻转投中国,对于巴斯夫来说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当然,巴斯夫对中国的投资也并非盲目跟风。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布局是经过深思熟虑和长期规划的。

他们了解中国市场的需求和潜力,也清楚自己在中国市场中的优势和定位。因此,他们的投资决策是基于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之上的。

中欧贸易摩擦的再度升级无疑为巴斯夫的投资决策增添了一定的不确定性。然而,巴斯夫并没有被这些政治因素所干扰。

他们坚信市场的力量和企业的自主选择权。他们相信通过投资中国可以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盈利目标。

资本是没有国界的,企业的投资会显示他们的选择。鼓吹假大空的“脱钩断链”始终无法改写客观事实。

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深化开放政策并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外商来华投资兴业。而对于巴斯夫来说选择中国就是选择了未来和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相信在中国市场中的投资将会为他们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丰厚的回报。

综上所述,巴斯夫“弃欧投中”的决策并非一时冲动或盲目跟风之举。而是基于对中国市场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之上的长期战略规划。

他们相信通过投资中国可以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盈利目标,并为全球市场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活力。

在中欧贸易摩擦再度升级的背景下,巴斯夫的投资决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口和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