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章之前,感谢您点个“关注”,既能有很好的体验,还能有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关注!

前言:

这些年,专家的地位直线下降,网友们纷纷吐槽他们的建议“误国误民”。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那些年,让人哭笑不得的四位专家的“神级”建议。看完你一定会感叹:幸亏没被采纳,不然真是坑惨老百姓了!

谭雅玲:年轻人该放弃高薪工作去磨练?

首先登场的是国内知名经济学家谭雅玲。她提出的建议可是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她表示,年轻人应该去赚钱少的岗位上,锻炼艰苦奋斗的精神,应该放弃高薪福利好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说法在六七十年代,还是社会主流认知。但在当今这个社会,已经完全不合时宜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向往更好的生活,这是人之常情。让年轻人放弃高薪和福利好的工作,去艰苦岗位磨练,估计没有几个人会愿意接受这样的建议。现代年轻人和上一代人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更看重的是生活品质和个人发展空间。如今的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年轻人不仅要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还要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他们需要通过高薪和好的福利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保障自己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让年轻人放弃有好待遇的工作,进而去艰苦奋斗,那么年轻人该艰苦到什么程度,才能实现结婚买房生孩子呢?这些现实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我们都知道,现代社会的生活成本很高,尤其是在大城市,房价、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的支出都很大。如果年轻人放弃了高薪工作,选择了低收入的岗位,他们可能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难以维持,更不用说成家立业、养育下一代了。现代年轻人普遍面临着房价高企、育儿成本高等问题,很多时候即便是高薪工作也难以完全应对这些压力。如果再让他们去低薪岗位,生活质量将会大打折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者,谭雅玲的建议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年轻人通过艰苦奋斗来提升自己,但实际操作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现代社会,年轻人更需要的是通过努力工作来获得相应的回报,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保障自己的未来。艰苦奋斗的精神当然值得提倡,但这种奋斗应该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所谓的“磨练”。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要求年轻人不仅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还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而高薪和好的福利不仅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也是他们自我提升的重要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更加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更加注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如果仅仅是为了所谓的“艰苦奋斗”而放弃高薪工作,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利益的忽视,也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不合理要求。

所以,谭雅玲的建议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在当今社会几乎没有实际操作的可能。现代年轻人需要通过高薪和好的福利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保障自己的未来,而不是去追求那些看似“艰苦奋斗”的岗位。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年轻人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一味地提倡所谓的“艰苦奋斗”。在现代社会,合理的职业规划和生活安排才是年轻人真正需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文玲:孩子是“长期回报”的耐用消费品?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研究经济的专家陈文玲。她的建议简直让人无语:她竟然认为子女是长周期的消费品,虽然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富来供养,但未来就可以反过来,让孩子们提供赡养和照顾,进而回馈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说法让现代年轻人真的难以接受。虽然从现实角度来看,这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但把孩子比作“有长期回报的耐用消费品”实在是不妥。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是全身心的付出,他们并没有考虑将来能从孩子那里得到什么回报。这样的比喻显得过于功利,把孩子看作一种投资,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生命。

其次,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是不愿意生孩子,而是因为现实的经济压力太大了。结婚成本高、房价贵、养娃费用大,这些问题都让年轻人望而却步。结婚不仅要准备房子、彩礼、婚礼等一大笔费用,而且房价居高不下,想要买房子简直比登天还难。即使是勉强买了房子,养娃的费用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从奶粉、尿布、幼儿园到教育费用,处处都需要钱,这些压力让很多年轻人感到无法承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这些现实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谁会不愿意生育呢?年轻人并不是不想要孩子,而是因为这些经济负担让他们不得不三思而后行。说到底,生育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要从政策上、经济上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才能真正解决年轻人不愿意生育的问题。

总之,陈文玲的建议虽然有其出发点,但忽视了现代年轻人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她的比喻显得过于简单和功利,没有真正理解到年轻人内心的挣扎和现实的压力。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年轻人能够更多地生育,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经济负担,创造一个更加友好和支持的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有光:油价涨十倍,解决污染和拥堵?

再来说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特聘教授黄有光。他的建议真是让人觉得“脑洞大开”:把油价上涨十倍,以解决汽车尾气的污染问题和交通拥堵问题。在黄有光看来,价格杠杆可以解决这两大难题,只要油价上调,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如果真的按照黄有光的建议,把油价涨十倍,结果会是什么样呢?不仅是人们的出行成本会大幅上升,各行各业的物流成本也会随之增加。最终,这将导致国内商品价格全面上涨,老百姓的生活成本也会明显上升。试想一下,每天上班的通勤费用、日常生活中购买的各种商品,都会因为油价的上涨而变得更加昂贵。这样一来,普通人的生活负担只会越来越重,根本谈不上什么改善环境和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离谱的是,在当下出生率逐年下降的情况下,他居然提出了一个另类的,解决该问题的办法:一夫多妻。这种建议在国内根本行不通,不仅无法被接受,还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反对。这样的建议显然缺乏基本的社会常识和文化认同感。中国社会传统观念深厚,实行“一妻多夫制”不仅违背了传统伦理道德,还会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黄有光的这些建议看似“有创意”,但实际上完全脱离了现实,缺乏可行性。如果真的实施这些建议,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困扰和矛盾。因此,这些建议不被采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们需要的不是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而是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能够真正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解决实际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佐宏:60-79岁还是中年,该再就业?

最后一位是月星集团的老总、高级经济师丁佐宏。他的建议同样让人难以接受:60-79岁仍是中年,我们应该鼓励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再就业。这个建议一出,立刻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很多网友纷纷表示不符合国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现在的职场普遍只招聘35岁以下的年轻人,连40、50岁的人都很难找到工作,更别说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更倾向于年轻人,因为他们普遍精力充沛、学习能力强、适应新环境的速度快。相反,老年人由于体力和精力都不如年轻人,在工作中出现意外的风险也更高,这些责任是企业难以承担的。

其次,60-79岁的人在精力和体力上大不如前,鼓励他们再就业无疑是难上加难。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普遍不如年轻人,他们需要更多的休息和照顾,而不是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继续劳累。即便有些老年人身体状况良好,但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和职场中,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也可能已经落后,重新适应职场对他们来说并非易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何况,如果这些老年人都去就业,会挤占原本属于年轻人的工作岗位,导致年轻人找不到工作。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建议。年轻人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需要通过工作来积累经验和财富,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基础。如果大量的老年人涌入职场,必然会导致就业市场更加紧张,年轻人的就业压力会进一步加大。

总的来说,丁佐宏的建议虽然出发点是好的,试图通过再就业来解决老年人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存在很大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家们需要更多地了解社会现实和年轻人的实际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只有在充分考虑到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既能解决问题又符合实际情况的建议,才能真正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不是像丁佐宏这样,仅凭理想化的设想提出脱离实际的建议。希望未来的专家们能够更加务实,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家的建议真的靠谱吗?

看到这些专家的建议,很多网友都忍不住吐槽:“专家的话真是不能随便听啊!”确实,这些年不少专家的建议都显得不太接地气,甚至让人觉得有些离谱。网友们更是纷纷表示,专家们最好不要轻易提建议,否则真的会误国误民。

看到这里,想必屏幕前的你,也能理解,为什么这些年专家地位会下降了。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更加透明,普通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对专家的依赖性减弱。很多时候,普通人通过互联网,就可以了解到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不再需要通过专家来获取权威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部分专家的建议确实缺乏实际操作性,甚至有些脱离实际,导致公众对专家的信任度降低。最后,社会上对于专家的期望值过高,导致一旦专家的建议不符合公众预期,就会受到更多的批评和质疑。

专家们如果想要重新获得人们的尊重,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紧跟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步伐。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专家们才能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权威地位,提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建议。希望未来的专家们能够更加务实,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呢?请把你的想法打在下方留言区吧,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