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盯上了农村孩子的饭碗

作者/慧超

(一)

“都看一看啊,现在小孩子正是长身体的阶段,(这碗面条)连青菜都没有,更别说肉了!”

2018年,河南商水县一位愤怒的父亲,将该县谭庄镇大曹小学的一顿营养午餐,拍摄记录后上传到网络上,在视频里他愤慨地问道:

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可现在花朵连饭都吃不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跟随他的镜头,网友们惊愕地看到,正长身体的小孩子们碗里,只有一份干巴巴的素面条,或许因为难以下咽,不少孩子选择将面条泡水后食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视频的后半部分,这名父亲十分清晰地记录了当天食堂的公示食谱,它就“明目张胆”地写在食堂的墙壁上,按照当天原本的食谱,学生们应该吃到的是:鸡丁炒西葫芦,包菜蒜薹和大米粥。

但孩子们的饭碗里,只有一份干巴巴的素面,连米汤都没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年来,学生食堂出现的种种问题其实并不鲜见,在那些问题得到学校回应的事例中,“问题”往往被认定为偶然的、罕见的、非连续性的个例。

那么,类似的事情是偶发的、罕见的个例吗?

一周前,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给出了审计部门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我去看了这篇报告的原文,原文很长,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很多问题。其中在“重点民生资金审计情况”这一部分,专门报告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的审计情况。

这一部分,一共还不到400个字,可是就这区区不足400字的审计报告,却看得人触目惊心。

所谓“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始于2011年的中央财政补贴民生福利的计划,其目的是改善贫苦落后地区学龄儿童的营养健康水平。

这个计划覆盖了全国680个县,中央每年大概划拨200个亿的专项资金,补贴农村小学的餐食。

各地普遍的做法,就是用这笔钱,每天为农村的孩子们提供一顿营养丰富的午餐,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营养所需,也免去了学生家长中午接送的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项计划的补贴,从每人每天3块钱,逐渐提高到4块钱,又在2021年提高到每人每天5块钱。

习惯了北上广深物价水平的人,或许会觉得,每人每餐5块钱的标准,也就够吃一碗干巴巴的素面吧?

其实这就是一种城里人的狭隘了,一方面农村的物价水平偏低,更重要的原因是,集体餐食很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因此让每一个人的平均成本变得很低。

正常情况下,每人每天5块钱,孩子们应该吃到什么水平的午餐呢?

至少应该是有肉、有菜、有汤,米饭馒头等主食管饱的水准。

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是大名鼎鼎的“免费午餐公益项目”。免费午餐项目每人每餐的标准是6块钱。

在免费午餐项目的官网和微博上,每一位捐助者,都能清晰明白地看到受捐学校的孩子们,每天吃到的是什么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有受捐学校,都会在自己学校的微博上,每天发布当日午餐的具体餐食图片,并详细记录当天消耗多少米,多少肉,多少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到,6块钱的标准,已经可以做到三菜一汤的水平,每顿饭都有肉有菜有汤。孩子们偶尔还能吃到排骨、鸡腿、大虾,有的学校,甚至还能配上每人一小瓣西瓜这样的随餐水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无需质疑每人5块钱的标准能否吃饱,已经有现成的公益项目用事实证明,这个标准不仅可以吃饱,还能够吃好。

那么为什么经常有家长在网上反馈孩子“吃的不好”,甚至碗里就只有一坨干巴巴的素面呢?

审计部门的报告用区区不足400字,回答了这些家长的疑问。

报告指出,在审计期间,有66个县挪用了19.51亿元的学生营养餐补助资金,用于偿还地方债务和其他支出。

还有41个县和1533所学校,通过压低供餐标准,虚构采购业务等变相截留挤占了2.7亿元。

还有更过分的,有5个县教育部门与中标供应商合谋,以各种操作共套取了4216.02万元。

这4216.02万,全部用来给自己人发福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难怪当下年轻人都热衷于考公上岸,这是多么深刻的事例呀!

(三)

至于报告中提到的,在相关监管部门的权力寻租下,一些企业和个人通过伪造资料、围标串标的方式,“走后门”中标学校营养餐项目,简直就不值一提了。

毕竟类似的事情,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而言,实在是过于熟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审计报告读到这里,网友们的键盘早就敲出火星子了,很多人骂这些涉事县校毫无底线,天良丧尽。

我倒是怀有另一层不安:

即在权力的任性与贪婪之外,如此性质的资金被挪用与贪扣,无疑在某种维度上反映了部分地方财政的隐忧。

心思都打在农村孩子们的饭碗上了,说明有些市县的“锅盖”,已实在是扣不住那许许多多嗷嗷待扣的“锅”了。

历来解决财政困难,说破天无非两条腿走路:开源与节流。

但招商引资是非常难的一件事,虽然当代年轻人喜欢动辄痛骂资本,但其实最渴望资本的,最希望拥抱资本的,恰恰是地方政府。

在很多市县,招商引资几乎是当地的“头等大事”,这件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仅仅能解决当地就业,还可以立竿见影地为当地财政“输血”。

而众所周知,在楼市普遍萎靡的当下,地方传统依赖“卖地”的造血模式,早已难以为继,“失血、缺血”,正成为严峻的现实。

至于节流,也不容易。虽然中央屡提各地政府机关要习惯“过苦日子”,但向来从奢入俭难。

苦日子谁来过,过多久,凭什么不是甲乙丙三个部门过,而是我们丁部门过?这些都是很尖锐的问题。

节流面临着内部普遍的压力。葛优老师说得好,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那么多工作要做,文件要写,报告要提交,检查要应对,真砍福利降工资把内部人搞伤心了,工作谁来做呢?

福利虽然不能不发,可苦日子也总是需要有人来过的,挑来选去,答案其实已经在每个人的胸口,呼之欲出了。

我有个心地柔软善良的朋友,看到这条新闻后,气愤地跟我说:

“农村孩子的营养餐也敢挪用克扣,你说他们是怎么敢的?”

我觉得这位朋友实在是过于天真了,她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就明晃晃地写在她的问题里了。

农村孩子,以及他们的家长(况且很多孩子还是留守儿童,父母在远方打工,照顾他们的都是爷爷奶奶),几乎是这个社会上最弱势,最无力,最没有权势背景资源,也最不具有话语权的一群人了。

面对这样的一群孩子,怎么就不敢呢?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