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ROBOT INDUSTRY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加快推动具身智能研发应用,掀起机器人产业变革浪潮,通用能力将成为科技企业蓄力攀登的珠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人形机器人Optimus在工厂分拣电芯

2024年5月,特斯拉发布了Optimus人形机器人在工厂分拣电芯的工作视频,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称机器人的手部自由度将在今年年底达到22个,这意味着机器人的手部自由度将与人类一致,仿生程度和灵活性能将进一步提升。

此前不久,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刚刚发布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能够实现以6km/h的速度稳定奔跑,并且可灵活拓展软硬件功能模块,满足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人形机器人“天工”正在快速奔跑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应用一日千里,商业价值和市场前景备受产业关注。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具身智能的快速发展。

1

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相得益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场不到30分钟的发布会,让人们再次见证了科技发展的里程碑时刻。2024年5月14日凌晨,OpenAI发布了新款大模型GPT-4o,它不仅具备看、听、说的能力,还可以在320ms内实现快速响应,做到像人类一样自然对话。在创新迭代已变得习以为常的当下,诸如此类的科技“春晚”持续上演。

一花独放不是春。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其创新迭代的意义远不止于为人类提供虚拟助手,更在于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制造业领域,工业机器人已实现成熟应用,可以自主高效完成流水线作业,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然而,随着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商品的个性化、定制化要求快速提升,生产加工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生产模式再次走到变革的“十字路口”,而具身智能的研发应用,有望成为引领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全新风向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具身智能并非崭新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就在题为《计算机器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的论文中,首次提出具身智能的概念,但限于彼时技术水平的落后,这一创造性的设想并未引起广泛关注。如今,大模型横空出世,人工智能具备更强的思维能力和泛化性,为加速拓展和深化机器人应用提供了重要契机,为实现具身智能根植沃土。

所谓具身智能,可以简单理解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即人工智能拥有了与外界交互的本体,学习方式发生重大转变,从以往借助文本、图像等数据进行旁观式学习,变为以“第一人称”视角主动与物理世界进行互动式学习,决策更加科学精准,更加符合现实世界的思维逻辑。可以说,大模型的出现为具身智能的实践创造了重要的先决条件,而具身智能也成为大模型最具价值的应用场景之一,二者相存相依、相辅相成。

2

具身智能开启机器人通用奇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投资风向往往能映射出技术产品的商业化前景。2012年至2013年,我国智能制造快速崛起,掀起工业机器人投资热潮,有力带动传统企业提质转型。2016年至2017年,协作机器人凭借出色的人机协同能力,以及灵巧、安全、易部署等优势特点异军突起,迅速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进入2024年,在大模型规模化应用浪潮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仅第一季度国内就有5家企业完成大额融资,总额超过70亿元。据高盛预测,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是人形?一方面,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完全按照人类宜居的理念规划设计,人形机器人基于天然的类人属性,能够快速融入各类生产生活场景,无需对环境做出适配性改造。另一方面,具身智能使机器人可以通过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的方式,持续理解和学习新技能,赋予了机器人更强的思维和决策能力,从而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好处理复杂问题,以低教学成本方式实现高效部署和开放通用。

在政策、技术和资金等多重要素驱动下,人形机器人迎来了从实验室样机到量产化商品的关键转折点,探索性应用正在各类场景多点开花。在国内,优必选研发的Walker S人形机器人进入新能源汽车工厂流水线,人机配合完成零件装配和质检作业;乐聚机器人研发的夸父3.0人形机器人,成为四川绵阳街头的文明劝导员,提示行人安全通行;宇树科技面向市场推出人形机器人Unitree G1,并在宣传片中展示了焊接、颠锅、开瓶盖、砸核桃等日常技能。在国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计划将曾为应对福岛核电站事故而研制的人形机器人“女武神”,用于自然灾害或太空环境工作,并在得克萨斯州的约翰逊航天中心展开测试;波士顿动力发布电驱动人形机器人Atlas,通过以纯电代替液压向低成本转型,推动商业化加速;宝马与Figure公司达成协议,梅赛德斯-奔驰与Apptronik公司携手合作,先后探索将人形机器人引入汽车制造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优必选人形机器人Walker S在新能源车厂贴车标

一场由具身智能引领的机器人产业变革正在拉开序幕,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头加紧行动,瞄准通用化方向积极抢占技术制高点。在2024年GTC AI大会上,英伟达发布了人形机器人通用基础模型项目GR00T,CEO黄仁勋称之为“当今AI领域中最令人兴奋的课题之一”,该模型可以借助少量人类演示完成学习,并通过视频数据生成机器人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 英伟达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推出Project GR00T项目

此外,谷歌、OpenAI等企业也依托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围绕更具通用能力的智能机器人展开创新布局,为机器人塑造“灵魂”。 多家市场机构预测称,2024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3

从特定场景到千家万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要遵循由点到面的客观演进过程,人们往往容易高估技术的短期影响,却低估技术的长期价值。对于具身智能而言,它无疑将重塑人机交互方式,彻底改变智能机器的学习路径,对社会生产生活带来深远影响。但短期内,我们仍难以看到像科幻影片中描绘那样的成熟机器人实现商用,这项崭新的技术需要从结构化的生产场景中不断积累经验,进而逐步向与人密切交互的生活场景拓展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5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G1砸核桃

以自动驾驶为例,其与具身智能拥有诸多相似特点:需要感知环境、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将对社会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并被寄予厚望。从2014年至2024年,十年间自动驾驶迎来了无数高光时刻,也经历了一系列技术迭代和应用演进,但目前距离大范围取代人类驾驶员仍有待时日。同样,我们对于具身智能的发展也应保持耐心,循序渐进推动新技术落地。

具身智能的实践探索离不开高容错度的场景做支撑,即能够承受技术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未知结果,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资金供给能力,为初期的较高应用成本买单,而以工业生产为代表的ToB场景正是理想的应用环境之一。从大数据到机器视觉,从机器人到自动驾驶,诸多新技术都在工业场景中实现孵化培育,在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推动技术应用由单点突破向规模化方向转型。眼下,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开始在工厂车间落地,未来一段时间这仍将是重点应用场景。

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近距离触碰未来,具身智能的发展为人类攀登科幻梦想搭建了天梯。然而,向上的道路总是机遇和风险并存,在憧憬美好的同时,也要筑牢标准和规范的围墙,拴好制度安全绳,系好法律安全带,确保技术创新服务民生福祉。

阅读更多内容,欢迎订购《机器人产业》杂志。

点击跳转!圈内人都在看的专家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