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眼中,古代军队中的一个普通士兵或许被视为最底层的存在。
其实,即便是再小的麻雀,也具备完整的内部器官。
以清朝军队为例,单单是底层的兵种就有四种:“兵、勇、卒、丁”。
四个兵种之间还存在着等级差距和相互轻视的现象。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兵、勇、卒、丁”这四个字是如何区分的呢?
汉兵的艰难处境
自清军入关以来,满族地位显著提升,而汉人的地位则迅速下降,国家的关键中枢全由满清贵族掌握。
然而,对于清朝的统治者而言,启用汉族官员是不可避免的,毕竟汉族势力庞大。
然而,说对汉人完全没有任何防备,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尽管晚清时局动荡,满清贵族势力衰微,不得不依赖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但他们在明里暗里却也对这些人物进行了各种敲打。
曾国藩之所以备受称赞,在于他身为汉人,不仅登上了高位、成就非凡,而且在功成名就后,能从容退隐。
为了减少满清贵族对他的猜忌,他在解决太平天国的问题后立即解散了湘军。
湘军主要由汉人组成,经过曾国藩的精心培养和战斗经验的不断积累,已经成为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汉人地方武装力量。
对于满清贵族来说,绝不可能允许汉军势力强大,因此,无论曾国藩是否裁撤,湘军最终都无法保全。
清朝统治者对汉军的忌惮,导致汉人在军队中也备受排挤。
清朝规定,除满族外,所有其他民族的战斗士兵均称为“勇”,其中以汉人居多。
表面上看,“勇”字似乎是一种赞美,实际上却是赤裸裸的嘲讽。
这个“勇”字虽然听起来美好,但实际上它的意思是“憨”和“莽”,相当于“炮灰”。
当遇到棘手的敌人时,这些胸前挂着“勇”字的士兵便毫无秩序地蜂拥而上,手持各种粗陋的武器冲向前方。
不仅缺乏精良的装备,也没有将领的排兵布阵,依靠的完全是人海战术。
由于在清军眼中,汉族士兵的生命一直不被视作生命,他们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消耗敌军的力量,这样一来,那些地位显赫的八旗兵便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战功,进而升官晋爵。
事实上,这些被称为“勇”的汉人对此都心知肚明,但他们无可奈何。毕竟,他们本身就是贫苦之人,被朝廷强行征召,又如何能够反抗呢?
如果你选择当逃兵,那就不仅仅是自己被抓住后被一刀处决的事了,还会连累家中的所有人一起陪葬。
因此,许多拥有“勇”之特质的人只能在愤怒和无奈中走向死亡,没有其他生路。
除了冲锋陷阵的,还有那些负责后勤保障的贫困人群。
这些人虽然不必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但他们的生活依然像奴隶一样。
他们的兵种被称为“丁”,是那种需要服三年兵役的临时人员。
其实,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能明白,一般来说,富裕家庭的人很少愿意让家里人去当兵,通常都会用钱来代替。
只有那些贫困且无权无势的人才会被迫让男丁参军。
虽名为兵,实则只是兵的仆从,地位极其卑微。
他们不仅要承受最辛苦、最繁重的工作,却只能拿到微薄的薪酬,且所有的荣誉也从不属于他们。
再看看那些同样从事杂务的“卒”,“丁”的心理就更加失衡了。
卒不像卒,兵不像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