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回国进四大时有个新人培训,我们是咨询组,可能比较需要想象力,所以培训的氛围趋向于轻松活泼。

说实话,我还比较适应,因为国外课堂也这样。

周围很多同学却比较拘谨,可能是因为跟国内课堂反差比较大吧。

我那时候最受不了冷场,老外合伙人在上面提问,下面一片寂静,没人搭理他,人家自己还没尴尬,我先受不了了。

没办法,只能自己活跃气氛。

例如老外问“who heard of SOX”。

我就举手了,周围也稀稀拉拉举了几个人。

老外见我比较活跃,就让我说说。

然后我就说“I just heard of it”,底下哄堂大笑,气氛也终于放松下来了。

老外一愣,然后也笑得前仰后合,说这是他培训这么多届听到最好笑的笑话。

不过后来我一琢磨,他们有可能是误解了。

实际上我想说的是“我只是听说过这个词”,虽然也挺好笑,但不至于笑成那样。

他们可能理解成了“I've heard of just now”,也就是“我刚才听你说过”,这么理解就确实比较好笑了。

但这样一来,我倒觉着这个玩笑有点开过头了,反而显得轻浮。

所以后来换了个中国大姐上来讲,她问“如果你遇到有不明白的东西怎么办”,看了一圈,又把我叫起来了。

我估计他们是把我当成暖场神器了。

我也想挽回颜面,就说“我觉得要不懂就问,千万不能不懂装懂”。

按理说这基本相当于“外交辞令”,属于绝对正确的废话吧?

可就是这句话,居然惹了麻烦。

大姐培训完,换了个大哥上台。

那时候“不懂就问”这事已经过了快一个小时了,结果他上来第一句话就先怼它。

说“不懂就问”是个非常愚蠢的做法,大家都很忙,哪有时间回答你的问题?

我当时正犯困,这一句话把我怼机灵了,当时就有点压不住火,心想这不是找茬吗?

那时候真是年轻气盛,半点亏都吃不得,人家在台上讲,我就用眼睛直勾勾盯着他。

这要是在东北,接下来发生的就是“你愁啥”,“瞅你咋地”。

但是这位大哥不但没跟我对视,反而眼光躲着我走。

当时我心里想,你这么个怂包,没事还敢找茬呢?

可后来我越盯越发现不对劲,当他说到“肯干、实干以及苦干”的时候,我终于觉得这个人有点不正常了。

按理说我也是喜欢做事的人,就是因为在国外“好山好水好无聊”才跑回来,还去了“女的当男的用,男的当牲口用”的四大,不就是怕闲着,想做点事嘛。

其实就这点而言,我跟这位大哥并不冲突。

可怎么他一开口,我就觉着浑身别扭呢?

开始我以为是自己小肚鸡肠了,可往周围一看才发现,似乎难受的不止我一个。

自从他开讲,底下就一片死寂,之前活跃起来的气氛荡然无存。

好不容易等他讲完,大伙觉着总该松口气了吧,结果这大哥没走,坐在下面旁听。

只要他在,会议室就充满着一股“死气”,导致没有人愿意开口,这位自己却浑然不觉。

好在第二天没有他的事,他也再没来,于是气氛逐渐又回归了正常。

倒霉的是,后来我在一个大项目上又碰到了他,然后又是一股“死气”笼罩着项目组,只要他在,就很少有人愿意开口。

后来接触得多了,我观察这个人,其实他还不是那种“官僚”,也没有PUA的想法,人也实在,甚至不工作的时候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人。

可为什么一个不错的人却总是带着一股“死气”呢?

后来我才琢磨明白,就是因为他把工作看得太重了。

人家是躺平,他是另一个极端,站得太直反而像个“僵尸”。

在这具躯壳里除了工作什么都没有,没了灵魂,甚至没了生命,能不带着“死气”吗?

我离开四大之后听说他始终升不了合伙人,后来跳槽去了一家大型集团负责孵化一个创新项目。

这项目当时轰动一时,现在还能搜到相关新闻。

可听到消息我却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不知道是为他担心还是为项目担心,总之就是感觉要出事。

当时我还跟老同事说,这恐怕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没想到一语成谶,两年之后项目宣告失败,这位大哥跳楼自杀。

后来听老同事说,他一直都有抑郁症,而项目本身压力就大,他给自己的压力更大,结果就……

所以呀,为什么老子说“外其身而身存”?

因为很多时候如果不能跳出来,我们就分不清什么是主体什么是客体。

当一个人把“我”等价于客观事物时,其实“我”就已经不存在了。

话说当年我们受聘于中金 ,合作过一个铁路项目,跟她们的一位大美女MD对接,人非常靠谱,做事干净利落。

甲方请吃饭,来了一堆人,我们咨询组5、6个人,中金就她一个。

喝起酒来,她就只能代表中金独挑大梁,轮轮都落不下,没几轮就喝多了。

我都看不下去了,帮她当了几杯,这就算熟起来了。

后来再过项目,她也不端着了,表情放松的一瞬间,感觉整个人直接老了5岁,真就跟被施了诅咒一样。

用她的话说,已经连续几个月没睡过觉了,没完没了的问题,哪一个爆了她都担不起。

重压导致失眠,白天听人说话都感觉不真实,自己就像是飘着,踩不到地。

我还开导人家,说工作嘛,尽力就得了,结果别太当回事。

结果没说两句,门开了,甲方领导进来视察进度,她马上又换上了那副“职业”表情,一下子精干起来。

以致于我都怀疑她是学表演的。

一行有一行的不容易,体力活劳身,脑力活劳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身体累可能会有病痛,但心累才真要命,那种感觉就叫“生不如死”。

怎么解决?

我是靠读经典,构建精神世界。

以确保当物质世界崩塌,我们回归精神时,那里不再是一片荒原。

最后还是愿死者安息吧,致那些没想明白的好人。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榜首书籍《职场答案簿》,为广大读者争取到了作者属50%折扣,10万字纯干货,助你打下扎实的职场基本功。

另外,结合三十年实践经验,对《道德经》、《周易》和《论语》进行逐字逐句地深入解读,已更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