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红石矿业拖欠矿工工资共计3000万,欠薪长达6年。未来工资如果发放,3000万元6年产生的利息会给他们吗?
欠薪在国内已是老生常谈,各行各业多有发生。甘肃红石矿业拖欠了2017年到2023年的工资,总共是3010万元。
被欠薪的163人,名义上是矿工,但他们实际是农民工组成的4个劳务派遣工队,也就是俗称的临时工。
还记得6月初宁夏煤业公司招聘井下操作工的新闻吗,计划招聘600人,最终报名的超过了7900人,招聘限制的最低学历还是大专。
这两件事对比一下你就能明白,挤破头也要应聘矿工的大学生,最终能被录用的,肯定不会是劳务临时工。
换言之,像天水红石矿业发生的欠薪事件,如果是矿上的正式职工,他们的工资会被拖欠吗?
163名农民工,组成了4个施工队,具体负责和矿上交涉的,是王金平等4名工头。
王金平等4人表示,矿上这五六年的时间,先是给他们“画大饼”,从来不说不给工资,啥时候都说的天花乱坠,但就是不结算工资。
在他们讨要工资期间,矿上的有关人员还经常玩失踪,说什么就是拖着不给钱。再后来,红石矿业干脆直接摆烂躺平,反正就是不结算,爱咋咋地。
值得一提的是,被拖欠工资的不止163人,而是232人,拖欠工资总计超过了4700万元。
2023年8月,经过天水市麦积区区委成立的工作专班的协助和督促,到今年2月份,有一笔工资发放给了工人。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其余163人的工资为何不一起发放呢?
麦积区区委近日给出的说法是,去年工作专班在协调事件时,4个工队没有提供工人花名册,也没有工作时的考勤表等资料。
当时,协调处理的办案员,要求王金平等4个工队提供上述材料,不过最终却没有提供。
办案员当时告诉王金平等人,如果在规定期限内不提供相关材料,就会被视为“自动放弃”。按照麦积区区委的说法,去年王金平等农民工知道这个情况,但当时他们并没有提出异议。
也就是说,163名农民工去年在区委处理欠薪的时候,没有提供花名册和考勤表,所以最终没有给他们结算工资。
这是3000万元,不是3000元,为何去年王金平他们没有提供材料呢?
王金平近日向媒体表示,是红石矿业忽悠他们,煤矿公司去年没有在相关材料上盖章,最终导致他们没能拿到工资。
而麦积区近日对媒体表示,这163名农民工和矿业公司之间是工程承包关系,按照规定不属于劳动仲裁的范畴。下一步如果继续讨要工资,需要走诉讼方式。
截止到7月3日,有媒体联系红石矿业方面,但对方并没有回复。
当地相关部门知道了,媒体也报道了,不过问题还是原来的问题,下一步163名农民工会不会把红石矿业告上法院,也还是未知数。
先不说接下来如何处理,单单看3000万元,对普通人来说这绝非一笔小数目。
3000万元如果存在银行吃利息,按照常规利率,一年利息就超过了65万元。这笔钱被拖欠了6年,那它产生的利息收益已经超过了360万元。就是说,光是6年来的利息收益,就已经超过工资的十分之一了。
如果再从个体角度看,3000万平均到163人,每人大约是18.4万元。
对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18万元供应一个大学生上4年学绰绰有余。这笔钱还可能是医疗费,或许又是结婚用的彩礼。
总之,它是一个普通家庭赖以生存的基础。外界并不知道这163人的实际生活境况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多一份基础,家庭才能稳固。
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在煤矿干的很卖力,于是读者天然的认为,他是一个能吃苦的人。
但是,孙少平愿意在矿上吃苦,有两个最关键的前提条件。第一,他是矿上的正式工。第二,每月能按时领取应得的工资。
如果没有这两个前提条件,你觉得孙少平在煤矿还会那么拼命吗?这个道理,就跟7900人应聘宁夏矿业公司的井下操作工一模一样。
而面对163名农民工,天水当地的这家煤矿,却没有给他们这份保障。上百人应得的工资,拖欠6年之久居然不给。不管这其中有什么原因或是隐情,欠薪永远都是不对的。
可说来说去,还是因为163人是“农民工”。这个标签一旦被贴上,被拖欠工资似乎就毫不奇怪了。
去翻看一下过往的新闻,每年都有农民工讨薪的事件。从2000年至今20多年的时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可社会对待农民工这个发展的基石,待遇、方式、态度依旧是20年前的水平。
归根结底,就因为他们属于弱势群体,在经济生活中与各行各业打交道,总会不经意被各种人或企业区别对待。
总有人觉得,现在农民工工资很高,在收入上已经不算弱势群体了。表面看确实如此,可实际上他们依旧被贴上了特殊的标签。
其他行业的打工者,都是按月正常领取薪资,只有农民工,都是在年底,甚至腊月三十这天才结算工钱。
年底如果能结算,这都还算是好的,可很多时候还会碰上年底不结算的甲方。不管对方是真没钱还是假装没钱,总之农民工被拿捏的死死的。
正因为如此,才迫使现在很多农民工要求日结工资。毕竟,对方承诺的再好,说的再天花乱坠,都比不上拿到工钱实在。
除了工钱动不动被拖欠,农民工和工头之间,工头和甲方之间,在上工之前,多数时候都没有正式签订协议。
尤其是农民工和工头之间,都是口头协议而不签合同。事前说好的薪资水平,最终结算工钱时都可能会变卦。
也就是说,农民工很多时候,要靠着甲方以及工头的良心和道德水准高低,来保障自身的权益。这种情况下,他们真正的权益,又如何能得到完完全全的保障呢?
一句话,“农民”和“工人”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撕裂的身份。农民工的根在农村,工作却又在现代的城市中。针对他们的保障,还是农业社会时代的道德形式。
不提升他们的保障形式,类似的欠薪事件还是会年年发生。
60后到70后这一代农民工正急速老去,未来是否还会有农民工的存在?农村进城务工群体的身份是否会重新界定?都还存在着太多的变数。
但不管怎么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群体的身份和待遇也应该提升。否则我们的发展就没有意义,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良心。
用废墟荒坟衬托华屋,让时光冲淡苦痛和血痕。社会不应该如此,也不能如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