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刷微博的时候看到了一条热搜,<公务员辞职,读博六年后退学>点进去一看,发现原来有很多人过着我们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有体制内辞职的,有读博六年之后毅然决然退学的,很多时候我们被所谓的“沉没成本”拖住了脚步,变得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的维护着将要破碎的人生。

但也有些人能够有着一腔孤勇,奋力将目前充满裂痕却依旧看似完整的人生捶个粉碎,然后守着满地的破碎继续生活。

今天智善心理想来聊一聊这种勇气背后的底气——钝感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追求而不强求

钝感力可以直译为“迟钝的力量”,这个概念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首次提出。

他在书中指出,钝感力是一种排除周围干扰、勇往直前的态度,强调的是应对困境的耐力。他表示,钝感力是一种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

钝感力与其说是一种能力不如说是一种奇特的生活态度。

我的一位朋友形容这种态度为:活着挺好,死了也行。

拥有钝感力的人似乎有着一种迷之沉着,好像什么东西都无法影响到他们,总是不紧不慢,不急不缓的按照自己的方向行走。

既不会因为身边步履匆匆的旅人而紧张,也不会因为旅途的终点而迷茫。

永远有自己的节奏,永远不担心自己会因此丢掉机会或前途。

即使有突发事件出现,也不会感到焦虑、紧张,颇有一种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淡定与从容。

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钝感力可以被理解为人类在感知特定的事物或情境时,通过降低自身的感受性,而以一种更理性和放松的状态去应对并坚定地朝着期望目标努力的一种适应能力。

它是个体在处理应激事件过程中发展和形成的,能帮助个体避免应激事件的不良影响,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和提高适应水平,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钝感力所展现出的一种心态就是有追求而不强求,尽人事听天命,不因为非自身因素去折磨自己,从心理上与自己和解。

根据情绪认知理论学派提出五力模型,它又可以被分成五种心理能力:滤过力、耐受力、沉静力、化解力和复原力。

滤过力代表了一个人筛选情绪的能力,即不受到信息和负性情绪干扰的能力。

耐受力代表了一个人对于消极情绪的耐受能力,即承受生活的挫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的能力。

沉静力是面对情绪信息时沉着冷静、谨慎而行的能力,即不被情绪左右,面对负面信息时能够保持冷静、克制的能力。

化解力是有效处理消极情绪并将所面临的问题、困难化于无形的能力。

复原力是对不良情绪的良好适应并从消极情绪体验中迅速恢复的能力。

钝感力看似迟钝的背后是对情绪精确的把控,以及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境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去看,拥有钝感力的人更像是一位大智若愚的情绪高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怎么成为处理情绪的高手

在不久前智善心理曾来过一位母亲,这位母亲来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儿子解决心理问题,而是想让智善心理帮助她的孩子建立钝感力。

但钝感力的建立却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建立起来的,这种情绪上的“武林高手”想要练成还真需要下一番功夫。

钝感力迟钝的表现下隐藏着的其实是一种极度的自信。

心理学认为,人类紧张、焦虑的情绪来自于对未知事情的恐惧,也就是所谓的“非掌控感”。

举一个例子,在上大学时,很多同学都会临时抱佛脚,在考试前一晚突击复习,而有的同学则每天都会认真听课,认真复习。

这两类同学在面对期末考试时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一个紧张焦虑,一个轻松写意。

我们的自信来自于自身的“掌控力”,当我们能够掌握全场,掌握所有的变化时我们自然而然能够更加从容,更加轻松。

所以我们培养钝感力的第一步就是要提升自身的自信,增强自身的能力,加强“掌控感”。

除了所谓的掌控力外,我们还要加强自身对于情绪的处理能力。

根据五力模型我们可以看到,钝感力与所有的情绪处理都相关联。

从最开始的情绪过筛到最后的情绪处理,情绪在身体中流动的每一步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所以顿感力的建立与情绪处理能力的培养是完全分不开的。

美国心理学家罗素·贝克曼曾提出过一个概念——“屏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人们不被喧嚣所扰,不受外界所惑,只将注意力集中于真正重要任务上。

同时他也指出,想要建立屏蔽力,就需要学会一定程度的与外界隔离,例如,去隔离一些与我们生活无关的信息,不去关注那些与我们生活无关的人,减少无效的社交等。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一切的感受都来自于外界的反馈,通过有效的控制我们与外界的交互便可以控制负面情绪的产生,也就起到了情绪过筛的作用。

但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拦在自身之外,总会有些漏网之鱼会侵入到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来。

这时候如何去处理这种消极情绪就是我们钝感力的体现了。

在处理情绪上我们要在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去努力,认知层面上,我们要改变老妈子心态,学会放弃。

在行为上我们要尽可能去通过健康、科学的方式去释放自身的负面情绪,例如找人倾诉,看电影,吃甜食等等。

通过健康、科学的方式将负面情绪排出我们的世界。

钝感力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去培养我们的认知,所以我们在养成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耐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写在最后

德国文豪歌德曾写道:“在这动荡的世间,一颗过于敏感的心,往往成了不快乐的源泉。”确实,我们时常陷入焦虑的漩涡,其根源或许正是源于我们的过度敏感。

我们过分纠结于自己的得失成败,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与反馈,甚至在生活的逆境与创伤中沉溺,无法自拔。然而,生活并不需要我们如此敏感和脆弱。

我们可以试着让自己“钝”一些。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寻找那些促使我们成长的力量;在他人的评价中,学会过滤,更多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在生活的苦涩中,尝试品味那一丝甘甜。

如此,在充满挑战与未知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才能更加从容地面对,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轻松与自在。

我是智善家庭教育,致力于分享先进育儿经验,助力每一位青少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