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爱新觉罗·溥仪是数百位皇帝中十分特殊的一位,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他摆过皇帝该有的所有威风,但却没有皇帝的一点尊严。很多人都不把他当皇帝,而只把他当成一只随意摆弄的木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98年,清朝第九位皇帝光绪帝深感国家腐败,于是下了一封诏书,带领着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发动了“戊戌变法”。此举获得了一时的成功,但却遭到了以西太后慈禧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于是,慈禧发动了政变,将光绪帝软禁在了故宫西侧的瀛台,“戊戌变法”到此结束。

光绪被软禁以后,得了重病,身体每况愈下。慈禧想要另立一个任自己摆布的皇帝,大臣们提议立“大阿哥”溥,而慈禧却把目光放在了“醇亲王”载沣的长子——爱新觉罗·溥仪的身上。

于是在1908年12月2日,年仅三岁的溥仪在太和殿登基,史称“宣统皇帝”。而光绪帝和慈禧也在半月前的11月14日和11月15日分别去世了。

慈禧的生命结束了,但后宫涉权的时代还没有完全结束。据溥仪回忆,当时有一位隆裕太后,虽没有垂帘听政,但在重要政务仍有听报告和裁夺之权。好在隆裕太后没有慈禧那样的野心,只是单纯的喜欢享受奢华生活而已,国家大权实际上主要都在溥仪的父亲载沣手上,这已是国家政事不幸中的万幸。

而溥仪的“被摆布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他回忆说:“我就在这座“毁人炉”式的皇帝宝座上,把历代专制帝王所摆过的最高统治者的威风,都耍弄过,历代君王所享受过的吃人肉喝人血的骄奢安逸寄生生活,我也尝受过。就是在这种有形无形的腐蚀剂中,我一步一步地僵冷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良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溥仪出生在醇王府,在那种皇室家庭里,“皇室家规”和“满清国法”错综在一起,每天都发生着许多不近人情的离奇现象。

举个例子:在醇王府里有一种叫做“抚育分配率”的规矩,即每个孩子都要按照顺序给一位特定的长辈抚养。比如第一个孩子给祖母养,第二个孩子给母亲养,而不是所有长辈共同养育着所有孩子。另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小势力圈子,其中包括专门的奶妈、保姆等人。玩具日用品等不得互用,各个小圈内另起炉灶,不能在一起吃。

所以,大家虽然都住在同一个府里,但生活却是完全分开的,互不侵犯。在那样的环境下,溥仪和大部分的家庭成员都没有什么亲近可言。进宫即位后,太监们对小皇帝的言听计从过度宠溺,也造就了溥仪从小性格上的一些缺陷。再加上溥仪也是很少能见到母亲、弟弟等人,对于那时的溥仪来说,奶妈王二嫫就是他唯一的依赖。

奶妈王二嫫的出身非常穷苦,一路逃难到北京,为了养活家人,才进了醇王府当奶妈。她是唯一一个跟着溥仪一起进宫的人,每天都陪着他,给他喂哺,哄他入睡。

奶妈生性善良,脾气也温和。每当有小太监受到溥仪捉弄(如被要求吃掉掺了铁砂的蛋糕)时,太监们都会向奶妈求救。奶妈这时就会上来耐心地跟溥仪讲道理。说:“太监也是人,也像他一样,受伤了会疼、会生病。”于是年幼的溥仪心中便慢慢保留了一点人性的美好。

溥仪太过依赖奶妈,9岁时还不肯断奶,直到太妃们将奶妈赶出宫去。当然,最重要的是他离不开奶妈。在宫中,一切都那么冷漠,只有奶妈王二嫫对他是真正的关怀。

溥仪回忆说:“只有乳母的教育影响,使我在深宫之中能感受到一点点的人性温暖,嬷嬷的离去,使自己9岁之后,‘人性’丧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清时期,朝廷虽然还有一些名臣良将忠心辅佐,但那时清政府的政治已经极其腐败了,卖官鬻爵、贿赂公行、结党营私等现象已随处可见。自从鸦片战争起,办一回交涉就失去不少主权,打一回仗,就多一次割地赔款。全国各地对清廷十分不满,已爆发了许多起义运动,虽然都被镇压了下来,但朝廷的力量越来越弱,大势已去,改朝换代几乎成了定局。

1911年10月10日,以“武昌起义”为开端的“辛亥革命”爆发了。起义十分顺利,先后有湖南、陕西、安徽、广东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廷控制,很快便夺得了中国一半的土地,建立起民主共和国来。有趣的是,这时才五岁半的溥仪竟下了一道“罪己诏”来自责。也许这是父亲载沣的意思,可这又有什么用呢?清政府已经完全没有力量来对抗起义了。

孙中山先生想要减少流血,于是找来袁世凯密谋,只要能让清政府直接投降,就让他当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受命向清政府施加压力,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清室优待条件”作为诱饵,例如:

皇帝保留尊号,可以继续住在紫禁城,共和国君主永远以君主之礼相待;皇室的宗庙、陵墓永远保留奉祀,由共和国派兵保护;共和国每年拨用400万元给皇帝用等等条件。

经过多次协商,清政府终于同意了这一条约,交出了所有政权。1912年2月12日,“退位诏书”发布,这意味着,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帝制王朝的历史也结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紫禁城的时候,原先的宗人府、内务府、御膳房、禁卫军等设置依旧保留了下来,甚至许多大臣和太监宫女都依旧留下来当差。紫禁城俨然是个“小朝廷”。而这段历史,被溥仪戏称为“关上家门做皇帝”。

小朝廷虽已不掌控国家政权,但依旧腐败,整个紫禁城的人都松散了起来,这其中还有件奇事。

溥仪当时尚且年幼,还需要太监们照顾。太监们常偷偷跑出去玩,又不能丢下溥仪不管,所以交给了宫女来照顾。但这些宫女们胆大包天,竟和溥仪做起了成年人的云雨之事,还经常喂他喝补汤。溥仪年幼无法拒绝,早早消耗了身体,导致后来与先后五任妻子都没能生下一儿半女。

太监宫女不仅“摆布”皇帝,甚至从宫里偷了大量的古董字画等拿去在古董店里卖。在溥仪成年后决心要彻查这件事之时,宫中却意外失了火,几个小时内就将“静怡轩”“慧曜楼”“香云亭”等许多地方烧得一干二净。很显然,这是有人为了灭迹而故意纵火。这么一来,盗窃之事就无从可查。不久后,溥仪就将宫中的大部分太监都遣散了。

摆布皇帝的不止太监宫女,还有王公大臣们。溥仪在决心改革之时,曾割掉辫子以表决心,却遭到了许多大臣遗老的劝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遗老们立誓,至死不肯剃掉辫子,绝对不肯做中华民国的官。他们为了让溥仪永远有封建皇帝的样子,故意不让他接触到新思想、新事物,还不断劝说溥仪,将他的思想麻痹,说中国必须要有君主。甚至直言,日本就是以天皇为中心,才强大起来的。

究其原因只不过是这些遗老大臣们不肯接受现实,不敢否认自己曾经的一切,甚至还在心中幻想着“复辟”的美梦。

1917年7月1日,前清遗臣张勋发动兵变,决心复辟。那时溥仪正在毓庆宫念书,完全不知张勋的来意,只是听从了老师陈宝琛的嘱咐,要求他立即答应张勋复辟的请求。于是,12岁的溥仪再次被推上了龙椅。

7月3日,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出兵讨伐。

7月12日,张勋逃入荷兰大使馆。

7月13日,溥仪宣布第二次退位。

仅仅12天的短暂复辟,就这样结束了。对于此时的中华民国来说,复辟分子的力量实在太过渺小了。段祺瑞快速平乱后,认为责任都在张勋身上,并未向溥仪这个12岁的孩子追究什么。“清室优待条件”还让他继续享受。这样的处理结果还算是比较幸运的,但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幸运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4年秋,国内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驻守在紫禁城外的“内城守备队”被直军的司令冯玉祥收编调走了。19岁的溥仪心思凝重,猜想可能很快就会有人来找自己的麻烦,跟众人商议是否要去国外躲一躲。

果然,没过两天,冯玉祥就派人闯进了紫禁城。全然不顾“清室优待条件”,将溥仪等人赶出了紫禁城。至此,“关上家门做皇帝”的清闲日子也结束了。

离开紫禁城后,别人曾问他:“今后还是打算自称皇帝?还是要当个平民?”溥仪回答道:“我愿意从今以后当一个平民。”

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虽然多少有些不快,但并无痛恨之意。而真正让溥仪和民国政府翻脸的,是因为“东陵盗墓案”。

1928年,国民党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带领军队炸开了清东陵墓,盗走了无数的金银财宝,甚至乾隆帝、慈禧等人的尸体也遭到了破坏,随意丢弃。清遗族代表紧急赶到东陵,准备实施重新安葬等事宜,等到进入墓穴后都被里面的凄惨景象所震惊。此事轰动全国,引起无数人的谴责。

溥仪那时正住在天津日租界,知道这个消息后悲痛无比,紧急召集了前朝遗老大臣们,以全体名义向国民政府提出对孙殿英的控诉,要求严惩盗墓者。

未曾想,孙殿英眼见事情闹大了竟做起了行贿的勾当,把慈禧的翡翠西瓜送给宋子文;把乾隆的朝珠最大的两颗送给戴笠;把慈禧朝靴上的宝石送给孔祥熙;把慈禧口中的夜明珠送给宋美龄;然后又向奉命组织军法会审的阎锡山孝敬了价值50万元的黄金。最后,孙殿英竟没有受到任何处罚,此事便不了了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事对溥仪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从小接受着“敬先崇祖”思想礼数,又怎能忍受着深仇大恨呢?他不甘,不甘让别人把他这个过气小皇帝耍得团团转。

这些年,遗老大臣们常常给溥仪灌输复辟的思想,尤其是在东陵盗墓案的主犯孙殿英用陵墓里的宝物息事宁人以后,他们对国民政府的不满就愈加强烈。当初的“清室优待条件”上答应过,让皇室继续住在紫禁城,政府永远认他做皇帝,这一点他们没有办到。他们还答应过,永远保护皇族先祖的陵墓,这一点也没有办到。他们答应过的所有事情,都作废了。

溥仪愤慨万分,他在天津住了7年,在此期间从未停止过寻求复辟之法。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件爆发。日本关东军迅速侵略满洲,占领了东北。日本人在东北建立起满洲国政权(因其不被国民政府和中共及国际社会所承认,故被称作“伪满洲国”),并数次邀请溥仪去做伪满洲国的皇帝。

溥仪曾是满洲人民的正统皇帝,让他来登基,是再合适不过了。终于,在多次摇摆不定的思考过后,对国民政府充满怨恨的他,选择了答应日本人的要求。不过,此举却遭到了许多人的强烈反对。溥仪的父亲载沣听闻此事后也对他怒斥一番,并预言此行“凶多吉少”。

爱新觉罗(溥仪的姓)一脉和国民政府的恩怨,说到底是满族和汉族的恩怨。东北是满族的家乡,可也是中国的土地,这事儿怎么算都是中国人民内部矛盾。可日本人来了就不一样了,溥仪要去支持满洲国,就相当于做了国家的叛徒,民族的敌人,当然遭到了强烈反对。可是怒火中烧的他已顾不得这些了,即刻起身前往了东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清史教授喻大华曾这样评价溥仪:“无疑,末代皇帝溥仪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人类历史上拥有非凡经历和传奇命运的特殊人物,然而,他身为皇帝却没有掌握过一天国家政权;长期处于政治漩涡中却未发挥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