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文化中有个“周公定律”——“天命糜常,惟德是辅。”

“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出自《诗经·大雅·文王》。“天命”是无常的,是没有秩序的,只有德行来辅助才会走向有常,走向有序。

古人认为,如果一个人有德,天命就会赐予他;如果一个失德,天命就会被剥夺。自古以来,这句话都会时刻警示着每个中国人,要时刻修养自身的德行,以保有天命。

中华文明中的十六字心法出自《尚书》:“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心不正即为人心,人心归正即为道心。道心人心即为一心不二。一心即起,万法则生。

道心是客观世界的主宰,人心是主观世界的主宰。只要心在,客观世界有什么,主观世界也会有什么。客观世界为阳,为实,为显;主观世界的一切为阴,为虚,为隐。

虚以控实,即为世界大道。性由心生,佛由心生,道由心生,善由心生,恶由心生,美由心生,智由心生,愚由心生。

天地人,世界观,儒释道,真善美,它们既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之中,也存在于现实之中,道求真,佛求善,儒求美。

耳边突然响起那英的《雾里看花》,唱得很真实,很虚幻,很美好:“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人的一切感知、感想、感触、感怀、感念,皆源于心。心是人之本,道是万物之本。人是万物之一,故心即道,道心即是人心。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心养万物,物生万欲,欲生万念。

无心,人类的一切思想与行为变了出处与依据。源头与出处即是万法的根源,谁能够看透了人心,就等于看透了人类主观世界里的一切。古往今来,看透人心的人有很多,看透大道的人却很少。道心无形,人心亦无形。人心道心合一才是道,故“一阴一阳之谓道”。

当人类自我心中的道、观念中的道,与客观大道相合、相符、相一致时,便是以心合道,便是“允执厥中”。

中国人的生命中有个孔子定律:“知天命,尽人事。”

中国人的人生中有个“孔子心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遵循周公定律、孔子定律,是平安度过一生的上策,因为中国人一直活在周公定律和孔子定律中,以及之后的文化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述而不作”、有序展开的。

周公之后有了孔子,孔子之后有了曾子,曾子之后有了子思,子思之后有了孟子,孟子之后有了韩愈,韩愈之后有了朱子,朱子之后有了王阳明。这便是从《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的秩序性展开。

孔子定律和孔子心法的传承,其中有三个关键人物:一是孔子,二是曾子,三是子思(孔伋)。

曾子写下《大学》传承了孔子心法。曾子十六岁拜师孔子,那一年孔子六十二岁。十年后,孔子去世前把孙子孔伋托付给曾子,那一年曾子二十六岁,孔伋年仅四岁。

孔子一生悲凉,幼年丧父,老年丧子,终生“述而不作”“一以贯之”。正是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而通过《大学》传承了孔子定律和孔子心法,并写下了《孝经》,影响深远。

孔子晚年托孤,曾子也不负所托,孔子的孙子子思不仅写下了《中庸》传世,子思的弟子还培养了一个闻名后世的弟子——孟子。

所谓的心法传承,需要的是心心相印,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一脉相承,息息相通。

循着周公定律孔子给出了“知天命,尽人事”;循着孔子定律和孔子心法,曾子给出了“七证八目”的生命法门:知、止、定、静、安、虑、得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修的是知,致知修的是止,诚意修的是定,正心修的是静,齐家修的是安,治国修的是虑,平天下修的是得。得即德,诚即成。所有的法门指向的是修身。

故《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循着孔子定律和孔子心法,子思给出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生命法门;循着孔子定律和孔子心法,孟子给出了“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的生命法门。

循着孔子定律和孔子心法,王阳明给出了“事上炼,心上磨,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生命法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周公到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到朱子、王阳明皆是源于“道心惟微,人心微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十六字心传”。

“惟德是辅”就是“明明德”,就是“致中和”,就是“致良知”。至此便引出了中国人的生命九境:“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六工作、七嫁娶、八遇贵人、九养生。”

一命,说的是世界观,正如我们手机的系统,只能不断优化,但不可更改,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清醒和深刻的认知。

二运,说的是价值观,价值观是可改变的,先改性格,再改思维,往往我们的运就在我们的价值观里。

三风水,说的是人生观,可改可修,阴宅、阳宅,一切皆在阴阳之间,可谓是阴阳定乾坤。

四积德,说的是修身,人生在修,生命在行,可改可行,知行合一,多做善事,运便可改。

五读书,说的是人生正道,人生中道,知人知己,多学习,多跟明师即是格物致知,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六工作,说的是人间功名利禄,可改可修,物随心转致中和,物随心转不执着。

七嫁娶,说的是三十而立,立志立人立家,可改可修,相由心生、人靠衣装。

八遇贵人,说的是人生中的贵人,可改可修。人生在世,第一你自己要行,第二要有人说你行,第三说你行的人要行,第四你自己的身体要行。贵人扶一步,胜走十年路。

九养生,说的是生命中的生活习惯,可改可修,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睡眠、心理健康都是生命中的意义所在。俗话说得好,一个好习惯有时会胜过你一生的努力。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在孟子这里人之为人就应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那我们该如何理解人之为人的格局和维度呢?

有人说,老子和孔子给中国人留下了七维的生命进化空间:道、德、仁、义、礼、智、信。

在这七维中,道是最高位,这也是中国人最高信仰是道的历史基因。人之为人,信的维度是起点,道的维度是终点,信是一个人走向人间最重要的根基,舍此无他。

以德配天,这是中国的天命信念,更象征着中华文化的终极追求和道德能力。中华历史格局虽然变化多端,但最微妙深层的依然是天命德运,同时也支配着中国人日常行动的逻辑和动机。我们常说的德高望众正是基于此的德性信仰。

天命德运在历史中的流变或无常,也常给中国人带来深层的矛盾和焦虑:天命德运之下,人皆期望完美好命;而德运命理却一再流转,并不因某一个人的意愿而转移。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实际上,传统天命作为一种能够解释时代更迭、朝代流转的天人构想,从它形成伊始就遵循着周公定律和孔子定律——“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和“知天命,尽人事”的人间整合。

中国人的天命和心态是“修”出来的,修成完美者成之,以身作则于天下;道德品第高者为之,品位低者依附之模仿之,或以阴阳五行八卦试图改之。

周公定律强调的是天命德成、德转天命的逻辑,“天命靡常”与“惟德是辅”之间又嵌入了一种道德的张力,暗示着天命能够流转的奥秘基本在于一个人内心的“德成”与“德转”之间的一种平衡。

《中庸》所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已把“天命”解释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的个体生命特征。“天”是一个普遍性的存在,而“命”则是一个承继普遍性的存在。中国古人内圣外王的生命格局,皆是基于周公定律和孔子定律而得以肯定的天命与人事关系。

中国人的天命观念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天命所归”可能不复存在,但“尽人事,听天命”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信念,在中国人的心中依据深沉而强大。

中国人的命运信念给人的“道德优越感”,一半自发,一半建构,既开放,又封闭,这是一种来自社会变迁的“天演模式”;表面上是一个天,实质上是一个德,以德运作天命,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生命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人有善愿,天必佑之。”这似乎是每个中国人的观念中最坚固的存在,但是道德带来的命运好坏,因为时空的轮转又会产生诸多歧异,从而给中国人的人生带来太多的不确定性。

人各有命,命和命之间不仅无法交集,反而会使不同人的道德心态,转为绑架了道德的心态对立,并不断呈现为当代最受关注的心态危机。

面对这样的心态危机,尤其是当下的世界,如何看待生命的长短与内外呢?我们又该如何找到守护内心稳定的方圆之道呢?

《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曾子传承孔子定律给出的心法,也是中国人认知世界本质的底层逻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万事万物都需遵循先后次序。

曾子所说的本末、终始和先后,指向的是中国人的伦理关系。孔子倡导的礼乐社会说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秩序。故有“不知礼,无以立也”的经典忠告。

何谓本末?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成己是本,为人成人是末。为己成己追求的是生命价值,追求的是为生命增值。

太史公司马迁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一来一往之间就是价值的交换。

古语有云:“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说的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当你有价值的时候,你才有改变人的力量。爱人当知止,爱己需尽全力,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先默默升值,再结交他人;你是谁,才会遇见谁;你不优秀,遇见谁都没用。这就是“物有本末”的人间清醒。

何谓终始先后?终始先后是时间概念,也是空间概念,更是观念概念。孔子有云:“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用追马的时间种草,用取悦他人的时间来丰富自己;先周全自己,再付出善意;先学会倾听,再慢慢表达。这些都是人间可知可行的人言。

古人有云:“言能听,道乃进。”庄子亦有云:“道隐于小成,言隐于浮华。”人间秩序,世间情感的基本顺序不要搞反了,否则关系很难致中和,破裂也是早晚的事情。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最关心的,其实都是自己。人际关系中,重要的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说了多少,而在于你听了多少,听进去了什么。

了解一个人,不是他听你说,而是你听他说。只有很好地倾听别人想说的,才能更好地说出自己想说的。善听是近道,只有善听才能知人之需,言之有据,如此便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捷径。

本末、终始、先后,这是人世间的重要法门,说的是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孟子》有曰:“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这说的就是本末、终始和先后的逻辑关系。可做的事就做,不可做的事就不做,这是中国人变易与不易之间的简易逻辑。

孔子的“知天命,尽人事”,是想告知世人要懂得敬畏和忧患意识。人世间最累的事,就是不懂得拒绝;成年人的许多烦恼,大都来自于过度为他人负责。所谓的过分负责就是卷入了别人的因果之中。

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那种踮起脚尖的忙,其实不必勉强;得寸进尺的人,也不必事事惯着。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其实都是那个自然之道。顺其自然,一顺百顺,一通百通。

No.5860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知止斋主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图片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