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这句话用在高超音速武器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从战术性能的角度来说,今天大多数的高超音速武器还真就是个“唯快不破”的状态。而这种无坚不摧、无可抵挡的“利刃”,毫无疑问会极大地改变未来战争的样貌。
快?有多快?
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当你的敌人在1000公里外按下按钮、导弹腾空而起时,你的生命就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无论防空雷达有没有发现这枚速度堪比弹道导弹突防、弹道却异常平直的巡航导弹,在322秒后,它都会带着重达数百公斤的高爆战斗部稳准狠地将指挥部炸得七零八落。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人类就开始了对“高超音速”的探索。被广泛认为是高超音速飞行器开山鼻祖的,是纳粹德国时期开发的高度机密项目“银鸟”:1936年,奥地利航空工程师欧根·桑格开始在德国下萨克森州领导一个开发小组,而他们设想了一种以当时十分新颖的液体燃料火箭为动力的“超级轰炸机”,同时采用了升力体设计。
按照设想,这种轰炸机能够迅速爬升到海拔100公里的亚轨道高度并进行超远程滑翔,使得轰炸机能够对美国等“欧洲外国家”进行超远程的轰炸。但受制于当时的技术,这个项目在持续了8年后被正式取消,但它开创性的构想和设计,为后来美苏开展高超音速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若非如此,斯大林也不会亲自下令将桑格“请”到苏联。
经过冷战的积累与尝试。今天,高超音速武器的定义基本上已经成型。广义上的高超音速武器,指的是能够以5马赫到25马赫的超高速飞行的导弹或弹头,包括弹道导弹使用的再入飞行器、带助推段的滑翔体导弹、使用传统弹道的导弹以及能够发射制导弹头的动能火炮等。但由于弹道导弹和如今大多数高超音速武器的性能、威慑力等并不一致,因此在狭义上,美军并不认为弹道导弹的载入飞行器属于新锐的“高超音速武器”。
欧根.桑格
非传统的
美战略司令部司令、空军上将约翰·海顿将高超音速武器称为“中俄都在制造的威胁”。美国作为拥有全球最庞大反导系统的国家,似乎不该对高超音速武器如此忌惮。要知道,弹道导弹分导弹头的末端突防速度动辄20马赫起步,而目前绝大多数高超音速武器的速度还停留在5马赫到10马赫这个区间,相比弹道导弹显然要慢了一大截。那么,这东西让美国人忌惮的显然不是速度,而是别的东西。
美国拥有中段反导系统(GMD)、“宙斯盾”系统、萨德系统以及“爱国者”防空系统,其预警系统几乎遍布全球,从部署在加拿大的地球预警雷达、部署在日本和西班牙的“宙斯盾”到土耳其、以色列的AN/TPY-2雷达……美国的弹道导弹监控网络可以覆盖15个时区,在监控到弹道导弹的第一时间就将数据回传到GMD系统上,这一能力目前全球范围内没有国家能做到。
美国中端反导系统开火
但问题就来了,美国人花费数十年搞的这一套反导系统,在设计时只考虑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反弹道导弹。它的杀伤原理,是抢在弹道导弹的弹头载入大气层之前,就抢先用陆基拦截器(GBI)将其击落。而这是建立在对目标弹道导弹的实时监控和预测的情况下的。
毕竟,弹道导弹总还是要按照上升段-亚轨道飞行-再入这一整套模式飞行,而充足的数据使得美国人有信心预测到这些导弹的飞行路线并进行拦截——然而,高超音速武器可不是按照这个模式飞行的。
传统弹道导弹的再入飞行器
传统弹道导弹用的是常规再入飞行器(RV),而东风-17用的则是更先进的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HGV)。虽然HGV由类似弹道导弹的助推段发射升空,但却并不会像传统弹道导弹一样爬升到150公里以上的高空并进行长时间的亚轨道飞行,这使得HGV在亚轨道空间停留的时间显著短于弹道导弹,大大减少了遭到对方中段反导系统的大气层外拦截弹拦截的概率。
东风-17
在再入大气层后,HGV能够重新拉升并以更高的速度和高度进行滑翔并接近目标,在错失第一个打击窗口后,还能选择再次爬升并寻求第二个打击窗口。当然,这意味着它也有可能被S-400、萨德等防空系统打击,但别忘了,它仍然拥有5马赫以上的速度,并且还具备机动变轨的能力,这使得传统防空系统更难对其构成有效威胁。
相比HGV,另一种高超音速显得更加“暴力直接”,那就是俄罗斯人钟爱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以大名鼎鼎的“锆石”为例,这种巡航导弹与传统巡航导弹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使用了更先进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相比使用传统火箭或涡扇发动机的巡航导弹,“锆石”发动机的比冲量更高、速度也要更快。俄官方的数据显示,锆石的理论飞行速度可达9马赫,而在实际测试中已经超过了8马赫,完全属于高超音速武器的范畴。
俄军试射锆石导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