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狂飙600天,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又一次聚齐中国AI圈的大半顶流。

今年来到现场的展商们都秀出打磨了一年多的“肌肉”。

模型厂商展出大模型应用和案例,算力厂商忙着宣介技术突破,机器人公司满场“遛狗”或“散步”。

这些“肌肉”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全球最新的大模型落地成果。

在琳琅满目的果实中,我们又一次在WAIC上揭开了大模型的面纱一角:

它要走进千行百业的宣言,暂时停留在个位数的场景里。

大模型落地一年,落在哪儿?

大模型落地一年,落在哪儿?

秀肌肉和获得客户,是大模型厂商们参与展会的核心目标。

先来看肌肉。

阶跃星辰,这家大模型后起之秀,在会议中发布万亿级参数MoE(混合专家)大语言模型Step-2正式版,Step-1.5V多模态大模型,以及Step-1X 图像生成大模型。

同样在选择在WAIC上放大招的还有商汤。它先发布了首个面向C端用户的可控人物视频生成大模型Vimi,再发布了对标GPT-4o的多模态交互模型“日日新5o”。

MiniMax也在会中发布了最新的音乐生成产品abab-music。

更多厂商没有选择在WAIC上发布新品——为了获取客户,包括智谱AI、百川智能、华为、科大讯飞、阿里巴巴在内的多个展台,重点展示了自己的行业案例和方案。

比如华为,在参展的500多家厂商里,它的展台大小排在前列。华为展台中间是大片支持商务洽谈的桌椅,旁边立着一系列立牌,展示盘古大模型的行业落地情况。

对比去年,能看出今年大模型已经在一些场景中体现出作用。

逛过一圈就能发现,各家展台上的这些case十分同质化,主要聚焦于知识库问答、办公、客服、创作、代码,行业应用主要在金融、政务、能源、消费零售、汽车、教育。

再拆解一层,在能源领域,运维、报告生成是大模型的主要落地应用;金融领域的主要应用包括营销助手、知识库问答、报告生成;消费场景中,文案生成、智能客服相对刚需;教育领域,口语陪练、习题解答分析应用较多。

也就是说,经过一年多狂飙,大模型落地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在数字化水平高,数据丰富的行业中,有预算的企业会将大模型先落在容错率较高、需要一定分析参考的场景。

但就算是这些场景,大模型也并不能覆盖全量。

在展会中,一位超大型央企的工程师告诉「四木相对论」,目前在巡检环节,自己的公司已经在尝试大模型。

但在这家年营收超过千亿的公司里,大模型巡检仅被允许用在5种检测设备的一种身上。

原因在于,这种检测设备的使用场景,对识别的精准率要求不高,其他对精准率要求高的场景还需要过去的小模型。

另外,还有能源领域的从业者对「四木相对论」表示,由于数据问题,现在还做不到相信大模型给出的业务结果。但是在基础办公场景,可以尝试大模型。

在有限的场景里,“卷”出深度?

在有限的场景里,“卷”出深度?

场景规模决定收入天花板。

为触达更多客户,展厅内的大模型企业已经采取“抱紧大腿”、“资源至上”、“Showcase显灵”等不同策略,各显神通。

抱紧大腿,大模型厂商抱的是扎在在垂直行业中的公司。

它们拥有行业理解力和客户资源,是合作推出解决方案的好人选。

百川智能的展台上,与各垂直行业公司合作的解决方案,占据了至少一半篇幅。

比如在金融领域,百川和新致软件合建理赔、营销、智能投顾等方案;在智能办公领域,百川和用友推出企业服务大模型YouGPT;在客服场景,它联合信雅达一起推出解决方案。

金山办公的WPS AI企业版也选择与MiniMax、商汤、智谱、文心一言、通义等大模型共建。

金山办公介绍,WPS AI企业版是公司过去一年中推出的重要产品。

在和多家大模型厂商共建的方案中,企业客户可以实现多个大模型的自由切换,也能通过看板实时了解Token消耗情况。

而成立较久的AI公司,更倾向于发挥自己过往的资源积累。

这里的资源包括不限于渠道商、客户和各地政府。

商汤、科大讯飞和第四范式的工作人员表示,自家大模型在教育、工业、办公领域的应用,均属于自建。

但能顺利落地,离不开在各个区域资源的积累,"尤其是过去积累的渠道,可以帮忙推动创新方案。"一位商务人员说。

第四范式的"软件操作系统"助手,可以帮助用户打通CRM、OA、投资交易、联网搜索等企业内外部系统,实现对复杂意图的识别和业务查询效果。

工作人员表示,这一创新型产品刚开始落地时,也选择在之前有过合作的制造业客户内进行推广。

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能在复杂"难用"的制造业系统中更轻易地体现出价值,第二是有客户信任基础,好推进。

还有更多大模型厂商,在醒目位置展示自己在行业客户处的Showcase。

「四木相对论」看到,同样在展会现场,一位拥有大模型落地经验的银行IT负责人对同行表示,不谈ROI的创新和“耍流氓”无异。

他自己所在的银行正在筹备自己的科技子公司,当前已在客服领域落地大模型,但其他场景受制于算力、效果,还需要“再讨论”。

就在不久前,国联证券统计出目前国内有883家上市公司提及生成式AI业务。它们主要是TMT行业和大市值的公司。

整体来看,A股上市公司整体AI渗透率不足20%,超过一半的一级行业AI渗透率不到10%。其中,食饮、农业、石化、钢铁等行业均只有 1 家布局,煤炭 0 家。

关于效果,国联证券统计出这些AI业务依然停留在提效层面,实质性带来业务收入的寥寥无几。

而在整个亚太地区,由于人口基础和工作习惯等因素,企业往往对增收的兴趣大于降本。

大模型落入千行百业的口号已经喊到了第二年,这届WAIC告诉我们,空间还有许许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