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邓稼先诞辰100周年,7月7日,远集坊第六十五期活动特别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九三学社中央宣讲团副团长、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名誉院长许进先生,以“两弹元勋邓稼先——不为人知的故事”为题,通过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讲述了邓稼先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一生。全国政协委员、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辛广伟主持了本次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辛广伟主持本次活动

辛广伟介绍,许进先生出身许氏名家,从祖父许德珩开始,三代人都在各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邓稼先是许进先生的姑父,从五岁左右记事时起,许进就经常见到姑父,直到邓稼先先生辞世。所以,他与邓稼先有着独特的交往、特别的际遇与特殊的情谊。今天的讲座,许进将与听众分享他眼中的邓稼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讲嘉宾 许进

许进谈到,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指出“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邓稼先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人生价值观,选择了科学救国的道路,将一生的智慧和精力奉献给祖国和人民,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许进首先介绍了邓稼先的学生时期。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白麟坂的铁砚山房,邓家是书香门第,父亲邓以蛰曾担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教授。“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邓以蛰教授全家被迫滞留北平,邓教授虽生活清贫,但仍保持民族气节,拒绝为日本人做事,这对少年邓稼先影响很大。他痛恨日本侵略者,宁可绕路也不向日本人鞠躬行礼,在高三时因为脚踩日本旗,被父亲送到四川避祸。临行前父亲对他说,“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学科学对国家有用。”这句话影响了邓稼先的一生,他怀着救国抱负和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踏上了科学救国之路。

1941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在艰苦环境中发奋为民族的独立和祖国的强盛而读书。抗战胜利后,他回到北平,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助教。1948年,邓稼先进入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核物理专业学习,仅用了22个月就完成了从中国西南联合大学学士到美国普度大学博士的跨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无数爱国学生迫不及待地盼望回到祖国,邓稼先也是其中的一员,在获得博士学位仅仅八天后,他就踏上了回国的轮船,投入新中国的怀抱。许进说,投入新中国的怀抱是邓稼先一生的一次重要选择。

许进介绍,1950年10月,邓稼先回到北京,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之中。当时,他的工资仅仅只有650斤小米,而在美国,同等职位可以拿到57倍的工资。但邓稼先那一代的爱国留学生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祖国,立志亲手把一穷二白的祖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国家。这种精忠报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和高贵品质是新中国最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世世代代传承弘扬。许进说,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一星”精神,是各种精神的聚合,有不为名不为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根本精神,有集思广益共同建设祖国的集体精神,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还有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1958年,邓稼先接受了组织给他的一项重要任务,担任核武器研究院理论部主任。接受核武器理论研究任务,是邓稼先一生又一次重要的选择。为了顺利制造出原子弹,邓稼先和他的团队以国家利益为重,放弃个人利益,克服了粮食短缺、住宿条件艰苦、研究工具简陋等种种困难,仅用6年的时间就成功地研制并爆炸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在工作中,邓稼先既民主又严格,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帮助年轻技术人员迅速成长,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模型,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两弹一星”代表的是我国战略核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讲嘉宾 许进

许进生动讲述了邓稼先与杨振宁之间的友情。二人从西南联大开始就是同学,邓稼先赴美留学时,杨振宁对其选择学校和专业都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远在美国的杨振宁先生从新闻报道中看到邓稼先名字的英文拼音,他肯定这就是他的好友稼先,心中激动不已,但当时美国报刊说中国的原子弹是由美国科学家参与做成的。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国探亲时,就向邓稼先求证此事。邓稼先在取得周恩来总理的许可后,向好友写信说明“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到这段话,泪水夺眶而出。2021年,杨振宁先生在讲述了这件事,并谈到邓稼先在信的最后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杨振宁深情地说,这五十年来,他完成了老友“共同途”的瞩望。

许进回忆,1979年,在一次核试验中出现了意外,邓稼先身先士卒,不顾自身安危进入危险地带调查失败的原因,而他长期在强辐射环境中工作的身体也因为这次意外出现了问题,但他顾不得去医院检查,心中只有核武器研究。1985年底,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在听取他工作汇报时发现了他气色不好,逼着他去医院检查身体,诊断出了中晚期直肠癌。手术后10个月,邓稼先怀着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和对核武器研究工作的不舍,离开了人世。临终前,他拉着夫人许鹿希教授的手说:如果有来生,我还选择中国、我还选择核事业、也还选择你。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邓稼先燃尽生命,完成并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了中国核武器发展计划的建议书。他推测美、苏、英三个核大国企图利用其优势遏制我国发展核武器,他们有可能提出在全世界范围内禁止核试验的国际条约,以限制中国的核武器发展,保持他们的核强国地位。这份建议书奠定了中国今天的核地位。

1996年7月29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45次核试验,从此,我国也可以像核大国那样在实验室模拟核爆炸试验了。当天,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从次日起,中国暂停核试验。这一天,正是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纪念日。选择这个日子进行我国最后一次核试验,表达了党和国家对于邓稼先这位两弹元勋的深切怀念。

许进谈到,邓稼先一家生活简单,除了书架、桌子和床没有什么别的摆设,唯一的两个单人沙发还是1971年为了接待回国探亲的杨振宁博士从单位借的。如果没有选择研究核武器,他可能会成为一名著名的物理学者,与家人平静地生活在北京。但他以国家和人民为重,放弃个人利益,无怨无悔地投身到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中,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父亲对他“科学救国”的叮嘱。他曾说道:研制核武器是中国人民的利益所在。国外对我们封锁,专家也撤走了,现在只有靠我们自己了。我们要甘心当一辈子无名英雄,还要吃苦担风险。但是,我们的工作,能振我国威,振我军威!我们为这个事业献身是值得的,一不为名,二不为利,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许进总结道,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邓稼先等老一辈知识分子一生赤胆报国,献身科学事业,真情造福人民,为中华民族之崛起奉献了毕生的智慧和力量,燃烧了全部热血和生命。他们的精神,穿越时空而历久弥新,值得我们永久传承,大力弘扬。他们以身许国,信念如磐,品行高远,修身自律,追求卓越,勇攀高峰,锐意创新,严谨求实,淡泊名利,计利天下,自觉涵养,心无旁骛。这些宝贵精神,值得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学习。

辛广伟在总结中谈道,许进先生的讲座,勾勒了邓稼先先生的一生,使我们对邓稼先有了更加全面、系统、生动的了解,让我们对以邓稼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所具有的科学家精神、两弹元勋精神,特别是伟大的爱国精神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和了解。我们为有邓稼先这样的科学家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对中国的制度、理论、文化、道路自信更加坚定。他用杨振宁先生的文章《邓稼先》中的一段话为今天的讲座画上了句号: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现场嘉宾合影

74.5万人通过腾讯、爱奇艺、抖音、快手、百度、咪咕、搜狐、网易、优酷、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观看了本次活动的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