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常的下午,一对年迈的夫妻头发斑白却步履轻快,他们来到当地银行,开口就是“请汇款给这个账户300万,麻烦您了。”

而且老人还询问能否多次转账。

此话一出全体在场的工作人员都吃了一惊,这对普通家庭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更何况是出自看起来年纪很大的老人之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诈骗行业的盛行和行骗手法的狡诈难测使银行立即警惕起来,工作人员再三确认是否要转账。

且收款地址是遥远的黑龙江省木兰县,而老人常住地是武汉,任谁也想不到跨越大半个中国的两处地方究竟会有什么样的联系。

见过太多糊涂转账的案例,谨慎的银行工作人员选择了报警处理。

为防止老人被诈骗,工作人员的报警是不动声色的。直到警察出现在银行,才知道是误会一场,同时也揭开了一对夫妇的伟大事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首往昔,忆起峥嵘岁月

主人公马旭是部队的退休干部。1933年出生于祖国最北边的黑龙江省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木兰县。

父亲很早就过世了,辛劳的母亲含辛茹苦地将姐弟二人拉扯大。

1947年马旭参加军队,进入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赫赫大名的黄继光和马旭同在一个师。

当兵的人骨子中总带有刚正不阿的气魄和一心为国的伟大,或像黄继光那般勇敢坚毅,或像马旭这般怀揣着对祖国的拳拳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旭因为其女兵身份,按照惯例被分配到医务连。

在其位,守其岗,她踏实努力地完成医务连的任务,休息时间也认真研习医学知识,成了一名专业水平优秀的军医。

她不仅参加了解放战争,更是浴血奋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征战沙场之际多次立下功劳,为一线战场的军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在征战过程中,马旭邂逅了军医颜学庸。在这枪林弹雨的困境之下的相识相惜更显弥足珍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持续鏖战43天,战斗的惨烈程度闻者落泪,颜学庸曾亲眼目睹战争的惨烈情况。

正是在如此惨烈的战争和环境氛围下,马旭和颜学庸两人磨炼了意志,时代潮流和精神支撑与寄托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战后,颜学庸光荣地被授予“抗美援朝纪念章”和“保卫和平纪念章”,荣立三等功。

3年零32天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他随部队于1954年初与妻子同时随部队回国。1954年的七月,颜学庸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久经沙场的夫妻二人,从朝鲜战场上凯旋而归,马旭进入东北军政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学校学习。

虽离开腥风血雨的战场已久,但宝刀未老,心中仍有一种浓浓的报国之情。

马旭听闻刚刚组建好的空降兵部队需要大量的医务人员,她立马站出来,积极自荐,请命前赴偏远的祖国边陲的部队驻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我国国土广袤无垠、无论经纬跨度都很大,祖国边陲更是条件艰苦许多。但出色的中年的马旭,仍然要求和年轻战士们一起参加高难度的跳伞训练。

像跳伞这样的专业训练,不仅要求过硬的专业知识基础、强壮的身体条件、更是要有成熟稳健的心理素质。

马旭一直以来都秉承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从未掉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女中豪杰,参与了中国保家卫国的两次大型战争,更是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随机应变的果断。但是她的身体条件的确天生受限。

马旭的身高不高,而且体重很轻,作为高空危险作业首先要有自身自重才能保证安全,她原本的条件远不能达到我国日常训练的标准。

马旭不甘心就这样失去发挥贡献的机会,在别人的劝阻下,仍然坚持偷偷练习跳伞,不断地去训练场增强自己的肌肉含量和自身体重。

通过自己的不服输的韧劲和认真努力的态度,马旭通过了空降兵考核,在逆境之中涅槃重生,成为我国第一代女空降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马旭成为女空降兵后,她回忆起担任军医时,留意到伞兵在训练和执行任务的时候他们的脚踝经常受伤,好多伞兵的职业病就是脚踝伤。

她和丈夫立志要为伞兵解决困扰多年的疾病,不仅仅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若是能缓解这种疾病,也是对祖国作战能力的重大提升。

他们一起致力于科研,发明出了一种充气式的护踝。

使用这种护踝,运动前套在脚踝上,临落地时像给皮球打气一样,把护踝充满气,可以缓冲。落地之后的瞬间,把空气排掉,不影响接下来落地后的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检验这项发明的有效性,利用专业优势,亲身投入跳伞实践,马旭夫妇自己戴着充气式护踝跳伞。试验了20多次,效果还不错。

这项发明可以缓冲跳伞着陆时的冲击力,使冲击力减半,而且使常见的伞兵扭伤情况的概率降到最低,几乎接近为零。

这项产品投入到部队训练的实地使用中,获得了国家级的专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成为空降兵后,马旭的跳伞次数高达140多。她创造了三项中国之最——首位跳伞女兵、跳伞次数最多女兵、实施空降任务年龄最大女兵。

除此之外,两人苦心经营,在医学领域发表了许多具有影响力和进步性的论文,成为医学界和军事业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代表作品有:《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使成为学界大牛,也不曾高调张扬,只见他们的名字频繁出现在科技、医学、军事的顶级讨论中,却丝毫不追求铺张的生活风格。

在国内外,马旭老师素有中国军中的“居里夫人”的美誉。

取得如此大成就的他们又拥有着甜美的爱情的他们,可以过上一个舒适富足的晚年,辛苦一辈子的他们总该要到晚年开始享清福了。

但马旭夫妇却丝毫不见生活奢靡与享乐主义,尽管双鬓斑白,依然坚守着中国古代的传统儒家精神——慎独。

即在无人之处仍然讲究修养个人的道德水平,看重个人内在品行的操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时在这人世间脚踏实地地做出贡献,暮年时不为社会增添负担不浪费社会资源。

汇款百万,只为援驰家乡教育

2018年,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已经85岁的马旭老人在武汉向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教育局总共捐赠了300万元人民币,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笔巨款是马旭和丈夫勤俭节约、辛勤工作了几十年一笔一笔积累而来的。他们一直以来都贯彻着这种简朴的生活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他们而言,漫漫人生路上看遍了各种时局的大起大落,出生入死的场面也经历了无数次,见证过生命的脆弱,才知道自己的责任感和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使命感,钱财外物都是虚无缥缈的形式。

他们想要回归到最朴素的状态,于是在退休后选择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度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北省军区原本计划在武汉市中心的部队干休所的公寓楼给老人安度晚年。那里的房子处于闹市,但采光明亮,室内非常宽敞。

但马旭和其丈夫不习惯这种过于铺张的生活,还是回到了黄陂的小院子,这里有两间红砖平房,他们已经在这生活了五六十年。

他们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自然空气闻起来都让两位老人舒心静气。院子里有山楂树、橘子树,还在田地间种植了柿子、栗子。

他们喜欢与自然为友的生活状态。

孔子讲“知者乐山、仁者乐水”,对他们来讲自然田地中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简单的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旭夫妇多年来保持着极其简朴节约的生活,吃穿等日常开销往往也是够用即可,从不追求华丽。

他们日常的打扮总是一身简单干练的迷彩服,脚上的鞋子看起来也不是那么崭新,明显的使用痕迹,即便靴子有些脱胶但依然能看出干净整洁。

平日里不断扩充自己、始终不忘用自己的脑力为祖国做出贡献,也希望通过学习能时刻关心了解祖国的动态。学习用的本子也是由旧练习本收集起来装订成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长江日报》的采访中他们说:“我们每天都会读书看报,长期订阅《长江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妇女报》。”

不仅希望武装起自己的头脑,夫妻二人更是老当益壮,从不忽略对自身体质进行锻炼。

这在如今“躺平”“拖延症”大热的社会风气之下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两位老人几乎每天都坚持进行锻炼,

据了解,颜学庸先生近九十岁的年纪蹬上悬梯,180度可以来回转30多下,毫不费劲,下地后也没有不适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浓郁的军旅情结使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带有军人的特有习惯。

在每一次对自己严格要求进行训练的时候,固然有辛苦和疲倦,但这种幸福的负担总让这对夫妻回忆起在军队作战的时光,总能回忆起以身报国的日子,那便成了一种信仰刻在了他们的时代精神里。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我们发现两位老人虽然隐隐于市,但从未固步自封,仍然以开放多元的视角看待事物。

他们看过最新上映的火爆电影《长津湖》,更是和记者大谈曾经亲身赴往抗美援朝战场的经历。

马旭老人说“比起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只能吃冻土豆,咱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更要珍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增信、学史力行”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新时代的最新思想,马旭和颜学庸先生总能最快的学习吸收。

他们是经过实践之后,能够更好地理解新时代的思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中国在飞速发展之后迎来了高质量的发展,马旭夫妇深知,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而未来创新的主要人才就是中国的青少年,所以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自己保持着终身学习,他们可以熟练使用网络,购买、借阅书籍。那么没有这些良好教育设施的孩子们,就像好苗子没有土壤培育。

经过思考,夫妻二人将自己的积蓄,决心捐赠给我国的教育事业。

在他们徜徉在科研海洋中时,也曾想起他的故乡,那样一个偏僻闭塞的小县城的孩子们,是否能看到这大千世界的奥妙呢?

如果连教育设施和书本知识都跟不上的话,无异于把窥见世界的窗口也关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笔沉甸甸的巨额捐款,对于社会引发的关注非常大。但对于夫妻二人来说捐赠仅仅是一种默契,两人三观和梦想高度一致。

这笔钱他们原本就计划捐献出来做贡献,只是他们在思考如何把资源最大化。

这理念也像他们的生活方式,从不浪费资源,弱水三千仅取一瓢饮,钱财万贯只求简单平稳。这种境界不是常人能有,这种奉献精神,不只感动了你我,可以称为真正的感动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小离家乡音无改,曾经勇冠巾帼如今再让世人惊叹。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你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

2019年感动中国栏目组这样评价马旭老人:

他们身上的感人事迹和熠熠生辉的闪光点深深打动中国人民的心灵,他们出现在人世间只为这世间带来了福音、带来了帮助,不曾索取、不曾张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夫妻二人也没有子嗣,而是把全部的爱奉献给了国家。2019年,马旭夫妇被评为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我们发现马旭夫妻的终身学习精神和忠心报国的精神,是如此的强烈的燃烧在他们的人生中,贯穿始终。

他们的一生没有经历过多么大富大贵的生活品质,从小就没有特别顺境的成长条件,原生家庭也不是那么的幸福富足。

每每听到、谈起、想起他们的事迹,总让人想起那句谚语“爱是一盏灯,在越黑暗的地方越亮”。

越是知道苦难给人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越是了解逆境的困顿和艰难,越想在能力强大之时为别人助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人自古认为有大爱之人必定长命百岁,幸福安康。马旭夫妻二人依然有着硬朗的身子骨。他们还有个心愿,那就是想给学生们讲述真实的抗日故事。

她认为学生们可以从历史记载中学习历史,但亲口讲述的历史,更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

以亲身经历来激励中国少年们发奋努力学习知识,以自身的努力来建设祖国。让祖国更加强大,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可以看到,马旭和颜学庸夫妻二人出现在思想品德修养课堂上以亲身经历为学生们上课,他们自身就是一本最丰富的教科书。

我们一定可以看到,祖国每个角落的学生可以拥有更加丰富更加公平教育资源。

我们一定可以看到,祖国的青年义士像马旭夫妇一样拥有如此的奉献精神和勤俭的生活态度,终身学习的人生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