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变幻古战场,牧野之战血染疆。
武王伐纣扬仁道,三分天下定乾坤。
殷商遗梦成灰烬,三监之乱起烽烟。
周公旦智平叛乱,东征海滨展雄篇。
家族恩怨情仇重,权力斗争几时休?
且看周朝兴亡史,千古英雄任评说。
自姬昌接班以后忍辱负重很多年,打着拥护商朝的旗号继续暗自搞扩张。按照《论语》所言,此时的周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取代殷商那是指日可待。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背负着丧父之仇的周文王却难抵天命撒手人寰。儿子姬发周武王继承遗志,在胞弟周公旦,神人吕尚姜子牙的辅佐之下,以“戎车三百,虎奔三千”的核心力量,联合各方部落,经过著名的牧野之战,一举就把商朝给灭了。
根据史料相关的记载,这场牧野之战打得那叫个惨烈,首先是参战人数众多,《诗经》云:“殷商之旅,其会如林”,密密麻麻的旗帜跟森林似的,更别说士兵的数量了。其次就是伤亡极其惨重。《尚书》当中有一个形象而残酷的描述:“血流漂杵”,猩红的鲜血汇聚成流,连杵这儿的长杆兵器都能飘起来,可见这得死多少人。
后来孟子将武王伐纣定性为叫以治仁伐治不仁,选择性的屏蔽了“血流漂杵”这敏感词。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里的书就是特指《尚书》。这句本来专指“血流漂杵”的这个事,后来被用力于鼓励挑战权威,倡导独立思考精神,和孟子的本意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反正不管儒家怎么辩解,牧野之战确实太惨烈了。
然而死人死了一大片,商朝的残余力量依旧是不可小觑。你要想赶尽杀绝,得承更大的风险,付出更大的牺牲。已有的战绩,对于本想做“小本生意”的周武王来说,已经算是中了六合彩。他于心忍不忍咱们不知道,主要就是玩儿不起了。于是就决定退而求其次,给商朝的统治阶层留那么一条活路。具体做法儿是什么呢?就是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及其宗族部众集中起来就地安置。又将姬姓宗室的管叔鲜、蔡叔度还有霍叔处,分封在其周围充当带刀侍卫。等于是给软禁起来了,给武庚的残众提供贴身保护称为叫“三监”。
将前朝遗民画地为牢。再派出三位骨肉至亲守在边儿上监视他的一举一动,这看似四平八稳的安排却很快就惹出乱子来了。周武王死了以后,成王姬诵继位。姬诵岁数小就由周公旦,也就是“鸡蛋”摄政,代行王权。周公旦跟周武王是异奶同胞。武王是嫡次子,嫡长子姬考早逝了。看过封神演义都知道,伯邑考让人做成肉饼子吃了。周公旦排行老四,而“三监”当中管叔鲜是老三、蔡叔度是老五、霍叔处是老八,眼瞅着这四弟或者四哥成为无冕之王了。这“三监”心里边儿能舒坦的了吗?
就好比打翻了五味瓶子,绵延不绝的醋劲儿浸透了全身上下的每一个细胞。不得不承认,人性就是这样。一旦有了妒忌之心,什么骨肉亲情、什么血脉儿之亲全都瞎掰。为了一套房产都能打破头、鸡犬不宁、六亲不认,你更何况是天下的王权呢。那哥儿仨一合计,越琢磨越觉得这姬老四有谋权篡位的迹象。于是就不断地造谣生事、制造舆论压力,弄得谣言满天飞朝野难自安。这初兴的周朝陷入了混乱,给被安置被监管的武庚创造了绝地反击的机会。
令周公旦始料未及的是,这些死灰复燃的前朝遗民,不光自己在“狱”中造反。这个“狱”就是咱们说“三监”围成的这个所谓的“狱”。竟然还成功的策反了三位看守,把这三监也给策反了。监守自盗的监管者和伺机而动的被监管者将过往的恩恩怨怨一笔勾销。共同举起了反周大旗,史称叫管蔡之乱或三监之乱,临危受命的周公旦是殚精竭虑,在召公姬氏也就是周武王的同辈儿兄弟等人的支持下。经历了长达三年的东征,将几个不安分的大佬杀的杀抓的抓,这才平息了这场叛乱。顺带着把周朝的势力范围就拓展到了东部的海滨。
那么如今天下安定,又当如何?列位看官,下回再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