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近些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方面所做的工作,相信土壤改良一词已不再陌生。今天重点来聊聊“为什么需要土壤改良,什么样的土壤需要改良”的话题。
要讲清楚土壤改良,我想首先要明白土壤的五大基本功能,它们分别是保水能力、保肥能力(肥力的存储与释放)、透气能力(土壤孔隙度)、保热能力(减少土壤的温度快速变化,保证生长需要的温度)、营养配餐供应能力(肥料的转化和再加工能力)。
而如果土壤上述基本功能出现问题,会导致土壤板结、酸化,土传病害,病虫害,土壤微生物减少,化肥农药残留增加等问题。从而降低农产品品质,导致作物的减产和投入成本的增加。
那么,问题来了,谁在土壤改良?怎么改良?衡量的标准是什么?改良成本又是多少?
土壤改良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可以看到的是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即将结束,之后耕地的“用养结合”制度变得尤为重要。要知道“快餐”挡饱但养不了身,想想过去怎么种地(土壤有休养生息的时间),现在又是怎么种地(连种带收加施肥一天结束)。过去,土地是大家的,用养意识很明确;现在,大家怎么想,土地是国家的,是大家的,我只是承包一两年,生怕把地养肥了被人收回去。
除了国家,还有哪些人在做、甚至关注着土壤改良的呢?没错,除了各级政府外,就只有承包周期长、把农产品做成品牌产品的大型农场、农业种植公司了。毕竟“种出庄稼原口味”,土壤健康很关键!
说了那么多,我只想表达,“终端种植户改良土壤的意识薄弱、时间及投入成本不低,见效周期稍长。”是主因。工作原因,也接触过不少种植户改良土壤的案例,大多是因为土壤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障碍问题等导致死苗、烂叶种不成作物才想起土壤改良。还有就是一些经济作物种植基地的,想通过改良土壤提质增产的种植户们。
那么什么算是好的土壤呢?土壤改良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土壤改良衡量标准,总体来讲是土壤微生态环境健康运行,微生物丰富,以有益菌为主导地位,作物不发生明显的病害情况,同时土壤能够满足作物对各种元素的正常需求(包括大中微量元素),同时作物不会收到土壤发出的生存受迫信号,导致作物进行受迫生存生长。
具体数值指标来衡量的话,主要有土壤的pH值,一般都在6.5-6.8之间,土壤PH值决定了使用什么性质的肥料。因为只有土壤的pH值在这个区间,作物对各种肥料的吸收和利用率才是最高的,而且元素之间发生拮抗的概率低。当土壤偏碱性通过碳酸钙或者硫酸钙进行调节,当土壤偏酸性通过氧化钙进行调节,还能同时满足土壤对钙肥的吸收。坂结、耕层浅薄等结构性障碍问题可选用解决土壤结构性障碍问题的土壤调理剂松土促根剂。
除此之外,调整土壤EC值或者施肥水溶液的EC值;调整土壤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及活性等均是土壤改良的关键性指标。
至于土壤改良的成本,其实已经越来越低了,相信随着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更多企业的参与进来,未来会更低。个人认为土壤改良不应是农田建设的重中之重,定期调理土壤健康推行耕地的“用养结合”才更为关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