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沙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沙娜

常沙娜

她曾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她曾是林徽因点名要的助教和弟子,

她是中国工艺美术家、图案学家、艺术教育家、设计家;

她是数本敦煌图案研究和艺术设计教科书的作者;

她是2019年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美术家”称号的获得者;

她是2024年央视春晚《年锦》的艺术顾问;

她被称为——“永远的敦煌少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纹样变迁,跨越千载

在2024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创意节目《年锦》惊艳了全国观众。

《年锦》是一场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的视听盛宴。节目选用了中国朝代汉、唐、宋、明寓意吉祥祝福的代表纹样,与华丽的舞美技术相融合‍‍‍‍‍,织出一幅跨越千载的纹样变迁图卷。

汉代:衣身通身刺绣,缘边采用织锦云纹、茱萸纹等纹样,庄重而又不失纤柔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衣饰遍身绮罗,裙上雁纹、狮子纹等,尽显繁复华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服饰色彩清新淡雅,牡丹、海棠等花卉纹样繁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立领对襟短衫,搭配经典马面裙,大吉葫芦纹寓意吉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众纷纷点赞:

“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式审美!”

其实,这场古代时装大秀

背后的中国纹样

出自一位93岁老人之手

她就是常沙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3岁的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设计研究专家常沙娜首次亲手为春晚设计年锦图,优美典雅、别具韵味的中国传统纹样,寓意吉祥喜庆和对幸福繁荣的美好向往,将长乐安康、富贵如意的祝福送给广大受众。

常沙娜说:“我这一辈子都在跟纹样打交道,但给春晚设计纹样,我也是头一回。”人们赋予传统纹样美好的寓意,将它们应用在春晚舞台各处,是送给每位观众的祝福。

为了给全国观众送上这道“色香味”俱全的“年夜菜”,常沙娜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将各朝代的代表性纹样组合绘制到一起。

 “永远的敦煌少女” | 敦煌之美,常沙娜眼中的东方神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永远的敦煌少女” | 敦煌之美,常沙娜眼中的东方神韵

纹样,浓缩了民间美学与数学原理,一个图形可以有多种变化方式。正方形大小叠加,形成回字纹,基础纹样通过旋转、平移、对称,可以产生多种新图案。此外,纹样里还有许多寓意吉祥的“谐音梗”,像是一场大型猜谜游戏,其中,葫芦象征“福禄”,象代表“祥”,金鱼则有“金玉满堂”的意思

据春晚歌曲组导演张异凡介绍,之所以选取这4个朝代,是因为它们的纹样差异足够广,且样式丰富、特色鲜明。

当精美的纹样在屏幕上像扇面一样层层展开、像罗盘一般缓缓转动时,中华文明的积淀、传承以及大气磅礴的美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巴黎返回中国, 去敦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沙娜,浙江杭州人,1931年3月出生于法国里昂。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是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和艺术设计家、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先后出版了《常沙娜花卉集》、《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常沙娜文集》、《黄沙与蓝天》等著作。

因为父亲常书鸿—“敦煌守护神”的缘故,自幼随父在敦煌学习临摹壁画,敦煌艺术就成为了她的精神支柱并且深深刻在了常沙娜的骨子里,从此常沙娜便与敦煌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次机缘让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对常沙娜非常赏识,随后在林徽因的教导下常沙娜逐步走向了工艺美术设计这条道路。期间与林徽因设计的景泰蓝工艺品以及和平鸽丝巾在1951年亚太和平会议上深受外国友人喜爱。敦煌的艺术给予了她学习传统艺术的功底,工艺设计中她将民族的传统融入自然的生活中,坚定地沿袭艺术创作原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2019年,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美术家”荣誉称号。

2021年,耄耋之际,带领团队参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外立面设计及馆徽方案。同年,首届“常沙娜设计奖”成立。

常沙娜(右二)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美术家”荣誉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沙娜(右二)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美术家”荣誉称号

93岁的常沙娜,身上汇聚着许多标签:“敦煌少女”、“敦煌守护神”之女、人民大会堂装饰设计师、新中国第一份国礼设计师、林徽因的得意门生…… 但她总是向别人这样介绍自己:“我是敦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沙娜小时候与父母的合照。

常沙娜的父亲就是有着“敦煌保护神”之称的常书鸿。常书鸿曾以状元身份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并成为油画大师劳朗斯的高徒。1935年的秋天,常书鸿在塞纳河畔散步时,从一个旧书摊上看到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编辑的一本画册《敦煌石窟图景》,顿时感到极大震撼,“1000多年的历代艺术在那里!”常书鸿当即决定,要返回中国,要去敦煌。

1943年,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常书鸿偕妻带女来到敦煌,担任敦煌艺术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全身心投入到修复壁画、搜集流散文物以及临摹壁画中。“那时的敦煌,放眼望去,满是沙丘和芨芨草,环境非常恶劣。”常沙娜记得到敦煌后吃的第一顿饭,是一碗只加了盐和醋的水煮面,什么菜都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书鸿带着女儿常沙娜(右)和儿子常嘉陵在莫高窟洞窟内。

1945年常沙娜的母亲因无法忍受敦煌的艰苦,不辞而别。此后,十几岁的常沙娜跟随父亲在敦煌临摹壁画,她按父亲的要求把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各时期的重点壁画全都临摹了一遍。打下了对敦煌壁画理解和绘画的童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女时代的常沙娜与父亲。

1948年至1950年,常沙娜受加拿大籍犹太人叶丽华邀请,在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美术学校,接受系统的西方绘画训练。

1950年年底,在留美进步学生的影响下,19岁的常沙娜毅然放弃在美国未完成的学业,提前回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常沙娜乘“威尔逊号”轮船返回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脉, 民族的、血液里的东西

1951年,常沙娜成了林徽因的助手,开始进行艺术创作设计。

1952年,21岁的常沙娜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设计了一款“和平鸽”真丝丝巾。她采用了敦煌隋代石窟藻井的形式,上面穿插和平鸽图案。

“当时林徽因先生指导我设计,她虚弱地躺在床上,思维却非常敏捷。她对我说:‘你看看毕加索的和平鸽,可以把鸽子的形式用在藻井上,但要用咱们中国敦煌的鸽子。’她一说,我就有了灵气,马上设计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常沙娜设计的“和平鸽”真丝丝巾。

林徽因改变了常沙娜的人生道路。她进入清华大学营建系担任助教,跨进工艺美术行业。后来,她加入新建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20世纪80年代后担任了15年院长。

1958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常沙娜为人民大会堂宴会厅设计天顶装饰。

受敦煌壁画里的藻井图案启发,她在天顶正中设计了一朵唐代风格的、由花瓣构成的圆形浮雕大花。如今,这朵来自敦煌的花依然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顶上熠熠生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常沙娜参与设计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顶图案。

第二年,常沙娜接到了另一项重要任务——去敦煌收集壁画和雕塑上的服饰图案。

这是她10余年后再次踏进敦煌。她惊喜地发现敦煌和从前有了很大不同:发掘和保护的洞窟已经编号到第465个了;莫高窟的塑像也统计出来了,共有2415尊;防沙墙修建起来了,草木也长成了,人们种下的蔬果都有了保护。

1979年,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之后游客逐年增加,国家对敦煌文物保护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那个在战乱中建立、只有常书鸿几人苦苦支撑的敦煌艺术研究所,终于发展为一座人才济济的敦煌研究院。

1987年,莫高窟与长城、明清故宫、秦始皇陵一道,首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4年,常书鸿走完了90年人生路。常书鸿曾经写信和常沙娜说,“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她将这句话践行了一生。她临摹、创作了几万件敦煌艺术作品,并不知疲倦地向世界宣传敦煌的文明。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常沙娜为中央人民政府设计了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礼物——纪念性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其灵感正是来自敦煌壁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念性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

自1998年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岗位上退休后,常沙娜埋首于设计工作和敦煌艺术研究,到各地开展文物保护调研。

2003年编绘了《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一书。

直到2008年,她被诊断出恶疾。常沙娜毫不犹豫躺上了手术台。这场大病让常沙娜彻悟时间的珍贵,她要在有生之年推广敦煌文化。

2014年,83岁的她开始举办《花开敦煌》世界巡展,向人们展示、解析敦煌的图案艺术,让敦煌元素走入更通俗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常沙娜获得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终身成就美术家”称号,颁奖词为:“作为敦煌艺术的女儿,常沙娜以自己特殊的经历承载了敦煌艺术研究与现代艺术设计有机结合的时代之变。她潜心于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所著述或编著的《敦煌历代服饰图案》《敦煌藻井图案》《敦煌壁画集》等,既是敦煌学研究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不可缺少的教科书。”

常沙娜沿着父亲曾经走过的路,几十年如一日,用画笔将敦煌之美带出了沙漠,让更多人看到它的绚丽。通过她的努力,敦煌的艺术传统得以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为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和深邃。

(声明:图片和视频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