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瑟兵工厂生产的驳壳枪

1895年,在德国著名的毛瑟兵工厂中,菲德勒三兄弟利用工作闲暇设计出一款全自动手枪,枪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重1.24千克,10发或20发弹匣供弹,子弹初速每秒425米,射击方式为单发和连发,射击速度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50-150米。1899年,毛瑟兵工厂开始进行批量生产,很快这种尺寸小、火力猛的自动手枪在欧洲战场上受到了吹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北军组建的手枪团

日本洋行靠着雄厚资金和对军阀的控制垄断销售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陆军部开始大规模进口这种手 枪;阎锡山等地方实力派也开始大量购买,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因此在中国被称为匣枪、盒子炮,也称驳壳枪。1918年一战结束后,德国全面裁军,毛瑟兵工厂生产的大量驳壳枪被淘汰,成为过剩物资,被大量销往亚洲。加上大批参加过一战的德军官兵来到中国担任军事教官,更是有意无意的推荐,使得驳壳枪在中国大行其道。

不过,这些德军官兵毕竟是军人,他们的推荐实际上也是为了赚取一些介绍费、佣金,因此购买的数量也非常小,一次最多几百支,大多通过礼和等德国洋行。实际上,这一时期中国购买驳壳枪的佣金,主要都被日本人挣走了。因为日本在一战时期坐收渔人之利,其洋行的资金远比战败的德国更为充裕,可以更大批量的直接从德国进货。在中国军队担任教官方面,日本方面也更占优势,当时最强大直、皖、奉三系军阀中,皖、奉两系都是日本支持的,因此有更多机会进行牵线搭桥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仿制枪械依靠日本洋行大量销售

由于驳壳枪在中国越来越流行,不仅军队内部大量使用,成建制的手枪排、手枪连开始出现,在冯玉祥的西北军,一度建立过团级规模的驳壳枪部队,被作为冯的贴身警卫部队。此外,各地的地方武装甚至土匪也开始大量使用驳壳枪,还有遍布城乡的地主豪绅也往往购买驳壳枪,用作看家护院。巨额的销售红利,令其他国家的军火商人开始眼红了,纷纷推出自己的仿制品参与竞争。

虽然在质量上,这些产品无法与德国原装货相比,但好在价格方面比较实惠,“每支低过德枪一元七角国币”,也就是说每支枪都至少便宜1.7个大洋,因此也颇具竞争力。当时产量最大的就是西班牙著名的温塞塔枪械公司,其从1927年开始便大量仿制驳壳枪。为了迅速打开中国市场,温塞塔公司独辟蹊径利用日本洋行向中国倾销,第一批就销售了2万3千支,几乎全部通过日本洋行销售,因此让日本人赚得盆满钵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名鼎鼎的李向阳手持两支驳壳枪

抗战时期驳壳枪成为主要武器之一

不过,日本人独门的进口生意并没有永远持续下去,因为中国自制的驳壳枪也开始逐渐成了气候。从1918年四川兵工厂最先仿制开始,全国著名的上海兵工厂和汉阳兵工厂也完成了仿制手枪的设计;1925年巩县兵工厂开始制造,1927年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也加入了仿制的行列。

也许日本人自己都没有想到,这驳壳枪在后来的全面抗战时期,成为中国抗日军民在敌后战场最喜欢的武器之一。在华北地区,八路军正规部队也装备了相当数量的驳壳枪;在敌后游击战中,驳壳枪更是成为标配,游击队员们甚至在驳壳枪的使用上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即将握枪的手心向上,利用驳壳枪射击时枪口上跳的特点,使得打出的子弹呈现一个扇形,最大限度发挥火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驳壳枪结构分解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地海上都有驳壳枪打击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