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渴望确认感。
当一个奖项开始预热,那么过程往往比公布更精彩。
今年的百花奖名单公布,确实引发了一阵关于“青春风暴”的讨论,多个奖项都被塞入了年轻角色。
王俊凯、易烊千玺、张艺兴、朱一龙、刘德华角逐的“影帝”环节更是格外显眼。
百花向来有“评选争议”的声音,但其在华语电影的地位也是公认的,其荣誉属性加成也让它一直被电影圈主流关注。
与其以下犯上的指点百花入围凭什么,不想想百花为什么要让小年轻们入围。
相比实力,有时候时间进程更重要。
攒局
没有人一直年轻,但总有人正在年轻。
很多声音说百花是为了“吃这波年轻人群体的流量”,这话其实是有遗缺的。
拉拢年轻群体其实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不然以娱乐圈的造型速度,「百花」岂不是每年都要推几个年轻演员上去“引流”。
只是这几位刚好有作品卖座、粉丝体量有可观,评选入围也有合理性,这份“巧合”也给了次电影圈攒局的机会。
行业总归是要交棒的,毕竟很少演员能成为跨时代的顶流。
与其赌未来的惊世黑马,不如和这批有名声的年轻演员来个“风口交接”,既是规律,也是规矩。
当下可能不是最好的时机,但肯定是优秀的备选项:
电影工业的明朗进展、娱乐圈在社会层级的新高,主流舆论的占比、市场的倾向等等,都在预示着行业景气的氛围。
金马的衰落,让金鸡和百花拥有了机遇红利,也让这两项有了“力不能及”的质疑。
但请记住:在当下,百花所处的位置依然是行业顶部。
所以不管是拉拢人心还是伯乐惜才,「让年轻人跑步向前」是权力体现,也符合其的基本利益。
而且作为“大众电影”的背景使命,其在流程上对圈内对圈外的逻辑线都是能自洽的。
相比什么资本倾斜、顺水人情的解读,其实台前台后都是百花主动下的“必然”罢了。
地位
构建价值,要么是得到行业认可背书,要么是让大众将地位捧高。
履历概念几乎贯穿所有行业,电影娱乐也不在例外。
如果接触过饭圈话术的,应该会常见一种文案“参演XX,怎样的成绩,荣获过XXX奖项,待播XX”。
毕竟对于一不熟悉的大众来说,一套「彰显实力」的简历是快速赋予印象的捷径。
对于艺人来说,获奖是履历加分,对于颁奖方来说,获奖人选则是地位的暗示。
「百花」当然需要源源不断的关注度维持住它的地位,但同时它也需要让关注帮它巩固地位。
因为,百花注定成为不了电影评选的“老大”。
不管是电影节,还是专业性电影奖项,百花所展现的优势都不足以「压制力」;
甚至“金马事件”后,它也没能实现在华语电影行业的垄断蜕变。
上不去,那就要避免降下来。
掌握行业话语权是需要深耕沉淀,但在舆论造势里扳回一城可以“快一些”。
百花多个提名出现年轻化就是“快”的具象。
它对于“盼履历”的新星粉丝们有着极大的诱惑力;
它对于“熬出头”的演员来说是组成形象的关键。
粉丝成了局势的关键:数量庞大,关注度强,在这个话题里拥有讨论动力。这些优势都在间接促成「百花」地位的巩固。
在广泛社会议题里,不管百花还是电影评选,它所牵动的舆论浪花都是有限的;
但这也让粉丝们拥有了制造「沉默螺旋」的可能。
狂热的追星文案引发的质变,是撬动更多普通网友关注的可能。
假设真做到了话题破圈,那这就是明晃晃的“市场”,演员们也会因为市场的影响而间接靠拢和维护奖项。
一朝地位暴涨不太可能,但“行业老二”的地位可就能巩固的牢牢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