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黄欧,HR&瑜伽教练&高级健康管理师&日语/对外汉语老师。本文授权Coach8教练学院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上,小朋友说今天不想去幼儿园,理由是昨晚腿擦破了一条口子(2厘米长,没流血),无法在学校户外活动中跑。

我的第一反应:就这点小事怎么能不去上学呢?!但我已经修炼到不指责、不打压、不讲大道理(给自己鼓掌哈哈),所以我尝试给建议:要跑的时候你给老师说腿疼,能不能不跑?我相信老师会理解并同意你不跑的。

但这条建议似乎完全不起作用,她嘟起了嘴。

这时,我突然意识到“问题”是她的,而不是我的,我提建议的方法是把责任主体从她变成了我,并不是好的解决之道。

于是,我向她表达:“这是你自己的事,你想要达到目的就需要你自己想想办法,你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她又嘟嘴了半天,然后说:“我说不出来。”

此时我明白了,因为她还太小,无法完全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尝试帮助她表达。

我向她核实她的想法:“你不想去上学?”

她点点头。

与此同时,我感觉到她不想上学可能并不是腿的原因,所以,我又向她核实:“你的腿有些疼,但是并不影响去上学,对吗?”

她又点点头。

于是,我问她:“那你不想上学的原因是什么呢?”

她小声地说(语气中透露出一些担心):“我想在家里画画。”

这时,我才明白,因为在学校里不能自由画画,她为了能画画而不想去学校。所以,我先表达了对她的同理:“你非常想画画,希望可以完全自由地把时间用来画画,你可真是热爱画画啊!”

她明显轻松了一些。

我心里觉得她可以放学再画,而且,即便时在家她也不会一整天都画画,所以,还是想引导她去上学,但我放下了以父母的权威去要求她。

想到还有最后三天小朋友就幼儿园毕业了,与同学和老师相处的时间还剩最后三天,她也是知道的,因为她说过老师有在教室里展示倒计时。

于是,我提醒她还有最后三天与同学和老师相处的时间,三天之后想见都可能见不到了,问她是想把今天的时间用来在家里画画,还是去学校享受与同学和老师相处的最后时光,画画留到放学后,以及三天之后的暑假。她竟然回答更想在家里画画。

我的内心就像战败的士兵一样沮丧,但还是稳了稳情绪,继续帮助她分析,对她说:“我看昨天你们拍了毕业照,今天会不会有别的集体活动,也许明天也有,毕竟马上就要毕业了嘛,肯定有很多集体活动要全班同学参加的。你今天不上学的话,有可能会错过,你愿意错过吗?”

她好像恍然大悟,立刻说:“也是,我还是去上学吧!”

我长舒一口气,终于避免了给她讲大道理和强迫她上学造成一场争执和都不开心。

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的冲突都源于父母想通过给孩子讲大道理的方式让孩子顺从,而孩子听不进大道理反而闹得更厉害,最后父母以压倒性的权威强迫孩子顺从。

其实,孩子并不是不听话,不讲道理,而是他们对大道理没有体感,他们理解事物的方式不是听大道理而是体验。

就比如说孩子不想吃饭,父母给孩子讲大道理“不吃饭对身体不好,长不高,还会得胃病”,而孩子对这些大道理完全无感,因为她没有体验过因不吃饭造成的身体不好,也没有体验过长不高,更没有体验过胃病。

大人也是一样。我们天天对抽烟的人说“不要抽烟,对身体不好,会得肺癌”,而抽烟的人仍然继续抽,因为还没有体验过抽烟造成的身体不好,更没有体验过肺癌的症状。

孩子不想吃饭,很可能是他的感官体验过吃饭带来的“坏处”,比如饭菜不可口、吃饭很无聊。所以,要让孩子吃饭最好的方式是改变他的体验,让他重新体验到吃饭的“好处”,比如把饭菜做成他喜欢的颜色或形状、把吃饭变成一个游戏。

要改变孩子的体验,还需要先清楚孩子真实的需求。否则,提供的体验很可能并不是孩子想要的,孩子会继续吵闹,而父母却一头雾水。

孩子只有在包容、安全、敞开和信任的环境下,才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包容、安全、敞开和信任的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01不要以成人思维对孩子的表达给予评判

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或需求时,不要立即以成人的思维进行判断并给予评判、否定,更不要指责甚至蔑视,否则孩子会不敢、不愿意表达,或者心想“反正表达也没用,最后还不是听你的”。

当孩子表达时,可以先将我们的判断放在一边或打上问号——真如我判断的吗?

然后,带着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跟他确认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或需求,他背后的发心是什么。

大多情况下会发现,在孩子不对、不合理的想法或需求背后都有一个美好的发心。就像我家小朋友不想上学只是为了能自由地画画,这说明她对画画是如此地热爱,这难到不是一个美好的发心吗?

02帮助年幼的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或需求

孩子年龄太小时,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或需求,这时父母要做的不是直接以自己的判断来回应他,而是先帮助他表达他的想法或需求。特别是孩子有情绪哭闹的时候,有时只需要帮助他表达出来他就不再哭闹了。

有一天我家小的(2岁)在玩一辆车,突然哭了起来,我走到他旁边,他很生气地把车扔得老远,还不停拳打脚踢。

我先把车捡回来,看了看车,没发现什么问题,然后问他:“车车怎么了?”他把手伸向我喊痛。我看了看他的手指有处红了,然后对他说:“手指红了,好痛!车车把手指弄痛了?”他点点头,继续哭。

我又说:“宝宝被车车弄痛了,好委屈,需要妈妈抱抱吗?”他又点点头。

我抱着他接着说:“妈妈知道宝宝被弄痛了,妈妈抱抱。”

然后把他抱得更紧一些,他马上就不哭了。

03做好角色定位

做好角色定位——如果是孩子自己的问题,父母要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而不是越俎代庖帮他解决。

就像早上我家小朋友不去想上学的事,如果我一味帮她解决的话,她不仅不会满意,还会把情绪都撒在我身上,也不利于培养她解决问题的责任和能力。

04相信孩子

相信孩子,相信他的发心都是好的,相信他有能力和意愿解决自己的问题。

当孩子遇到问题或产生问题时,父母最容易直接冲出去为孩子解决问题和否定、指责孩子。底层根源是不相信孩子,认为孩子能力不够、认知不够、见识不够,觉得我们比孩子更有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我们一定比孩子处理得更好。

真是这样吗?

有一天,我家小朋友(当时只有4岁多)对我说:“妈妈,你知道为什么我和弟弟可以做到完全开心吗?”

我追问为什么,她回答:“因为我们就去完全开心啊!你没有完全开心是因为你没有去做完全开心”。

我完全被这如此高境界的智慧折服和打动了!所以,有句话说得特别有道理——孩子是小,不是傻

父母的修炼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