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近代以来,铁路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大痛点,先被西方列强占为己有,后有满清政府自废武功,更有甚者,到了民国年间还因此爆发过两次战争,一次是中东路事件,奉系军阀与苏联大打出手,另一次是柳条湖铁路,引发了著名的九一八事变。
可以说,在铁轨和枕木之间,我们吃了太多太多的亏,当然了,也正因如此,在新中国成立后,咱们对铁路的建设堪称重视至极,而在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之下,这才建成了后来全国各地四通八达的铁路网。
按理来说,修路建站一事理应十分严肃,然而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在国内的一处火车站内竟出现了一项“奇事”,不但站名上出现了错别字,自建成起六十余载亦是从未改写,而当有人问起原因时,专家更是为其辩解道:
“不改寓意更加美好”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哪家火车站居然挂上错别字,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寓意呢?
兰州站
公布答案,这个用错别字命名的火车站不是旁的,正是位于甘肃省会兰州的兰州火车站!可以说自打建成起,该站点就成为了备受瞩目的存在,只不过与其他车站不同的是,别的火车站要么是因为建筑风格,要么是因为运载能力,可它倒好,居然是因为站台名称引起了国人,甚至是外国友人的广泛争议。
众所周知,自打改革开放之后,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西域大地的门户,国内著名的旅游城市,兰州便一改往日的荒芜冷清,成为了国内外游客争相参观的热门景点,这其实很正常,毕竟兰州历史悠久、文化鲜明,特色美食亦是不计其数,但问题是,除了那些地标性的特色景点之外,引得游客久久驻足的居然是兰州的火车站。
其中原因也不难理解,只因这站名写得实在是太过“亮眼”,先是这个兰字,正常来说,兰字的笔画应该是两个点,然后两短一长三个横,可车站上面居然是第一横比下面的两个都要长,就好像是写反了一样。
随即是这个州字,小孩子都知道,州字的最后一笔应该是一条笔直的竖,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站牌上写得竟然是一笔竖勾。
怎么样?是不是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两个错别字?就算不算错别字,这也定是在书写过程上出现了失误,因此,就兰州火车站站名有误一事,自打六十六年前建成之日起,就有不少人出面指证,更是引得无数人争相讨论。
这也难怪,就像开头时说的那样,火车、铁路对于中国人的意义非比寻常,这样严肃的地点出现了这样的“低级失误”,这让国人怎能不介怀,怎能看得顺眼呢?
尤其是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日渐发达,关于此事的争议也越来越大,而眼见官方迟迟没有回复,一系列的猜测也就此上演,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过去的字体与现在有所差异,也有人觉得,没准是当年的安装技术有限,施工人员在高空作业时出现了失误导致,更有甚者还有猜测是字体脱落的,反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但很显然,这些猜测都不是很靠谱,在一系列证据的指出下很快就被否定了,就比方说字体区别问题,任博主怎么查找文献与字典,都从未见到过州字带勾的写法,也没有看到过兰字三横上长下短的写法,还有安装错误,就算真的装错了,且当时没钱整改,可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可能时隔六十年一直不整改呢?
所以,这一切必然是另有原因,而究其原因也很简单,只四个字,那就是题字人“故意为之”,是他想要表达出某种特殊的寓意或精神,这才刻意将兰州两个字写错。
那么问题来了,这位题字人到底是何方神圣,这一横一勾又究竟代表着何种寓意呢?
题字人故意为之
近年来,关于兰州火车站站名的字体错误问题引起了国人的广泛争议,而这份争议其实早就有之,自从六十六年前火车站建成之日起,就有无数人向相关部门提出了异议,可诡异的是,即便群众的呼声如此巨大,车站方面也依旧没有做出整改,不但没有整改,甚至连解释一句都没有,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接上文,待排除了一切的可能性后,现在唯一的真相亦是指向一种情况,那就是题字人刻意为之,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这位给兰州火车站题字的人相信喜爱书法的朋友一定很熟悉,没错,他就是中国著名书法大家张邦彦先生,是他老人家亲笔撰写了兰州两个大字,这两个“错别字”也是出自他的手笔。
当然了,话虽这么说,但明眼人都能想到,像张邦彦这样的书法大家是绝不可能出现错别字或是“倒下笔”这种情况的,而这也正是国人认为,他的做法另有深意的原因所在。
让我们将时间线拨回到兰州火车站刚刚建成的时候,彼时,在无数工人、技术人员多年的努力下,铁路总算通车,车站亦是拔地而起,可谁知就在此时,一个问题却难倒了众人,那就是关于火车站的题名问题。
至于为何也不难理解,一方面,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火车站的建成意义都十分重大,更何况是付出了无数心血建成的省会火车站呢?因此这般重大的场所,必须找一个地位高、资历老,且能够写出一笔好字的人来题名,另一方面,这“兰州”两个大字既不能太过普通,显得特别死板,也不能太过飘逸,例如用什么草书、小篆撰写,如此一来老百姓也看不懂不是?
综合以上考量,这个题字人自然就不太好选了,此事纠结了许久,还是直到最后关头,这才有人想到了书法大家张邦彦先生,一封邀请函很快发出,而张邦彦先生对于此等大事亦是格外重视,几乎是想都没想就选择了答应。
可俗话说得好,凡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张邦彦真的到达兰州,真的开始提笔构想时才发现,这两个字的确是不好下笔。
起初时,张邦彦想到了用繁体字撰写,理由很简单,其一是兰州历史悠久,用繁体字更能体现这一点,其二彼时国内用的大多都是简体字,繁体字也算是一种标新立异了。
但是思来想去,张邦彦却还是否定了这一做法,并定下了用简体字的最终方案,原因同样很简单,只因他老人家觉得,车站的作用就是为了给老百姓指路的,一旦用了繁体字,对于那些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工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麻烦,反观简体字不仅简约而且通俗易懂,显然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无奈,张邦彦也只能转头从字形上着手,想要通过自己的书法技术,给兰州这两个大字带上一些别样的风味,可问题是,这几个字笔画都很简单,该怎样才能将它们“变废为宝”呢?
为此,张邦彦堪称是夜不能寐,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盯着墙上的“兰州”二字出神,而他也真不愧是一代书法大家,很快他就通过一个问题找到了解决办法,原理不难解释,通过张邦彦的观察,他发现兰州这两个字,一个上短下长,一个上窄下宽,若是写在纸面上既不协调也不美观,再加上笔画太少,又显得不够厚重,若是常规写法根本就彰显不出一个省会车站该有的风貌。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邦彦就开始了重新构思,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数十个不眠不休的日夜过后,他终于想到了办法,那就是将兰州的兰字改成上长下短,再将州字的最后一笔由竖改成竖勾,这样一来,既能让站名更加立体化,又能彰显出兰州人民坚韧挺拔、百折不挠的精神,甚至还能借此吸引游客参观留念,堪称是一举三得。
而这般改动的寓意也很鲜明,首先与兰州人的性格息息相关,要知道,由于地处西北地区,这里无论男女老少,在环境的影响下性格都十分豪迈、大气,平日里基本上都是有什么说什么,从不会拐弯抹角,也不会虚情假意。
这种性格虽好,却也经常会引发矛盾与纠纷,因此,张邦彦先生便特地针对这点进行了改动,让兰字主动让步,与州字相互协调,意为希望兰州人民能够互相谦让、互相包容。
其次,兰州车站虽然建成,可碍于地理位置的偏僻和经济环境的落后,彼时前往兰州旅行、工作的国人还是少数,而兰字的改动便是针对这一点,大家可以发挥想象力,看一看这个上长下短的兰字像不像一个张开双臂欢迎来客的人?没错,这也正是张邦彦先生的寓意之一。
最后,州字加上一个勾,同样也是兰州人民精神的象征,众所周知,近代以来,在战火连天的环境下,兰州人民没少受苦受难,可即便如此,他们却还是永不言弃,纵使再困难也要勇敢迈出自己的脚步,用不懈的努力换取美好的生活,兰州火车站的建成就是最佳的例子,而这一勾,象征的便是兰州人民的脚步,足以见得张邦彦先生思虑之深远。
因此,当看到张邦彦先生的奇思妙想后,果不其然,众人全都被震惊的久久不能平静,此事很快定下,而这也正是兰州站奇怪笔画的来源所在。
一代大家张邦彦
本以为是出现了错别字,没想到是题字人刻意为之,是张邦彦先生的奇思妙想,这才造就了兰字上长下短,州字的最后一笔由竖变成竖勾的奇观,这才让兰州火车站成为了游客络绎不绝的独特风景线,当然了,张邦彦先生这一生的作品无数,这也只是他的得意作品的其中之一罢了,他的故事与经历才是真正的传奇。
1914年,张邦彦出生于甘肃天水的一户书香门第之中,其祖上好几代人都是书法大家,而在这般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亦是自小就展现出了对书法事业的热爱与天分。
不仅如此,都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张邦彦便是其中的典例,在家族的悉心培养之下,他的字很早就超过了族中长辈,那极具个性和深度的笔画,让他才刚满十岁便享誉国内,然而,即便如此,他也没有一丝一毫的骄傲,本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原则,他四处拜师求学,并在于右任先生的教导下愈发出色。
于右任先生教会了他很多,尤其是古代简书的知识,更是让张邦彦受益匪浅,他将自己家族的笔风与简书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一种独属于自己的书法风格,听起来很容易是吧,但这对于书法工作者来说着实并非易事,一旦习惯了自己的风格,再想改进基本是不可能,当然了,这也正是张邦彦能够成为一代书法大家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所谓的错别字也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罢了,是张邦彦先生和兰州火车站方面留给国人的一个“哑谜”,为得就是吸引后人前来解读、探索,去发现其背后的真正含义。
在建成之初,其实也不是没人读懂张邦彦的内心世界,只可惜,彼时的交流限制太多,到后来,伴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心也愈发浮躁,已然鲜有人会坐下来静静思考了,所以,有的人不明所以,认为是错误、失误,这很正常,同时这也无伤大雅,毕竟不管怎么说,都依旧不妨碍兰州火车站成为了兰州的一大特色,成为了人民群众争相参观的特色景点,不是吗?
大家认为博主的解读有道理吗?欢迎在评论区内进行讨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