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
摘要:在中国古代爵位世代承袭而不降等级,叫作“世袭罔替”。世袭罔替的王爵,俗称“铁帽子王”,满清一朝总共有十二位“铁帽子王”,他们都是靠什么才获得这个最高等级的殊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古代爵位世代承袭而不降等级,叫作“世袭罔替”,世袭罔替的王爵,俗称“铁帽子王”,满清一朝总共有十二位“铁帽子王”,他们都是靠什么才获得这个最高等级的殊荣?
中国古代的封爵,基本上是王、公、侯、伯、子、男这几个爵位,王爵是最高等级,通常只册封给皇帝的儿子或兄弟,有些朝代更是明确规定,不是皇室宗亲,异姓是不能封王的。
不过,王爵俸高禄厚,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加上妻妾又多,子孙繁衍很多,这些子孙都会有相应的爵位和俸禄,所以越到后来,这个皇室宗亲的俸禄,就是一笔非常沉重的财政负担。例如,明朝后期皇室宗亲的俸禄支出,几乎要占到国家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这也成了最终财政崩溃的重要原因。所以,除了明朝,大多数朝代都是采取了袭爵降等的规定,具体来说就是王爵的儿子袭爵就要降低一个等级,成为公爵;公爵的儿子袭爵再降一个等级,就是侯爵,以此类推……
除非皇帝有特别恩旨,袭爵不降等级,这个有个专门的名称——世袭罔替,民间则是俗称“铁帽子王”。
具体来说说清朝皇室宗亲的爵位,清朝宗室爵位总共有十二级,分别是和硕亲王(和硕是满语地方、地区的意思)、多罗郡王(多罗是满语尊贵的意思)、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这十二个级别的爵位,只授予皇室宗亲,也就是爱新觉罗氏族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这四个级别的爵位,只授予皇帝的儿子。不过并不是所有皇帝的儿子都能够封亲王郡王,大多数儿子都只是贝勒贝子。这主要是满清初期,爵位都是靠战功,就连努尔哈赤的子孙也不例外,要获得高等级的爵位,都是在战场上一刀一枪厮杀得来的,没有一个儿子可以生下来就是亲王郡王,这个传统也就一直被延续了下来。当然,到了后世,不再是靠战功,而是要看为皇帝做出了哪些突出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来盘点一下满清一朝的十二位“铁帽子王”。
清朝开国初期册封的八位“铁帽子王”,都是凭借显赫的战功而获得的。
第一位礼亲王,第一代和硕礼烈亲王是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他跟随努尔哈赤征战四方,战功卓越,被赐“古英巴图鲁”封号。而且代善与儿子岳托对皇太极是有拥戴之功。因此在清太宗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进封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代善又主持拥立福临为帝。顺治五年(公元1649年)病逝,子孙世袭罔替。礼亲王共传10世,12人袭爵其中2人被夺爵。
第二位郑亲王,第一代和硕郑亲王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六子),济尔哈朗,这也是十二位“铁帽子王”里唯一不是皇帝嫡传子孙的。济尔哈朗在征蒙古、征朝鲜等战役中,立有大功。而且对皇太极唯命是从,所以在清太宗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在代善进封礼亲王同时被进封和硕郑亲王。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去世,子孙世袭罔替。郑亲王共传10世,17人袭爵其中5人被夺爵。历代郑亲王中,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四四代郑亲王端华与同父异母弟弟肃顺等八大臣受咸丰遗诏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共理朝政。随后慈禧发动辛酉政变,肃顺被杀,端华赐自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位睿亲王,第一代和硕睿亲王是努尔哈赤的十四子多尔衮。多尔衮在清军入关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居功至伟,获赐“墨尔根代青”封号,清太宗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封为睿亲王。皇太极死,他顾全大局立皇太极幼子福临即位,先后被顺治封为“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去世。但后来顺治清算多尔衮,被废尊号,黜出宗室,毁陵墓,家产人员入官。直到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才获得平反,恢复王爵,世袭罔替,追谥曰忠,配享太庙。不过多尔衮没有子嗣,以同母弟多铎的后人继承爵位。睿亲王共传11世,3人追封8人袭爵。。
第四位豫亲王,第一代和硕豫亲王是努尔哈赤十五子多铎。多铎在大凌河战役中大破明军,立下大功。
清太宗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封豫亲王。清军入关后,他率军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去世,子孙世袭罔替。豫亲王共传9世,13人袭爵其中2人被夺爵。
第五位肃亲王,第一代和硕肃亲王是皇太极长子豪格,因战功在清太宗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封肃亲王。清军入关后率军西征川陕,剿灭李自成、张献忠余部。豪格与多尔衮多不睦,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被摄政王多尔衮夺爵,顺治五年(公元1649年)死于狱中。顺治八年(公元1652年)顺治亲政获得平反,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子孙世袭罔替。肃亲王共传9世,10人袭爵1人被夺爵。
第六个庄亲王,第一代和硕庄亲王是太极第五子硕塞。硕塞与多铎共同率军大败李自成,又攻破南京,俘虏明弘光帝朱由崧。因战功在清太宗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封和硕裕亲王。顺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去世,儿子袭爵,改封和硕庄亲王。庄亲王共传8世,11人袭爵2人被夺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七位克勤郡王,第一代克勤多罗郡王是代善长子岳托。岳托自幼随军征战,功劳卓著,清太宗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和硕成亲王。岳托虽然作战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多次受到皇太极申斥,爵位两度被降为贝子。清军入关后,岳托率部进攻山东,攻克济南,崇德三年(公元1659年)去世,追封克勤多罗郡王,子孙世袭罔替。克勤郡王共传13世,17人袭爵3人被夺爵。
第八个顺承郡王,第一代顺承多罗郡王是代善之孙勒克德浑,他的父亲是代善第三子萨哈磷,萨哈磷兼通满、汉、蒙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和硕颖亲王,勒克德浑是萨哈磷第三子。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勒克德浑被任命为平南大将军,顺治五年(1649年)因战功封顺承多罗郡王,顺治九年(1653年)去世,子孙世袭罔替。顺承郡王共传10世,15人袭爵3人被夺爵。
以上就是清朝开国初期册封的八位“铁帽子王”,其中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家族一人,努尔哈赤次子代善家族有三人,努尔哈赤十五子多铎家族两人(一人是袭爵多尔衮的睿亲王),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家族一人,皇太极第五子硕塞家族一人。
清朝中期之后册封的四位“铁帽子王”,就都不是凭借军功,而是恩封。说的更直白一点,就全靠皇帝的一句话了。
第九位怡亲王,第一代和硕怡亲王是康熙第十三子胤祥,他辅佐雍正上位过程中立下大功,极受雍正信任和恩宠。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封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公元1731年)积劳成疾去世,子孙世袭罔替。怡亲王共传8世,9人袭爵1人被夺爵。
第十位恭亲王,第一代和硕恭亲王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奕訢。他是道光所有儿子里,最有能力的一个。可是道光偏偏把皇位传给了第四子奕詝,这就是咸丰皇帝。咸丰临死前安排了顾命八大臣辅佐自己的幼子同治。朝政因此全部掌握在八大臣手里,慈禧、慈安两位太后便和奕訢联手,发动辛酉政变,将顾命八大臣一网打尽,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因为这个拥戴大功,奕䜣于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封为和硕恭亲王。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去世,子孙世袭罔替。孙子溥伟袭爵,但清朝于1911年覆灭,所以只传了一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十一位醇亲王奕譞,第一代和硕醇亲王是道光第七子奕譞。道光去世时他年纪还小,所以没有参与夺嫡。成年之后娶了慈禧的妹妹为妻。因为这层关系,成为太后一党。辛酉政变时他担任步军统领,掌握京师军权,为拿下顾命八大臣出了不少力。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加亲王衔,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才正式进封和硕醇亲王,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去世,因为慈禧立了他的儿子为光绪帝,才给了世袭罔替的殊荣。醇亲王也只传了一代,第二代醇亲王载沣,就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生父。两代醇亲王竟然是清朝最后两位皇帝的生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十二位庆亲王,第一代庆亲王是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不过他没有世袭罔替,由第三子绵愍袭爵,依例降为庆郡王。绵愍去世,因为他没有子嗣,道光便将乾隆第八子永璇的长子绵志的儿子奕彩过继给绵愍,承袭庆郡王。但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奕彩在丧期中纳妾以及行贿宗人府等事被发觉,永璘第六子绵性(奉恩辅国公)想趁机继承奕彩的庆郡王爵而行贿,也被告发,两人双双被夺爵。绵性的哥哥绵悌(不入八分镇国公)也因此受到牵连被降为镇国将军。绵悌死后,道光又把绵性长子奕劻过继给绵悌,依例降级袭爵辅国将军。
就这样经过一番折腾,庆亲王的后人奕劻袭爵只是第十等的辅国将军。
但奕劻后来入宫为皇子伴读,和咸丰成了发小,关系密切。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奕劻就连升五级,辅国将军一跃进封为贝子。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进封为贝勒。加上奕劻写得一手好字,经常替慈禧代币,特深得慈禧的好感。而且在之后历次重大事件中,他都是力挺慈禧,成为慈禧的心腹。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进封和硕庆亲王。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获得世袭罔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奕劻敛财手段高明,他在国外银行的存款就高达1亿两白银,当时清廷为北洋水师购买的最先进的铁甲舰定远号才不过170万两,可见他贪腐之巨。和珅贪腐有很多没有确凿的铁证,而奕劻的1亿两却是铁证如山,所以也有人认为他才是清朝第一大贪官。
1912年,清廷讨论是否退位,他是十二位铁帽子王里唯一一位惨痛退位的,要知道清朝一旦灭亡,他世袭罔替的爵位也就烟消云散了,而他竟然赞同退位,可能是他已经捞够了财富,准备跳船上岸,早日脱离满这艘清即将翻覆的破船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