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权斗起波澜,卫国风云变幻间。

姜女美貌传千古,庄公艳福惹祸端。

州吁野心藏幽暗,石碏智计破奸顽。

春秋乱世多英豪,且听下回分解谈。

话说母子相见其乐融融,也就意味着手足相残的政治风波在郑国得以平息了。然而,这一场内斗引发的连锁反应才刚刚开始,最先受到波及的是地处黄河北岸的卫国。卫国原本是方伯之国,诸侯中的皎皎者,周武王的弟弟康叔世袭封地,传到第七世时,国君通过贿赂周夷王,晋升为侯爵,这便是卫顷侯,再传三世到卫和,此人实行康叔的政令,百姓和乐。在骊山之难时,卫国曾出兵勤王。后来,周平王晋封卫和为公爵,这便是卫武公。

卫武公的儿子是卫庄公,卫庄公艳福不浅,正妻是出自姜姓齐国的公主,乃齐庄公之女,嫁给卫庄公后,称为庄姜。在《诗经·硕人》中,描写了庄姜的美貌,其中有几句是这么说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真是美极了。可遗憾的是,这位国色天香的女子,竟没能给卫庄公生下一儿半女。后来,卫庄公又娶了陈国的两位姐妹。这两位姐妹也是命运多舛,姐姐厉妫生的儿子夭折了,妹妹戴妫生下儿子后自己也去世了。庄姜便收养了失去生母的公子完,这公子完也因此获得了嫡长子的身份,被册立为太子。

卫庄公先前还有一个不知名的宠妾生的儿子,叫州吁,比公子完年长。公元前740年,卫庄公安排热衷于舞枪弄棒的州吁到军队做将领。上卿石碏则认为此事极为不妥,这是有前车之鉴的。卫庄公的父亲卫武公本是小宗,利用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发动武装政变,杀掉了大哥,夺了君位。当然,这话是不便挑明的,但石碏的态度很明确:让庶子带兵,将来必生事端。可是卫庄公充耳不闻。更让石碏感到无可奈何的是,儿子石厚也不听他的话,天天跟在州吁的屁股后面巴结。

公元前735年,卫庄公去世,太子完继位为卫桓公。卫桓公清楚地知道州吁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一上台就多方打压。两年之后,在卫国几乎没有立足之地的州吁被迫逃亡在外。将州吁驱逐出境后,卫国过了十几年安稳日子,可偏偏又出了“郑伯克段于鄢”这档子事。失败的共叔段逃奔了共国,他的儿子共叔华则跑到临近的卫国求援。或许是因为眼红郑国日益壮大,卫桓公决定抖一抖诸侯之长的威风,帮着共叔华去讨伐郑国,还一度占领了郑国的领土。郑庄公也不是吃素的,他利用自己作为王室卿士的身份优势,怂恿周平王为自己站台,联合王师一道反击卫国,把卫桓公狠狠地收拾了一顿。自此,郑、卫两国便结下了纠葛。

浪迹天涯的州吁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早在共叔段初问鼎时,州吁就与他搭上线了,彼此惺惺相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毕竟同是天涯沦落人,浪子相逢,分外亲切。卫桓公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石碏也已退休赋闲。州吁终于等到了翻盘的机会。公元前719年,蓄谋已久的州吁在石厚等人的支持下率兵打回老家,杀了卫桓公自立为王。这君位来路不正,卫国内部就开始暗流涌动。州吁决定通过对外征伐来转移视线,而最合适的讨伐对象,非郑国莫属。讨伐郑国,既能替好朋友共叔段“伸张正义”,又能为挨过收拾的卫桓公报仇,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以卫国目前的实力,难以对付有周王室鼎力支持的郑国。因此,州吁就串联起陈国、蔡国、宋国这三个诸侯国。其中,陈国、蔡国素来和卫国关系紧密,又收了州吁的重金贿赂,乐得做个顺水人情。至于宋国,这时候正有一颗极具危险性的政治炸弹——公子冯,捏在人家郑国的手里。这事儿咱们稍后还要讲。反正帮人就是助己,因此宋国也丝毫不含糊。卫、宋、陈、蔡四国联手揍了郑国两回,第二回还把鲁国也怂恿进来壮大声势。虽然小有斩获,但还是没有解决卫国内部的问题。州吁做贼心虚,觉得谁心里都不服自己,就让石厚去问他爹石碏,说怎么做才能把位置坐稳。

要说这姜还是老的辣,石碏决定将计就计。他通过石厚给州吁带话,说要想高枕无忧,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朝觐周天子,获取王室的承认。王室都认了你这账,谁还敢有二话?州吁一听,对呀,这是个好办法!可是,周天子那是谁想见都能见的吗?我连门儿都摸不着啊!这时,石碏又建议了,说:“你上陈国找陈国国君陈桓公帮忙引荐。陈桓公和王室关系比较好,跟卫国也走得比较近,既有姻亲关系,又收过卫国的贿赂。这个事儿准成!”

得了石碏的锦囊妙计,州吁带上石厚,屁颠儿屁颠儿地就前往陈国,打通关节去了。石碏暗中派人给陈桓公打招呼,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请他看在卫桓公生母是陈国女子的份儿上,为卫国除掉这一祸害。最终,陈桓公应石碏之请,协助捕获了州吁和石厚。在卫国人的见证之下,明正典刑,“大义灭亲”这个典故正是出自于石阙。州吁殒命之后,魏国人从刑国迎回了卫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嗣位,这就是卫宣公。那卫国的事儿,到这儿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咱们回头儿啊,就得说说宋国了。那宋国又发生什么事儿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