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长相思第二季》中,涂山璟的扮演者邓为在回复:“在爱人与爱己哪个更难?“的提问时,他回复的非常有智慧,他说“爱己是学会爱人的前提,爱人是克制爱自己的本能。“

邓为的回复与“智者不入爱河”“爱人先爱己”“渡人先渡己”等观念不谋而合。

一、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为什么智者就不入爱河呢?

一、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为什么智者就不入爱河呢?

所谓智者就是自我圆满、心灵自洽、内在丰盈的人,因为本自具足,因为不再匮乏,所以他们跟任何人在一起都没有索取的倾向,反而会给予别人,即自利利他,自爱爱人,自渡渡人。

一个人只有真正学会爱自己,深刻理解并实践自爱之道,历经成长与成熟,方能以更加纯粹与深刻的方式去爱他人。否则,所谓的爱不过空谈。然而,能真正领悟并践行自爱之真谛者,能有几人?自爱非自私之代名词,而是先让自己走向成熟圆满,无论是情感还是物质方面,让自己摆脱对他人的无谓期待。

爱,如同盈满之杯,唯有自我先满溢,方能慷慨赠予他人。此等给予,源自内心深处的富足,不求回馈,不存期待,仅以见证他人之美好成长为乐。如此之爱,远离痛苦之源——期待,因为真正的智者深知,幸福与满足源自内心的圆满,而非外界的给予或回应。他们对他人无过多期待,唯愿自己不断趋近于完美之境。

自幼起,我们便被周遭环境深深植入一种观念:寻觅生命中的良人,那所谓的“另一半”,或是命中注定的伴侣。家庭、影视、乃至各类童话,无一不在强调,幸福的真谛在于邂逅真爱,仿佛幸福是外界赋予的礼物,需向外求索。

我们或主动寻觅,或被动等待,至于结果如何,往往依赖于命运的垂青。然而,只要心中那份对真爱的执念未消,将幸福的钥匙交予他人之手,真正的幸福便遥不可及。这所谓的对爱情的信仰,实则是内心深处未竟之圆满的映射。

心灵的缺口,让人渴望通过另一人的存在来得以填补。但事实是,世间并无专为填补你而造之人。即便有人能暂时弥补你的空虚,也必然伴随着相互间的索取与补偿。当关系失衡,双方难以契合,便易生嫌隙,最终可能演化为彼此的伤害。

真正的幸福,不应建立在对他人的依赖与期待之上,而应源自内心的完整与自我实现。唯有当我们学会自我圆满,方能拥有持久而真实的幸福。

二、什么是世俗的沉沦之爱?

二、什么是世俗的沉沦之爱?

世俗间泛滥的“爱情”,往往沦为沉沦的代名词,它们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

这类所谓的爱都是自我匮乏、不圆满、不成熟的体现。心灵的空洞促使人们向外寻觅,希冀于某个人的出现能填补这一空缺,这种外求心理普遍存在于人性之中。人们在寻觅中遇见心仪之人,便倾尽所能以求感动,实则是在试图通过对方来满足自身无尽的欲望——物质的、情感的、乃至虚荣心的。

这种爱,其本质是匮乏的投射,越是心灵贫瘠,对爱人的索取便越是贪婪。初时,或许还能以满腔热情付出,一旦得手,便转而变本加厉地要求回报。双方如同两个贪婪的容器,不断向对方索取直至彼此枯竭,最终陷入无尽的空虚与内耗之中,相互指责,彼此厌倦。无数伴侣终其一生,都在为对方打上不满的标签,这便是世俗沉沦的写照。

童话故事中的王子与公主,虽历经坎坷终得相聚,却仅是故事的美好片段。人们向往这样的结局,却忽略了现实中的挑战与磨合。童话止于幸福相聚,而生活的真谛在于如何携手共度风雨,共筑幸福。那些看似完美的瞬间,往往如同脆弱的泡沫,一触即碎。

无论是爱情、婚姻,还是友情,皆是心灵成长的修行之路。它们要求我们借由对方这面镜子,审视自我,完善自我,而非单方面地索取或享受。

这是一场双向的旅程,旨在通过彼此的理解与支持,共同迈向更加圆满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