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阶段屡屡出错,首选钢筒因为影响发射成为“拦路虎”!红箭-8定型之初究竟经历了多少转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国内自主研发的二代反坦克导弹,红箭-8与红箭-73可谓是最杰出的作品了。不过由于红箭-73内部的诸多原因,最终并没有投入生产和列装部队,只是将73型演变成80型,也就是早期红箭-8的雏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红箭-8的研制速度开始提升,当然,速度的加快,或多或少都归功于早期一代反坦克火箭研制的基础。当武器零件处理完毕后,整体部件总装就交给了南方一家兵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喜欢单体火箭炮的肯定并不陌生,反坦克导弹和反坦克火箭筒虽然都是火炮系统,但在精确制导和炮筒配置上都有较大的区别。
如果一款火箭筒需要100个部件,那么制导火炮就需要1000个;如果需要500个,那么制导火炮就要5000个。虽然各个国家的单体制导导弹,零部件不一定是火箭筒的十倍,但可以确定的是,反坦克导弹系统所需要的材料,必然要高于单体火箭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那个工艺水平普遍落后的时代,工厂为了保证红箭-8的质量,光制作工艺和水平的书籍,就撰写了接近100本!所谓“实践得真知”,这100本手册是改了修,修了改,直到后来才知道,失败的原因不是操作,而是工艺机器的落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好在到了1981年,红箭-8终于迎来了转机。在武器零件性能的加持下,这款火炮系统打出了“三弹一孔”的好成绩,这不仅让当时的科研小组感到欣慰,就连上层前来观摩的专家也感到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成功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很久,又一麻烦出现了。
由于是试验阶段,制导导弹发射时采用的是钢炮发射架固定。这种固定架十分沉重,如果说只将红箭-8用作固定发射,那倒没啥问题。可现在武器的制造都以通用为主,二代反坦克导弹本身也是单兵武器,制造一款军用重器,战士抬着都费劲,真要是用于作战,那还不如不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红箭-8的成品,最终需要将发射架改为轻型玻璃钢筒,否则无法将“单兵”二字体现出来。
说到玻璃钢筒,弹托可以说是一大要点。作为导弹发射时的必要零件,没有它就像鱼儿离开了水面一样。
当炮弹发射时,弹托会随着炮弹一同前行,为了减少发射干扰,必须向后搭建一个后抛的作用力。一前一后的动力,虽说加快了炮弹的初速,却也增加了红箭-8弹托发射时所产生的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几乎所有攻关组的人都聚集在一起,表示共同对付这头“拦路虎”。此时一个想法呼之欲出,那就是在炮口安装一个止动装置。简单的说,就是在玻璃钢筒缠绕的时候,直接给它加装数百个侧向的钢销钉。
固定完毕后,导弹在发射时就不会出现“打脱”的现象,直到1984年,红箭-8才彻底完成了第一次定型试射。在这一年的国庆阅兵仪式中,红箭-8首当其冲,通过了天安门广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个月后,红箭-8在补充定型实验中,以35发34中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从1974年提出研制任务开始,到1985年初完成设计定型,红箭-8前后共历时11年。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科研人员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研发任务并赶超世界水平,获得了不少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如此突出的成就,也让我国的军事实力更上一层楼。
随着军工实力的发展,红箭系列反坦克武器依旧在不断更进。根据时代的要求,第三代、第四代系统接踵而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对新一代武器系统的研制依旧怀揣热血,满怀抱负,致力研制一款让世界备受瞩目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