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3年8月18日,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联合开展了2024年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创新与合作大会(以下简称“创新与合作大会”)论文征集工作。言究社特此推出创新与合作大会优秀论文专题展播,集中展示各位行业优秀工作者在进一步提升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交通安全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中涌现出的新技术、新理念,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本期为大家推送的是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虞学册分享的《“情指行”数智化警务运行机制在交通管理工作中的实践创新》。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充分发挥数智警务的优势,以“公安大脑”为牵引,积极探索符合现代化先行要求和社会治理创新需求的“情指行”警务运行机制,在交通管理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本文以杭州交警为例,探讨如何以数智赋能“情指行”警务运行机制改革,供借鉴。

一、交通管理工作中“情指行”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一)杭州道路交通要素发展迅猛。据统计,目前杭州市机动车保有量为447.4万辆,驾驶人数量为547.4万人,非机动车保有量为693万辆,较5年前,分别增加55.29%、28.32%、158.10%;杭州主城区道路里程2252公里,其中快速路210公里(建成区512公里)、主干道804公里、次干道457公里、支路781公里,路网密度为7.6km/km2,道路面积率为16.7%。人、车、路等各项道路交通要素位居全国前列,公安交管部门全量管理压力激增。

(二)情报信息支撑力度有待加强。交通形势预判、交通事故预防、交通隐患治理及交通违法打击,都需要情报信息予以支撑。但由于信息资源有限、数据存在壁垒、研判力量不足等原因,情报信息在交通管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有限,与“情报主导警务”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指挥调度科学水平亟需提升。一方面,城市规划与交通发展不同步,交通事故和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以往解决该问题最常用、直接的方式是增加人力成本,然而指挥调度可视化、扁平化、精准化不足,导致“看不见、喊不应、调不动”。另一方面,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节假日旅游和一系列重大活动伴随而来的新形势与新问题越来越多,在多点位、多路段大车流、大人流的严峻复杂交通态势下,指挥调度工作难度系数不断增加,迫切需要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

(四)应急处置协同机制尚待优化。突发交通事故如未能得以快速、稳妥处置,极易引发群众不满,造成人员聚集、道路拥堵和负面舆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作战单元内部成员之间协调配合不到位,未能发挥作战单元的最大效能。此外,各作战单元之间信息共享不充分、力量整合不到位,难以形成快速反应、紧密协同的作战系统。

二、数智赋能下“情指行”警务运行机制的迭代与演进

(一)做好“实体+实质”,打造“情指行”新体系。为使“情指行”警务运行机制尽快突破瓶颈,符合交通管理工作现代化需求,2021年3月,杭州交警支队原情指中心与原科技信息化处进行合并,下设指挥科、情报科、勤务科、综合管理科、应用指导科、运行维护保障科等6个科室,具体负责全市交通指挥调度、情报研判、勤务管理、综合实绩考核和信息化项目管理、应用建设、智能设施运维等工作,由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养良好、实战经验丰富的41名民警和93名辅警组成,真正实现了情指中心和科技部门一体融合、实体化运行,并强化警企合作,联建“警企实验室交警研发基地”,实现网络科技与交通管理双向赋能。同时,搭建“支队—大队—中队”三级情指架构,实现“大情指”体系实质化运作,形成调度指挥一体化工作机制、研判会商机制、合成作战机制、处置“闭环”机制、勤务运行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六大机制,为切实提高精准研判、精确指挥、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等方面的能力奠定了组织基础和制度保障。

(二)做强“数据+技术”,搭建交警应用新平台。基于亚运会安保与日常交通管理的双重需求,杭州交警支队借助“数字之城”的优势,探索新一代“多元数字感知”平台建设。一方面,坚持数据赋能。主动融入市公安局警务云平台,实现公安网、视频专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推动跨部门、跨警种资源共享,后端整合公安、政务、社会、互联网、物联网等5大类2万亿条数据,前端嵌入市公安局信息检索、情报研判、模型建设等数据应用功能,实现警务资源“一云汇聚”,日均入库数据达6.8亿条。另一方面,坚持技术驱动。围绕赛事管理、勤务指挥、综合警务、安全治理、畅通提升、便民服务等6大场景,构建118项核心指标,实现警务信息“一屏统览”;集成沿用以往分散建设的道路速度管控、电动自行车违法智控、交通违法预警、民情监测等11项智慧交管应用,集中构建涵盖安全、畅通、便民的全方位交通管理感知体系;多元组合设备资源、交通路况、实时定位等要素,依托速度实时感知、车辆实时监测、绿波统筹协调、车道屏联动控制等关键技术,建立可视化赛事通勤及赛事活动监管应用,实现“一张图”扁平化指挥及在线数字化管理,全力支撑亚运实战。

(三)做精“预测+预警”,重构情报研判新模式。针对以往“纯人工”方式、“纯交警”数据、“纯情指”研判的局限,杭州交警支队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革,对情报研判模式进行了重构。一是开展智能化风险预测。创新研发“交安码”“货运导航”等多个应用程序,通过大数据融合运算,开启全智能风险评估模式。以“交安码”为例,基于电动自行车上牌登记、交通事故及重点交通违法行为等维度,数字化评价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状况,精准锁定重点风险人员及其所在单位,进行源头治理和宣传教育,目前已覆盖358.4万名电动自行车驾驶人。二是实施精确化布控预警。积极探索大数据挖掘和应用融合,系统构建“需求梳理—群体画像—逻辑分析—模型搭建—预警检验”的模型孵化机制。依托预警中心实时路面监测、弹窗报警、信息同步等功能,全面加强违法目标感知及预警指向,有效实现对重点交通违法行为的精准打击,截至目前,已搭建各类实战模型439个。三是进行协同化打标研判。创建精细化交通事故标签库,各大队协同相关处室对辖区内高发时段、路段、形态、人员等特征及主要原因进行打标,分析规律和趋势,开展精准防控工作。同时,各大队、中队在全市交通警情分析基础上,针对辖区内交通警情认真开展“二次研判”,提升情报研判实战应用质效。在2023年开展的“迎亚运·降警情”专项行动中,各大队通过“二次研判”绘制辖区交通警情热力图,深入分析原因,精准布设警力,采取有效举措,实现全市交通事故警情数量连续8周环比下降。

(四)做优“路径+机制”,再造指挥调度新流程。杭州交警支队坚持智能、高效、实战导向,以数据驱动“强脑”、科技支撑“增肌”、视频作战“健体”为路径,实现了指挥调度可视化、扁平化、集约化、精确化。一是重塑事故处置流程。在接警环节搭建交通事故伤情等级评定模型,将报警人陈述量化为风险积分进行辅助决策,高风险事故及时“吹哨”,“一竿子”到底、到边,点对点实时指挥。通过“一哨群应、医警联动、一案四查、一案十快、以一促十、举一反三”重大事故警情响应“六个一”机制,支队、大队、中队三级交管部门各司其职,联动镇街、医院等力量全力开展快速到警、视频同步、伤者救助、事故溯源、隐患排查、宣传教育等工作,为最大限度查清真相、抢救伤员、预防同类事故发生提供机制保障。二是完善堵情闭环管理。依托“城市大脑”实时感知在途量、安全指数、延误指数、主干道均速、快速路均速、高速公路均速等六项交通“生命体征”。一方面,聚焦慢速道路排名,抓实视频采集、指令查收及处置反馈,建立完善视频巡查、警力处置流程闭环,实现交通事故快发现、快到警、快处置,加强空地联动“治未堵”;另一方面,紧盯延误指数变化,一旦达到预警阈值,立即启动“堵情快发布、警力快投入、诱导快同步、措施快调整、指挥快协同、警情快复盘”拥堵警情“六快”响应机制,支队找区域防蔓延、大队找节点防打结、中队找堵点上措施,快速“消红变绿”高效治堵。三是统筹大型活动保障。以杭州亚运会交通安保为例,建立调度指挥一体工作机制,统筹亚运交通前端需求与公安后端保障,深度融合赛事车辆调度数据,建立可视化赛事通勤智能监管应用,有效实现车辆信息要素一屏可视及延误、偏离等异常情况自动预警,形成了任务在线、状态在线、责任在线的数字化管理。抓实抓细发车、路途、到达3个环节的全流程管理,对预警车辆采取信号灯干预、启用数字专用道及警力带路引导等措施接力做好准点保障,形成智能预警、多方参与、高效处置、实时反馈的工作闭环。

(五)做实“小脑+手脚”,开创勤务运行新格局。杭州交警支队围绕“业务、勤务、警务、队伍”四大关键因素,大力推进“数智+实战”警务,实现中队“小脑”更加智慧,路面“手脚”更加灵敏,效能评价更加科学。一是全面优化“小脑”建设。在中队数字勤务室设置指挥员、接警员、视频员、配时员、信息员等“五大员”岗位,建立常态、应急、专项、督导4种模式,开展信息化合成作战。常态模式下,开展视频巡查,主动发现并处置交通警情和苗头性交通事件;应急模式下,依托在线警力“一张图”秒级调度就近警力,视情调度周边警力和警用无人机,通过对讲机实时指挥和工作群线上指挥,形成快速协同的立体化作战系统;专项模式即警卫或重大活动安保期间,整合指挥员、视频员、信息员组建专项合成作战小组,实施情报信息、视频跟踪、实时指挥“三同步”,确保警卫任务或重大活动保障与社会面管控两不误;督导模式下,通过数字对讲机实时定位和执法记录仪回传,开展勤务智检和现场执勤执法督导。二是动态部署“手脚”警力。按照巡区∶交通事故警情∶交通拥堵警情≈1∶3∶2的比例,在主城区科学设置428个巡区,综合交通警情、流量、违法查处及天气、施工等因素开展分析研判,精准布设执勤警力,提高见警率、管事率、纠违率。区分核心中队与外围中队、工作日与节假日、高峰时段与平峰时段,实行动态勤务模式。在重大活动期间,按照勤务等级逐步提升路面勤务力度。三是科学开展效能评价。坚持问题导向,搭建勤务效能评价模型,根据气象影响因素、实时拥堵状态、事故处理状态、违法处置状态、信访投诉状态、民警轨迹历程等指标进行科学赋分,计算出勤务部署合理度值,据此进一步优化勤务工作,为基层一线减负增效。

三、深化“情指行”数智化警务运行机制改革的方法与路径

(一)进一步加强全域化感知体系建设。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扩大智能感知设备覆盖面,尤其是城郊结合部和农村地区交通事故及违法多发的重点路段、重点部位,尽快补齐短板,实现“线上线下”“城乡一体”的立体化、全域化态势感知。

(二)进一步加强全量化数据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大数据中心建设,深入开展核心关键数据汇聚、融合工作,加大“破壁”力度,实现跨业务、跨系统、跨领域、跨网络的数据共享、整合与挖掘,拓展收集与交通管理相关的社会化数据,如保险、高速公路ETC、电商平台、社交媒体及各类相关应用的数据,不断做大做强数据底座。

(三)进一步加强智能化技术升级创新。立足需求导向和实战导向,加速数据应用技术迭代、升级。例如,利用多模态数据处理技术,融合各类动静结构化数据,进行交通数据补全,最大限度实现交通运行复现和分析,进而自动生成情报信息和对策方案,及时发布预警,实时进行指挥调度,精准开展勤务工作,真正实现“情指行”一体化、数智化、实战化。

(四)进一步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加强业务培训和人才引进,建立一支与数智警务相匹配的指挥员、情报员、视频员队伍,培养专业化人才。既要培养数智思维,通过技能培训,提升大数据应用、云警务实操能力,也要增强主动警务意识,提升业务能力,选拔评定“情报研判师”“首席视频员”等专家型人才,激发职业认同感、价值感和获得感。

(五)进一步加强体系化作战单元建设。加强最小指挥作战单元、最小研判作战单元、最小治堵作战单元、“3+X”合成作战单元等体系化作战单元建设。作战单元内部既分工明确,又紧密协同配合,充分发挥数智化优势,保证相互之间协调的顺畅性和整个作战过程的高效率,通过培训、演练、实战、复盘加以不断磨合,最大限度提升作战单元的战斗力。

(文/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虞学册、徐令妍、曹灵芝,本文首发于《道路交通管理》杂志2024年第6期)

编校 | 张翼飞 王二娜

声明: 如需转载或开白名单,请留言联系获取授权! 转载须在文首标注来源交通言究社!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