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章之前,感谢您点个“关注”,既能有很好的体验,还能有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关注!

前言:

在上海的一个普通周末,酒吧里灯光昏暗,音乐喧嚣,人声鼎沸。在这样充满活力的氛围中,吴先生和田女士初次相遇。这场邂逅看似平常,却因一场微信红包的小游戏,逐渐演变成一场法律纠纷。

故事从几块钱的红包开始,随着金额的不断翻倍,最终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5.2万元。这场醉酒后的游戏让吴先生陷入懊悔和困惑,也将他推向了法庭。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风波的来龙去脉,以及背后的法律解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酒吧里的邂逅

2021年5月当地某天,吴先生像往常一样到酒吧买醉,同时物色新的“一天女友”。在昏暗灯光下,一位妙龄女子显得格外动人。吴先生没有忍住心中的躁动,主动上前搭讪。这位田女士也并不反感吴先生,两人很快就热烈攀谈起来。

在酒吧那样的氛围下,两人频频举杯畅饮。酒不醉人人自醉,很快,两人就眼神迷离,爱意横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如果现在就出去做一些人类爱做的事,难免有些庸俗。借着灯光昏暗,两人索性做起了小游戏。田女士掏出手机,率先给吴先生发了0.52元的红包。吴先生哈哈一笑,转头给田女士发了五块二。

田女士又发了52块钱的红包,吴先生则照例按照10倍价格,发回去了520元。接着,田女士又发过去了五千二,吴先生这会儿已经是醉眼朦胧,沉浸在温柔乡中无法自拔。也不管自己钱包受不受得起,一把就转过去五万二。

游戏来到这儿,自然没法再玩下去了。毕竟就算田女士如果真有52万可转,吴先生也不可能再赚回来五百二十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情绪到位后,两人相互搀扶走出酒吧,到了似乎该去的地方,做了似乎该做的事。一切都显得那样和谐美好。

然而,这一切美好都在第二天早上戛然而止。

第二天早上酒醒后,吴先生率先回味起来的,并不是昨天晚上的美好,而是掏出那五万二时候的心疼。

想来想去,他决定要回这五万二。然而,田女士却并不认可吴先生的说法。她认为两人的行为全属自愿,自己又没有逼迫吴先生。何况自己昨晚也真金白银的转出去了五千多,自己都还没要回来呢。

眼见田女士不肯归还,吴先生急了,一纸诉状将田女士告上了法庭,要求她返还这笔不当得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庭上的对决

该案件在上海市浦东区人民法院审理。庭审现场,吴先生请来的律师分辨道,当初转账时,两人都在酒吧,且都喝了酒。尤其是吴先生,当时已经醉的分不清东南西北,即便转账,也是醉酒下的糊涂行为,不能看做是赠予行为。

但田女士并不认可这一说法,她认为,当时又没人拿刀架他脖子上,逼他转账,是他自己要按照10倍差距转回来的,该行为完全是出于自愿,应当属于赠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院经过详细审理后,得出了明确的结论。首先,吴先生和田女士是在酒吧里初次相识的,两人之间仅仅是普通陌生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具备赠与大额金钱的合理基础。也就是说,吴先生在没有更深层次情感或信任的前提下,将一大笔钱赠与一个刚认识的人,缺乏合理性和逻辑性。

转账的过程发生在酒桌上,伴随着酒精的作用和欢乐的氛围,且金额呈现十倍递增的规律。这种转账行为明显带有戏谑和玩笑的性质。正常情况下,很少有人会在清醒状态下,以如此夸张的方式不断增加转账金额。这一特征使法院认为,吴先生的行为并非出于真心赠与,而是受到酒精影响下的一时冲动和玩笑。田女士在当时的环境和情境下,理应知晓这一点。

因此,法院认定,这笔5.2万元的转账,并不符合赠与的法律定义,而是属于戏谑行为。意思表示无效,即吴先生的转账行为在法律上不具备赠与的效力。吴先生有权要求田女士返还这笔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官在解释判决时指出,赠与行为需要明确的意思表示和合理的信赖基础。比如,情侣之间通过特定金额的转账来表达爱意和祝福,这类转账一般被视为赠与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赠与行为出于双方的真实意愿,具有明确的情感或庆祝目的,法律上通常不允许轻易撤销。

然而,在吴先生和田女士的案件中,情况完全不同。他们的转账行为不具备表达情感或祝福的特定情境,而是在酒后的游戏过程中发生的。这种情境下的转账,不能视为合法的赠与行为。

法官进一步指出,戏谑行为是在游戏或玩笑过程中,表意人并非出于真实意图的意思表示。也就是说,吴先生的转账行为并不代表他的真实意愿,而是受到酒后情绪和游戏气氛的影响。在法律上,这种情况下的意思表示通常被认定为无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法律也保护相对人的合理信赖利益。如果戏谑行为导致他人产生合理的误解,造成了实际损失,比如时间、金钱等,那么表意人有责任赔偿相对人的损失。幸运的是,本案中吴先生及时要求返还转账,田女士并未因这笔钱遭受合理的信赖利益损失。

其他类似案例

酒后转账引发的法律纠纷并非个例。此前,北京某酒吧也发生过类似事件。一名李先生在一个热闹的周末夜晚,因朋友的生日聚会,来到了这家酒吧。在欢乐的氛围中,李先生结识了一位同样前来庆祝的刘女士。两人一见如故,聊得非常投机。随着几杯酒下肚,李先生和刘女士之间的气氛更加融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酒精的作用下,李先生提议玩一个“猜拳决定转账金额”的游戏。起初,两人只是象征性地互转了几块钱。然而,随着游戏的继续,转账金额逐渐增加。当刘女士猜拳胜出时,李先生在醉意朦胧中,竟然通过微信向她转账了3万元。次日清醒后,李先生对自己酒后的一时冲动感到后悔,立即联系刘女士,希望她能够返还这笔钱。

然而,刘女士认为这是李先生自愿的行为,拒绝返还。无奈之下,李先生将刘女士告上法庭。经过审理,法院认定李先生和刘女士之间的转账行为具有明显的戏谑性质,并非真正的赠与。由于这笔钱是在游戏和醉酒状态下转出的,缺乏真实的意思表示,最终判定刘女士应返还3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另一个案例中,广州的张先生和几个朋友,在一次聚会上因酒后打赌,发生了类似的纠纷。那天晚上,张先生与朋友们聚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有人提议玩一个猜谜游戏,输的人要向赢家转账。张先生由于几次猜错,不得不向他的朋友李先生转账,金额逐渐累积到1万元。

清醒后,张先生对自己在酒后的行为感到不安,认为这只是朋友间的打赌游戏,并非真正的金钱赠与。他联系李先生,希望能够返还这笔钱,但李先生拒绝了。张先生决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将李先生告上法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院在审理后认为,张先生和李先生之间的转账行为发生在酒后,且以打赌为基础。这种转账行为并不具备法律效力。根据法律规定,打赌行为不受法律保护,尤其是在酒后进行的打赌更是如此。最终,法院判令李先生返还张先生的1万元。

人们在酒后做出异常行为的现象,并不罕见。酒精影响下,人的自制力和判断力显著下降,往往会做出平时不会轻易做出的决定。心理学研究表明,酒精会降低大脑前额皮质的活动,这一区域负责控制冲动和评估风险。

在社交场合中,酒精的影响更为显著。人们在酒吧或派对中,常常因为环境的渲染和他人的鼓动,放松警惕,容易陷入一种群体性的“狂欢”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的判断力进一步减弱,极易做出过激行为。也正因如此,这样的案例才会层出不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警惕酒后行为与财产安全

这些案例提醒我们,在涉及金钱交易时务必保持清醒和警惕。酒后意识不清,容易做出不理智的决定,可能会带来经济损失。此外,近年来出现的网络“红包返还”骗局,也值得大家警惕。这类骗局通过微信好友添加、发红包返还等方式,骗取钱财,属于典型的诈骗行为。

如何避免类似纠纷?

保持清醒:在社交场合特别是酒吧等场所,尽量控制饮酒量,保持清醒,以避免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谨慎转账:不要轻易向陌生人或关系不深的人进行大额转账,尤其是在酒后或情绪不稳定时。

明确记录:若有必要的转账行为,尽量在转账备注中明确标注用途和原因,以备不时之需。

及时反悔:若发现不当转账,及时联系对方沟通返还,并保留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截图等,以备后续维权使用。

这场5.2万元的转账风波,最终以法律的判决画上了句号。希望吴先生的经历能为更多人提供借鉴,让我们在社交中更加理智和自我保护。无论是在酒吧还是其他社交场合,保持清醒和谨慎,始终是保护自己和财产安全的最佳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这些案例和法律解释,我们可以看到,法律在保护公民权益方面,既注重意思表示的真实性,也关注信赖利益的保护。作为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到理智行事,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呢?请把你的想法打在下方留言区吧,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
环球网:酒桌上发5.2万元红包,后悔了能要回吗?法院判了_转账_田女士_吴先生 (sohu.com)
光明网:酒桌上发5.2万元红包,后悔了能要回来吗? (gmw.cn)
酒桌上发出5.2万元红包,后悔了能要回吗?_京报网 (bj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