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在《董存瑞》这部电影中,董存瑞的遗言是,为了新中国,前进。
然而,他的老战友却说,董存瑞的遗言其实只有两个字。
那么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董存瑞说的又究竟是哪两个字?
1945年春天,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董存瑞当时已经是一名民兵,他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申请加入区卫队。
在战场上,他的英勇无畏得到了组织的认可。
不久后,董存瑞进入了冀热察军区第九旅,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八路军战士。
10月份,董存瑞随大部队来到了赤城,他们的任务是解放这座城市。
当时赤城有150多名伪军驻守,并且防御工事十分完善,这场战斗对于八路军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经过一百天的艰苦战斗,最终伪军抵抗不住,企图在夜色掩护下从东边的城墙逃跑,但被董存瑞发现并成功拦截。
1946年,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但没过多久蒋介石就把它撕毁了,解放战争随即爆发。
9月底,国民党军集中一个军的兵力向延庆发起进攻,并对张家口虎视眈眈。
董存瑞所在的部队主要负责阻击东线进犯的敌人,随后大部队赶到延庆地区,战斗一触即发。
天上国民党的轰炸机不断飞过,地面上有十门大炮轰炸,阵地顿时成了一片火海。
战斗进行了半个月,国民党军发动最后攻势,大批敌人向我军阵地冲锋。
董存瑞怒吼着让同志们听他指挥,便带领战士们向山下冲去,与敌人展开了近身搏斗。
他和战友们成功阻击了敌人的进攻,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时间。
1948年5月,辽沈战役前夕,董存瑞所在的队伍接到进攻隆化的任务。
董存瑞主动站出来担任爆破元帅。
隆化是战略要地,所以国民党就布置了一个团的兵力驻守。
5月25日凌晨,一声炮响打破夜空,炮弹落在了苔山主峰的砖塔上,敌人的几座碉堡相继被摧毁。
六连战士在必经之路上遇到了敌人的机枪火力,他们分工明确,迅速清除障碍,攻克了敌人的防御。
董存瑞带领临时爆破组摧毁了敌人的五个碉堡,圆满完成任务。
但狡猾的敌人在隆化中学东北方向修建了一个暗堡,这个暗堡位于桥上,易守难攻。
董存瑞和战友郅顺义主动请缨,誓要摧毁这个暗堡。
然而连长犹豫了,因为这次任务太过危险。
但思前想后,连长最后还是决定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董存瑞。
董存瑞组建了一个爆破小组,他拿起炸药包,在战友郅顺义的掩护下,向敌人冲去。
那么在这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1952年上映了一部名叫《董存瑞》的电影,里面讲的就是董存瑞为了攻克敌人的暗堡,最后英勇牺牲。
在这部电影中,董存瑞的遗言是,为了新中国,前进。
然而后来董存瑞的老战友却说这不是真的,董存瑞的遗言只有两个字。
董存瑞在进攻隆化时,主动担任爆破元帅,成功清除了敌人的五个暗堡。
随后董存瑞与郅顺义又主动请缨,把敌人最难攻克的暗堡摧毁,但连长觉得太过危险,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然而,战争刻不容缓,在董存瑞的坚持下,最终连长同意了他们去摧毁敌人的重要暗堡。
那么董存瑞的遗言到底是什么呢?
为什么电影中要改写董存瑞的遗言呢?
1948年5月25日凌晨,董存瑞所在的连队在连长李宝山的领导下,开始攻击隆化中学。
这座中学是敌人防御的重点区域,周围布满了碉堡、机枪和火箭筒等重武器。
为了突破敌人防线,我军决定派出一个爆破小组,由董存瑞带领。
在大部队的掩护下,爆破小组顶着敌人的射击前进,好几名战士都在途中被击中。
董存瑞的左腿也被子弹打穿,但他并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匍匐前进。
他用手榴弹和炸药包摧毁了敌人的炮楼和碉堡,为大部队的前进打开了道路。
然而当他来到一座桥型暗堡前时,发现没有任何支撑物可以放置炸药包,但是此时敌人的火力又十分凶猛。
在这危急时刻,董存瑞毫不犹豫地决定用自己的身体支撑炸药包。
他一手高举炸药包,紧紧贴在暗堡的正下方,并拉开了引线。
随后他朝着后面的战友大喊卧倒,然后用自己身体抵住了炸药包。
几秒钟后一声巨响,暗堡被炸飞,董存瑞壮烈牺牲。
他的牺牲为大部队打通了最后一道防线,很快隆化中学被攻克,隆化县城也于当天解放。
董存瑞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是卧倒这两个字,而在《董存瑞》电影中,则被改成了“为了新中国,前进”。
这是因为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要真实再现历史,还要体现历史的时代性和思想性。1952年拍摄的《董存瑞》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民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电影编剧根据当时毛主席的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以及董存瑞的牺牲意义,才改成了这样的台词。
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还是在和平发展的今天,都需要董存瑞这种无畏的精神。
通过董存瑞的事迹,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到,正是无数像董存瑞这样的英雄,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
因此缅怀这些英雄,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和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电影等艺术形式的传播,我们不仅能够铭记这些英雄,还能从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敢前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