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的农民工正在离场,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去工地。
湖南王建东,每年随自己进城的蛇皮袋,见证了他的头发由黑变白。
黝黑色的皮肤,手指上厚厚的老茧,也是28年工地生活给王建东留下的最为清晰的烙印。
到2021年,王建东在工地每顿饭再吃不下四五碗了。更为可怕的是,这一年他发现所有工地都不要自己了。因为,王建东60岁了。
同样感受到变化的,还有来自吉林的姜兴申。2022年春天,姜兴申每天都早起,混在北京马驹桥商业街的农民工群体中间。
虽然姜兴申尽量往人群里钻,可迷彩帽下花白的鬓角,还是一点也遮不住。每当招工的过来,不用去问,他就知道没有机会。
姜兴申也60了,年轻的时候他是瓦工,也就是工地上的“大工”。55岁以后,随着年龄不断增加,他也从大工,蜕变成了给瓦工打下手的“小工”。可即使降低了要求,活儿依然难找。
另一位同样在北京找活干的王兴华,从50多岁开始,就学会了如何“隐藏年龄”。
两袋染发膏,旧牙刷和塑料袋,就是王兴华变年轻的秘籍。因为北方天气干燥,王兴华有时候还要往脸上涂抹厚厚的护肤霜,不但能保湿还能遮一遮额头的皱纹。
靠着这个法子,每天站在同龄的农民工中间,王兴华看起来就年轻一些。60岁的他,碰到招工的就拍着胸脯表示,自己身体结实,没毛病。
60岁的王建东、姜兴申和王兴华,虽然在劳动力市场不再吃香,可他们这代人,偏偏还是工地上的主力。此外,70后的农民工,也已成为工地的中坚力量。
也就是说,国内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他们的普遍年龄,大部分都在45岁以上。40岁乃至30岁以下的年轻农民工不是没有,而是数量极其稀少。
每年,国家都要发布有关农民工的调查报告。以2020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国内农民工在当年的数量超过了2.85亿人。
其中,26.4%的农民工,年龄都超过了50岁,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已经上升到了41.4岁。而在十几年前,这一平均年龄还是34岁。
目前,5个农民工里,就有1人是从事建筑业的;年龄超过50岁的农民工,至少有一半的规模都从事建筑业。
以农民工现在的年龄看,未来10年,将有超过7500万的农民工,年龄将达到60岁以上。整个农民工群体,正在快速老龄化。
尴尬的地方在于,王建东他们老了,可现在几乎没有年轻人再进入这一行业。
统计数据也显示,2016年时,16岁到30岁的农民工规模为31.9%。到了2020年,年轻农民工的比例非但没有增加,规模反倒下降到了22.7%。
也就是说,近年来没有年轻人加入农民工的行列,而曾经年轻的60后和70后农民工,他们的年龄正在持续增长。如此一来,年轻农民工的比例只能不断下降。
一位建筑工地的项目经理表示,十多年来工地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也导致农民工越来越稀缺,整体结构不均衡。
工地上的主要劳动力,都是从事了多年建筑工作的中老年人。其他的小工、杂工、架子工等等,根本看不到一个年轻人。只有一些需要机械操作的工种,才能偶尔看到年轻人的身影。
没有年轻人进入农民工行列,就意味着人员结构和年龄出现了断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社会调查者看来,这跟我国几十年来的城市化发展有关。
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发展,起步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化建设初期,楼房、桥梁、道路修建等,都属于建筑行业。
与此同时,国内的农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普遍实现了包产到户。农民在种地收获之外,有了更多的闲散时间。
当时的农村年轻人,正好是50后和60后这两代人,他们到城市打工,主要从事的就是建筑业。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内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农村的70后们,也逐步加入了进城打工的行列。
不过,这时候除了建筑业,沿海地区也出现了大量的工厂制造业。于是,年轻农民进城找活儿干,职业上开始分化。有的70后去了建筑工地,有的则进了工厂。
进入21世纪后,城市的用工需求和环境进一步细化,除了建筑工地和工厂,餐饮、销售等行业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这样一来,那些开始步入社会的农村80后们,他们进城打工的选择面则更多了。
而且,80后作为50后和60后第一代农名工的子女,他们的父辈也不想子女继续从事如此艰苦的工作。
所以,一部分读书好的农村80后,上完大学后找到了更体面的脑力劳动工作。其余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80后,他们即便进城打工,因为可选择的工作面大,到工地从事建筑业的人就很少了。
到了90后这一代农村人,大学生的比例进一步增加,其余的人进城找工作,几乎不会有人再选择建筑业。
这也是为什么,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后,建筑业农民工年龄结构越来越大的原因。
而且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老一代农民工逐步退出打工市场,未来将不会再有年轻的血液进入这个行业。换言之,现代的农民工,将会是最后的一代。
从年龄结构看,目前各工地年龄较小的农民工是70后,未来10年到20年,随着这批人的年龄接近老年,农民工这个群体,将会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不是说未来就没人去从事建筑业了,而是说未来的人员结构规模、工作类型、工资待遇等方面,都将发生彻底的改变。
从劳动力规模来看,70后到50后这几代人,由于劳动力充足,农民工的待遇等各个方面都没有保障,他们的身份乃至一切都是临时的。
随着这几代人逐步离场,建筑行业的劳动力少了,用工需求会出现结构性矛盾。就是说工种越来越多,却没有人做了。
这样一来,建筑业要想招到足够的劳动力,势必就得提高工资待遇。到了那个时候,虽然新一代的人依然干着工地的活儿,可和老一代的农民工比起来,情况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当然,改变还没有到来,现在还处在老一代农民工,年龄持续增加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60后农民工未来几年,将彻底退出进城打工的这个舞台。
他们多年来进城务工的身份是临时的,除了工资没有其他待遇,更没有退休金。一旦完全找不到活儿干,他们只能回到农村,靠着各自的土地养老。
这也是为什么,王建东他们明明已到了花甲之年,可还要背着蛇皮袋里的行李,进城找活儿干。要是他们有养老金,谁愿意背井离乡去工地受这份罪?谁不想在家安度晚年呢?
40多年前,国内农民工的数量只有200多万人。到了上世纪90年代,农民工的数量由3000多万又持续增长到了6000多万,并最终突破了上亿人大关。
农民工数量猛增的背后,我国的城镇化率也从上世纪90年代的26.37%,增长到了2021年的64.72%。每个城市高楼林立霓虹闪烁,这些都是农民工几十年来的建设功劳。
城镇化率虽然超过了64%,然而我国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只有46.7%,中间这空额,就是融不进城市的农民工。
王建东曾在广州的建筑工地干过,珠江新城的高楼大厦,很多楼盘他都参与修建过。
农民工建设了城市,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却没办法融入城市。如今随着第一代农民工逐渐老去,他们又得面临无活儿可干、不得不返回农村的局面。
时代对农民工的亏欠很多,他们建设了这个时代,可时代的红利,又不属于他们。
来自吉林的姜兴申,虽然这两年在北京找活儿越来越难,可在农闲时,他依然愿意出来转转。找一个日薪200,并且能日结的活儿,是姜兴申最大的愿望。
2022年的春天,王建东问过了很多工地,得到的答复都是不再招超龄的农民工。他只能背上蛇皮袋,悄无声息地返回了湖南老家。
参考资料:
《“消失”的超龄农民工:没了工地活,如何保障他们的就业与生计》 经济观察报 2022年4月3日
《从工地逐步“退场”的超龄农民工》 新京报 2022年4月22日
《从工地逐步退场的超龄农民工》 红网 2022年5月16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