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信解放军实力世界第二,不客气说,十年过后,中国军力可能连印度都不如。”
2010年,一位解放军少将对中国军力做出了这样惊人评论。
一时间网上议论纷纷,大家都想搞清楚,为什么这个少将会做出这样的预言。
这件事情的起因,要从2009年中国社科院推出的一份《国际形势黄皮书》说起。
这本黄皮书中指出,2010年中国GDP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而中国的综合国力位列世界第七,军事力量则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
GDP有硬性指标容易印证,2010年中国的GDP也确实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综合国力牵涉的因素很多,难以进行量化。
但对军事力量,黄皮书首次做了量化。
书中认为,中国的军费开支虽然只有美国的九分之一,但也超过法国位居世界第二;武器装备数量中国虽然远低于俄罗斯,也不及美国,但军队数量却以220万兵力排在世界第一。
军力综合评分,美国为90.08分,中国为33.3分。
中国得分虽然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强,但和别的国家比起来,还是稳稳排在世界第二位。
黄皮书一推出,国人都深感振奋。
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军力同样达到世界第二。
照这样发展下去,中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国著名海军少将张召忠站出来泼冷水,认为黄皮书对中国军力的评估言过其实。
张召忠是国防大学军事科技与装备教研室主任,还担任军事战略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并有海军少将军衔。
他有凭有据的见解,本来应该很有说服力,但他以前一次彻底失败的预判,却让很多人对他的看法表示怀疑。
张召忠除了是职业军人,还是知名媒体人。
他1992年就在中央电视《军事天地》栏目中担任主讲嘉宾。
1998年,美国和英国再次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70个小时的四轮空袭,摧毁了伊拉克大量重要设施。
央视军事栏目对这次名为“沙漠之狐”的空袭做了追踪报道。
张召中作为主讲嘉宾,在报道中有亮眼表现。
节目播出后,张召忠的名字广为人知,甚至还引起了国外的关注。
张召忠在声名鹊起的这一年,还对三件国际大事做了预判,而且他的预判很快就被证明是神预判。
他在《中国民航报》发布预测称,伊拉克还将发生战争,结果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证实了他的预判。
同时他又预测,科索沃将发生战争,印度将进行核试验和导弹试验,这两件事也成为了事实。
特别是科索沃在他做出预测的第二年,就发生了战争。
北约对科索沃下手后,张召忠又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分析北约以后会针对中国,如今的国际形势已经出现了这种苗头。
张召忠的这些预判,证明了他的专业水准。
伊拉克战争期间,他受邀天天在央视做讲解。
凭他以前的神预测,他对战局的预判观众都很相信,可是伊拉克战争的实际情况,却和他的预判完全相反。
海湾战争结束后,张召中敏锐感觉到战争形态的新变化,虽然他还没有明确提出信息战的概念,但也认识到海湾战争和以前的战争相比,明显提高了一个层次。
可是预判伊拉克战争时,张召忠仍然坚持传统战争思路,预判美国入侵伊拉克,会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步步喋血进展将十分艰难。
然而美军并没有遭遇大规模抵抗,就逼近了巴格达。
此时的张召忠又称:“伊拉克十万共和国卫队,正在巴格达等待美军的到来,这些伊拉克最精锐的部队,有可能把巴格达变成斯大林格勒,逆转美军高歌猛进的伊拉克战局!”
可最终又打了他的脸,美军几乎兵不血刃就进入了巴格达,张召忠的这次预判又错了。
很快,张召忠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预判——巴格达城内藏满石油,正等着用火攻消灭美军。
然而巴格达没有燃起大火,张召忠还不甘心,再次预判共和国卫队可能藏在地道里,随时会对美军发起攻击。
这一次地道真出现了,不过不在巴格达,而在萨达姆的家乡。
美军在那里的一个地洞里,活捉了躲藏的萨达姆。
这次预判张召忠错得一塌糊涂,他的每一个预判都和事实相反。
不过也难怪张召忠会预判失误。当时伊拉克有百万兵力,其中最精锐的共和国卫队一直没有现身。
美军的信息战再先进,也不可能超距打光伊拉克军队。
美国陆军要实际占领伊拉克,很难想象连一次大规模的抵抗都不会遇到。
然而难以想象的事却真实发生了。
张召忠的预判局限在军事范畴,他没有算到,经过美国十几年的制裁,伊拉克已经人心涣散。
在美国信息战的一波打击后,伊拉克军队完全失去了抵抗意志,部队普遍出现军官先跑,然后士兵溃散的情况。
共和国卫队在巴格达城外构筑了两道防线,可是防线在美军到来前就空无一人,只剩下丢弃的钢盔和军装。
这也怪不得共和国卫队,美军的信息战虽然不能把共和国卫队打光,但却能精准炸毁共和国卫队的重装备。
哪怕这些重装备都被精心隐蔽起来,还是在美军一万四千枚导弹的轰炸下化为乌有。
只剩下枪支的共和国卫队,和装备先进的美国陆军抗衡,完全就是做无谓的牺牲,分散隐蔽成了共和国卫队唯一的选择。
张召忠知道美军采用的是高科技新式打法,但却不知道信息战的威力会如此巨大,能在一个多月,就打垮伊拉克百万大军占领伊拉克全境。
就因为这次错到没边的误判,张召忠获得了“忽悠局局长”封号。
那他2010年对黄皮书的评论依据是什么?是又一次忽悠还是真知灼见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