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反其道而行,提出“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等到我无为于身,顺其自然,宠辱得失对我还有什么意义,我还怕什么?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1】。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2】。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3】?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4】。
【自圆其说】
【1】宠:荣耀。辱:耻辱。若:如,像。惊:惊恐。贵:看重。患:忧患。大患:指宠辱带来惊恐,患得患失。身:自己的身体。“宠辱若惊”二句:得宠好像会惊恐,受辱好像也会惊恐,把宠辱大患看得好像自己的身体样重要。
【2】何谓:什么叫做。宠为下:宠属于下等。之:指宠。得之若惊:即受宠若惊。失之若惊:失宠招来耻辱,失宠即受辱,因此而惊。“何谓宠辱若惊”五句:什么叫“宠辱若惊”?宠是下等的,得宠好像受到惊恐,失宠招来受辱,好像也有惊恐,这就叫宠辱若惊。
【3】所以…… 者:指原因。及:到、等到。有身:有为于身。无身:无为于身。“无身”,与第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之“后其身”“外其身”同义。“何谓贵大惠若身”五句:什么叫“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宠辱大患,是因为我有为于身,如果我无为于身,我有什么忧患呢?
【4】以身为天下:指以此身为天下,即以无为其身为天下,此“身”即上文“无身”。若:才。“故贵以身为天下”四句:因此,看重以无为其身为天下,才可以寄予天下;喜爱以无为其身为天下,才可以托付天下。此句与第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旨意相通,可互为注释。
【今译今读】
得宠、受辱,好像都会惊恐;看重宠辱大患,好像自己身体一样。什么叫“宠辱若惊”?宠是下等的,得宠好像受到惊恐,失宠招来多辱,好像也有惊恐,这就叫宠辱若惊。
什么叫“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宠辱大患,是因为我有为于身,如果我无为于身,我有什么忧患呢?
因此,看重以无为其身为天下,才可以寄托天下;喜爱以无为其身为天下,才可以托付天下。
【高谈阔论】
本章承接第七章“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续说“无其身而身有”之“非常道”。
对本章的解释,自古以来,各家解说歧义纷纭。理解本章旨意的前提,是不能将“有身”“无身”简单地看成有身体、无身体。老子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第四十二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第四十八章)。一般人是“益之而损”,愈想得到而增物欲,反而招致减损;反之,克制物欲反而是“损之而益”。继续不断“损之又损”,最后以至于“无为”于身,这就是“无身”了。这与后世道家练气、辟谷、烧丹而求羽化成仙的“益生”方法,有着根本的区别。正如钱锺书在《管锥编》本章疏解中所指出的:“道士于道家冒名顶替,托梁易柱。”所以,此处“有身”是指有为于身,“无身”是指无为于身。
老子用“无身”而释“贵身”。“贵大患若身”就包含有“贵身”的意思,老子通过“无身”,即因循自然、“无为于身”而达到“贵身”的目的。只有这样解释才能与下文意思贯通起来。
“宠辱若惊”,得宠和受辱都会觉得惊慌,患得患失,是因为“患大患若身”,官场上的宠辱得失,升降浮沉,都与自身有关。“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世人多有为于身。老子反其道而行,提出“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等到我无为于身,顺其自然,宠辱得失对我还有什么意义,我还怕什么?……
【众说纷纭】
王弼:“宠必有辱,荣必有患,宠辱等,荣患同也。为下,得宠辱荣患若惊,则不足以乱天下也。”(《老子注》)
苏辙:“古之达人,惊宠如惊辱,知宠之为辱先也;贵身如贵大患,知身之为患本也。是以遗宠而辱不及,忘身而患不至……夫惟达人知性之无坏,而身之非实,忽然忘身,而天下之患尽去,然后可以涉世而无累矣。”(《道德真经注》)
林希逸:“身者,我之累也,无身则无累矣。而人反以为贵,是不知其真身之身也。知其真身之可贵,知其真身之可爱,虽得天下,不足以易之。人能如此,则可以寄托于天下之上矣。‘寄托’二字,便有天下不与之意。此章两‘何谓’自有两意,乃古文之妙处。”(《老子鬳斋口义》)
高亭:“贵者,意所尚也。爱者,情所属也。以身为天下者,视其身若天下人也。若犹乃也。视其身如天下人,是无身矣,是无我矣,是无私矣;如此者,方可以天下寄托之。”(《老子正诂》)
节选自《<老子>自圆其说》/华龄出版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