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备受瞩目的 2024 中国科技青年论坛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以下简称 TR35)中国区发布仪式在上海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以 “Infinitas 未来无限” 为主题,旨在展现青年科技人才的智慧与潜力,探索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大会现场,重磅发布了 2023 年 TR35 中国区入选者名单并举行了盛大的颁奖典礼。

作为往届 TR35 得主,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CEO 马健博士受邀参与 2024 中国科技青年论坛,并与 TR35 往届入选者,上海重点高校、科研院所负责人,科技投资机构负责人等,为 2023 年 TR35 入选者颁发荣誉,体现了 TR35 的开放包容和传承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健博士与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院长、上海合成生物学

创新中心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金勤献共同揭晓结果

本次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谭蔚泓,《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执行主编 Niall Firth,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童小华,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教授鲁白,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院长、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金勤献等嘉宾齐聚一堂,就生命科学、新材料和新能源、人工智能及交叉学科等话题分享前沿科技领域的走向和未来洞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丁奎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 谭蔚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执行主编 Niall Firth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起)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院长、

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金勤献,

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教授鲁白,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童小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健博士(右二)与嘉宾们共同探讨 “未来无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 1999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都会推出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 榜单,旨在于全球范围内评选出被认为最有才华、最具创新精神,以及最有可能改变世界的 35 位年轻技术创新者或企业家,共分为发明家、创业家、远见者、人文关怀者及先锋者五类。

马健博士凭借在人工智能药物研发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荣膺 2019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 中国区得主。评委会给到的获奖理由是 “他打造高效、高精度的人工智能药物设计平台,用计算驱动新药研发”,并被归类为 “发明家”。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在当年的 TR35 专栏中提到,“在大多数人看来,马健可能走了 ‘弯路’”。

走上这条 “弯路” 的勇气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源于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 “Mens et Manus”,这在拉丁语中是 “手脑并用” 的意思。

马健博士在浙江大学本硕博期间的方向是理论物理,在麻省理工学院博后期间则主攻 “光合作用能量运输中的量子纠缠效应”。在 2014 年博士后还未出站之际,马健博士就决定创业了。麻省理工学院浓厚的创业氛围让他有了 “专研学术” 之外的新想法,“这里非常鼓励手脑并用,鼓励创新,鼓励把学术成果向未来的产业应用去转化”。

对于转向哪个未来产业,灵感则来源于波士顿浓厚的 “药谷” 氛围。麻省理工学院所在地——波士顿,是大型药企集中地。诺华、辉瑞等多家药企巨头都在波士顿设有研发中心,这影响了马健博士及其创业伙伴,使他们的创业构想首先瞄准了药物研发。

如今基于量子物理、以人工智能赋能和机器人驱动的创新型研发平台,不仅在药物研发上有产业化、全球化应用,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也展现出了广阔前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马健博士在 2024 中国科技青年论坛现场分享关于 “无限未来” 的科技设想,“未来三到五年内,垂直领域的人工智能和特定行业模型将会有显著发展,这种发展将基于一些前提条件,例如垂直领域的数据收集和生成能力。AI 的 ‘大脑’ 和机器人的 ‘双手’,将帮助人类探索新药、新物质,最终对科学研究的范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