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七月下旬,22日到24日期间,会迎来节气大暑,时在农历六月中旬或下旬。
为什么节气往往和公历有规律的对应呢,实际上节气历和公历都是太阳历,太阳运行的周期是稳定的,所以是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记录和运用太阳历。也就是小暑和大暑对应公历的七月,但是因为命名更为具象,更让人于简洁的文字了解此阶段的气候。
公历的七月是北半球最炎热的时期,在中国,分为小暑和大暑阶段。
大暑,意味着暑热更盛,是全年最炎蒸的时期。
在中国,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十五天,迎来了大暑,立秋就不远了。虽然此时异常炎热,但是不可动摇的是秋天在迫近,一定会迎来凉爽,给人一种笃定的希望。
大暑节气,是一年中日照阳光和积温最多的时段,也是季候风最猛烈的时期,高温高湿,雨热同期,湿热达到一年的顶点。在周朝的古书中,称此阶段,土润溽暑,也就是连泥土都是松软的,热气腾腾,暑湿弥漫笼罩。这样气候对于植物和农作物有利,夏者大也,这是草木生长的最佳时段。比如农业水稻,就是在这一时期,开花灌浆,奠定丰收的基础。
但是对于人体而言,这样的时段,非常难受,需要采取各种方式避暑降温,减少气候对于人体的伤害。
“土润溽而歊烝,
时淟涊以溷浊。
温风郁其彤彤,
譬炎火之烛烛。” 东汉末 · 陈琳《大暑赋》
汉朝也大暑的赋很多,也就是这个时段的热和难受是共识。不过酷热的天气里,谁愿意读长篇累牍的描述,所以这首大暑赋,简短如诗,倒也全面写出了大暑节气的各种气候特征和感受。
泥土滋润,特别潮湿泥泞,如同天地为炉,人时时有被烹蒸窒息的感觉。
到处都是湿和热,空气里各种气味都有,仿佛生活在气味混沌的猪圈和污水中。
连风也是热的,风还蕴含着火一样的热,到处流动,仿佛无数的蜡烛在燃烧。
古今人类的感觉都是如此的相似,也证明夏天炎热高温高湿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实。
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代代生存,并且努力改善生存环境,面向未来的。
自然伟大而残酷,而人类更是伟大。每一个酷暑,都会将人拉近到贴近原始社会,也更加感恩人类的进步。因为避开这种炎热的方式代代增多,直到今天绝大多数家庭拥有了空调。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中唐 · 元稹《咏廿四气诗 大暑六月中》
正是大暑的暑热,年年来袭,迫使人类改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避暑方式,积极应对暑热,平安度过夏天。到了唐朝,生产力长足发展,都市的人们可以相对轻松的度过炎热期。
看看这首唐朝的大暑节气诗。
大暑节气来临,意味着秋天近了,夏天进入最后一轮,即将过去。这是精神文化层面对于时间和季节的把握。大暑来了,所盼望的秋天也不会太远,增加人们的乐观。
盛夏酷暑也有美景,那是夜晚皎洁的月亮,仿佛可以看到上面的桂花树影。而很多潮湿的地方,萤火虫开始出现,像一盏盏小灯笼游弋,给人暑热中的视觉的刺激和美感。去追萤火虫,也追出一身的风,散去了身体的热量。
中国的食物当然是博大精深,比如夏天的蔬菜和瓜果,本身就具有清凉解暑的功能,大家聚在一起吃瓜,一起谈笑,时间也很好打发,在靠近湖水的地方纳凉,晚风吹动芦苇水草,带来阵阵凉爽,也让人感觉,夏天也有一种美好,水草茂盛,大雨时来。当然前提就是,瓜果充足,可以有效降低身体的热量,使人维持在一种健康滋润的状态。
好在,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只要不出现旱灾和饥荒,这些瓜果广泛生长在田园,并且进入城市流通。
大暑节气,那是要真正避暑的。书可以不读,诗也少写。因为书籍是很贵重的,避免被夏天的雨水和汗水打湿破坏。大家安心休闲吧,要看书,也等着立秋之后,天气干爽。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耀流。
人情正苦暑,物态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北宋 · 司马光《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
今年的大暑是农历六月十七日下午三点四十四分。
那么北宋司马光时期有一年大暑到来,是在农历六月十八夜晚。
这里有个问题,节气在古代也要精确到时辰吗?
这是当然的。因为太阳历和节气历的重要功能就是划定时间,每个阶段的时间准确,一年的时间才是准确的。
这里司马光特意将大暑的时间点出来,一来证明他是通晓时间划定的高手,是帝国举足轻重的高官,另外一方面,也能证明这年极其热,他期待大暑节气赶紧到来,因为过了大暑就是立秋。
时间在人们遭遇困厄时,会有心理上的漫长。比如热得受不了时,我们往往会不由得询问和追问,秋天怎么还不来,这热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当然还有一件事,让他记忆深刻,就是这天晚上,他接到了高层的召唤,不得已穿戴齐整,要在这样酷热的季节,去应对。
白天柳树上的蝉疯狂鸣叫,而院子被阳光直射,炎热得光仿佛都是流火。
人们正在过着夏天,苦于酷暑难熬,但是时间指向今日大暑,秋天快要来了。
我在月光下,用泉水洗脸,察觉了泉水的一点点凉意,我在半夜的风里,梳理着白发。这样适合静卧避暑的夜晚,我却被迫穿戴齐整,去拜见上级,谁能体谅我的老迈,谁能知道我心中的郁闷和悲哀?
司马光这首诗很含混的表达了自己的郁闷。联系到他所处的时代,正是王安石变法,朝廷中党争严重的时期。作为高官的他分明感受着朝堂之事,如烤山芋。这应该是他过得最郁闷的盛夏和大暑。
“高堂卧清风,顾我岂不欲。
王事不可缓,驱车冒炎酷。
赤日暴形骸,毛发几焦秃。
义命有固然,勤劳不为辱。”北宋 · 彭汝砺《大暑道中 》
这是一位正直勤于公事的官员,在大暑节气中,还在路上。
在高堂上享受清风,难道不是我所愿望的吗?
但是国家的事,是不可以迟缓的,所以我冒着酷暑赶着车行走在路上。
炎热的太阳照在我身上,头发和身体的毛发都几乎要被晒秃。
但是这是做臣子的义务,我这么勤于公事,劳顿旅途,并不算屈辱,反而这是使命!
这是一位大公无私的古代官员。而之所以大暑节气和天气里,他要加急赶赴目的地,在于责任心。是地方大灾需要他立马赶往,还是因为战事所需,需要他到场定下重要决策?这个已经很难考证。
但是一个官员,顶着烈日,不顾身在火焰,毛发烤干的酷暑旅途,他并无怨言。
而这也是千百年来,很多普通官员的真实写照。是他们支撑起庞大的国家,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盛世太平,而中华文明的延续,也少不了他们无私的贡献。
“终朝凉雨不闻雷,北户何曾肯暂开。
今日节时交大暑,开窗为放桂香来。”清 · 阮元《大暑节桂花初开》
偶尔,也会遭遇凉夏,比如清朝的这一年的某个地方,盛夏多雨,反而凉爽。
连绵的雨,使得本应该秋天开的桂花,提前萌生花芽,并在大暑节气开放。
唐朝的元稹说,桂轮开子夜,是说的月亮在午夜升起,并不是说的桂花在大暑节气开放。
但是阮元,却有幸目睹了盛夏的桂花开。
那一缕馥郁缠绵的桂花香,也让人感觉秋的来临吧。
大暑节气虽然溽热,还是那句话,秋天不远了。
让我们在炎热中守望迎接凉爽的秋来。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