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一年,在四川大学的校园里,每当夏日黄昏,学子们悠然漫步于林荫小道,时常能遇见昔日的师兄师姐,他们谈及往昔的专业故事,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与理想,仿佛那些日子,他们正一步步踏入各自专业的神圣殿堂。

然而,那时的我们,又怎能预料到,岁月流转,一些承载了无数青春与汗水的专业,竟会在一纸通知中,悄然退出历史的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7月10日,四川大学的一则消息,如同平地惊雷——拟撤销31个专业。

一时间,那些曾经热门的专业名称,如材料化学、核物理、信息安全等,竟也位列其中,即将成为过往云烟。

不得不说,这不仅仅是一所大学的抉择,更是时代洪流下,教育格局的一次深刻变迁。

高校专业的调整,绝非一蹴而就,亦非简单的数字游戏。

自2019年起,全国高校专业布点的撤销速度显著加快,从最初的367个本科专业布点被撤销,到2023年,这一数字已激增至1670个,增幅高达4.5倍。教育部相关文件明确指出,对于连续五年停止招生且无在校学生的专业,原则上应予撤销。

正是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四川大学等一众高校,纷纷对专业设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

此次四川大学撤销的专业,广泛涵盖了从理工科到艺术类的多个领域。其中,不乏一些早已停止招生,逐渐淡出学生记忆的专业。

而这些被撤销的专业,正是高校专业调整大潮中的一个微小缩影。

然而,专业撤销的背后,并非仅仅因为学生数量的减少或招生的停滞。建筑与环境学院的龙恩深教授透露,这些专业与其他保留的专业之间存在着较高的重合度,例如,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之间,就有不少相同的核心课程。

因此,撤销这些专业,并不意味着相关学科的终结,而是一次更为理性的资源整合与优化。

专业的撤销与新设,犹如一盘复杂的棋局,每一步都牵动着全局。

在撤销31个专业的同时,四川大学也在积极申报新的专业,如生物质技术与工程专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此外,还预备案了多个与智能相关的专业,如智能信息工程、智能建造等,以适应新技术、新产业的蓬勃需求,迎接未来发展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校专业调整的背后,是教育部近年来持续推动的专业优化与升级改革。

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的专业,同时淘汰那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正是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全国高校纷纷行动起来,进行专业的调整与优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

此外,高校的专业调整,不仅仅是为了迎合政策的变化,更是为了紧密贴合市场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已迈入工业4.0的新时代,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进行了转型升级。

各类“智能+”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一些传统专业则面临着被淘汰或整合的命运。高校在新增专业的同时,也必须做好内部的优化调整工作,不能一味地只增不减。这也是近年来专业撤销力度不断加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四川大学的案例来看,专业的撤销与新设,不仅是对现有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布局。

龙恩深教授提到,学院在五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专业的整合工作。那些被撤销的专业与现有专业之间存在着较高的重合度,通过大类招生的方式,学生的培养质量并未受到任何影响。

这种整合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然而,高校专业的调整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伴随着不少挑战和难题。

教师的转型便是其中之一。专业的撤销往往意味着相关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方向需要进行调整。如果教师的研究和教学方向与新设专业相关性不强,那么高校就需要引进新的教师资源,这无疑会增加高校的用人成本。

因此,如何在专业调整中平衡教师的利益、保证教学质量,成为了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

另外,专业调整还涉及到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的变化。

申报新专业并不仅仅是换个名字那么简单,更需要完善课程体系、调整培养方案。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邬大光指出,未来的专业调整应该淡化专业的界限、强化课程的重要性,通过课程改革来推动专业的改造和升级,通过知识的更新来推进专业的持续发展。

专业调整的真正落地,不仅仅在于专业名称的变化,更在于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对于学生而言,专业调整带来的不仅仅是选择上的变化,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在选择专业时,学生和家长不仅要看专业的名称,更要深入关注其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

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和自身的特色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需求,而不是盲目地追随热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川大学此次撤销31个专业,正是全国高校专业调整浪潮中的一个缩影。

高校在设置和调整专业时,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同时兼顾市场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在时代的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发展的优秀人才。

综上所述,在这个信息爆炸、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里,高校专业的调整和优化将不断推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在这场专业调整的大潮中,高校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和创新,为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