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支架手术,一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医学技术,近年来其有效性和适用性成为了公众和专业领域内热烈讨论的话题。

一方面,支架植入手术被视为救命的稻草,对于某些心脏病患者来说,它不仅能够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还可能是唯一的生存机会。然而,另一方面,对于其过度使用的指控、高昂的费用以及可能带来的并发症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为心脏支架手术?

那么,什么是心脏支架手术呢?

心脏支架手术,或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血管成形术,是一种通过在冠状动脉中放置一个小型的网状管(即支架),来治疗心脏病的方法。可以理解为负责运输血液的冠状动脉被一些东西堵住了,比如胆固醇,这时候血液就难以顺畅流过,心脏也就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了,所以支架手术就派上了用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术过程中,通过在股动脉或手臂动脉插入一根长而薄的导管来进行。导管的一端装有一个可膨胀的小气球,当气球到达狭窄或堵塞的部位时会被膨胀,以推开堵塞物。气球膨胀后,会在该位置放置一个支架,保持动脉的开放。此过程有助于恢复正常的血液流动,从而缓解心绞痛等症状,并减少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脏支架有多种类型,裸金属支架是最早引入的一种类型,由不锈钢等金属制成,没有特殊涂层,适用于较小的血管成形术。缺点是周围的组织可能会围绕支架生长,从而可能重新阻塞动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发了药物洗脱支架,这种支架在其表面涂有能够缓释药物的涂层,帮助防止血管内壁的疤痕组织形成,减少再次被堵塞的风险,但它可能会导致血栓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技术的进步,生物工程支架和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前者通过表面的抗体促进自然愈合,而后者则在完成其功能后完全被身体吸收,理论上能够减少再次阻塞的机会,但它们的愈合过程相对较慢。

最高级的当属双疗法支架,它结合了药物洗脱支架的益处和主动愈合技术,减少了炎症、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促进愈合过程,防止动脉再次狭窄。

由此可见,现在的心脏支架手术无论是从技术还是所采用的支架材料来看,都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支架手术的争议

既然支架手术如今发展的这么迅速,那这些争议性从何而来呢?

首先,最浅显的就是有人认为,医院和医生的财务激励,加上患者对快速解决方案的渴望,可能导致选择支架治疗而不是其他可能更适当的治疗方式,如药物管理或生活方式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患者在做完“支架”后,过了一段时间,因为并发症或者其他外界因素导致死亡,而这也会被归咎于是安装支架造成的后果。另一方面是,有很多的患者对“支架手术”有着认识的误区,从而对它有些排斥的意思。例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支架放进身体,最后需要更换

其实心脏支架通常被设计为是可以永久留在体内的,其进入体内几个月后,会和周围组织融为一体,因此,它们没有像电子产品电池那样的“使用寿命”,需要定期更换。

特别指出的是,在某些情况中,如果出现支架狭窄复发或其他并发症,可能须实施二次介入手术,这可能包括植入新的支架。但这种情况并不普遍,且通常是基于患者的具体医疗需要而非固定的时间间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会影响到正常生活

心脏支架手术后,患者可以继续过正常的生活,而并非像一些人担心的那样“人就废了”。当然了,支架手术与任何医疗程序一样,它也有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包括血管再狭窄、血栓形成、出血或感染等。

然而,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几率较低,并且通过适当的药物管理和监测,这些风险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例如,摄入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等药品有助于避免血栓产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一位67岁的患者在接受三个冠脉支架手术8年后的生活证明了,只要遵守医嘱,改善生活方式,患者不仅能恢复正常生活,还能过得更加健康。重要的是保持规律的服药、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并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1. 对“支架”二字比较抗拒

有些患者听到要在心脏做一个支架,会本能的有些害怕,觉得在心脏里放置金属有些膈应。但其实不然,过去遇到心脏问题通常倾向于推荐CABG手术,这可是开胸手术,通过使用患者体内的其他血管(通常是腿部的静脉或胸部的动脉)来绕过(即“旁路”)冠状动脉的狭窄或阻塞部位,从而恢复正常的血流至心肌。

但这种手术侵袭性大,恢复期较长,住院时间也较长。而“支架”不同,它是通过皮肤穿刺进行的最小侵入性手术,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因此没必要被名字给唬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种种原因,支架手术的争议性就非常大了。以至于有人将这“治病救人”的行为说成是“缺德害人”的手段,最后还是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来决定是否要做支架手术。

放了心脏支架要注意以下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