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辣条一哥”卫龙的光环,逐渐开始黯淡。

这方面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股价。

今年年初以来,卫龙的股价大多数时间都在每股7港元以下震荡。

只有在2月份的时候,短暂冲上过7.38港元的阶段高点。

从那以后,卫龙的股价都变得很没有想象力。

当然也有好消息,那就是卫龙最近一段时间,走势相对稳定。

但如果看月线,就真的没法看了。

因为在去年3月底,卫龙还把股价最高干到了12.40元这个历史高点。

如果以这个价格作为参照,再结合最近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7月19日报收于6.23港元每股),那么过去一年多以来,卫龙的股价跌去了49.8%!

这个跌幅距离腰斩,只是一步之遥。

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卫龙这个“辣条第一股”,沦落到被投资者抛弃的境地?

归根结底,还是业绩。

因为这是资本市场唯一好使的数据。

财报显示,2023年卫龙的营收是48.72亿元,同比增长5.2%,看上去似乎还不错。

但实际上早在2021年,卫龙的营收就达到了48亿元!

两年过去了,不能说卫龙的业绩没长进,只是确实增幅有限。

对于投资者来说,卫龙就算是犯了一个大忌——预期并不是那么美。

众所周知,股市炒的就是预期。

当预期平平,股价也必然平平。

业绩不够看,肯定有原因。

卫龙其实也披露了核心信息——从2021年到2023年,卫龙的辣条收入,其实一直处于“稳步下降”的走势,分别为29.18亿元、27.19亿元、25.49亿元。

事情到到了这一步,其实就基本清楚了。

当卫龙作为辣条第一股,辣条收入却逐年下降,投资者即便是傻子,也该看出不对劲了。

卫龙当然也没有坐以待毙,于是开始在营销方面下苦工。

2023年,卫龙打广告就花了2.1亿,是2019年的6.9倍!

不难发现,卫龙愿意花钱搞营销。

但从2023年的营收来看,营销的拉动效应不算明显。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或者说,消费者为啥不再对卫龙趋之如骛?

也许跟遭遇“背刺”有关。

因为这是一个用户主义时代,消费者极为讲究体验,也因此非常挑剔。

但卫龙恰恰在这方面犯了错误。

比如有消费者发现,购买卫龙的魔芋爽麻辣素毛肚后发现,其产品实际重量低于包装上标注的净含量。

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卫龙演这一出算啥?

这不是缺斤少两吗?

但卫龙客服的态度,尤其让人意外。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卫龙客服居然反问——您不是普通消费者吧?

就这一句,把卫龙的底裤彻底扒了。

这叫什么事?

普通消费者就不能维权了?

普通消费者,就该被卫龙缺斤少两地坑蒙拐骗?

所以不出意外,卫龙因此上了热搜。

死扛到最后,卫龙只能向消费者道歉。

当然这还不是全部。

前几年,卫龙还在外包装上印有“约吗”等广告语,被指涉嫌低俗营销。

最后又是道歉了事。

卫龙因此也成了“道歉专家”。

对于投资者来说,指望一个在产品和营销层面频频扮演“道歉专家”的企业,做出卓越的业绩,显然是不现实的。

所以他们选择用脚投票,不再为卫龙的股价抬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