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是住了数十年的老小区,金珠园居民却真切感受到,经过一连串精细化、以人为本的改造措施,小区面貌“逆生长”,犹如原地“搬新家”。更令人惊喜的是,改造中充分挖掘小区闲置场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统一和谐的串联式公共空间。老小区有“颜值”更有“内核”,由内而外焕发全新活力,群众生活幸福感“大升级”,老人家走下楼便可拥抱“诗与远方”,心里乐开了花。

截至今年6月底,我市已开工改造老旧小区604个,完成竣工验收小区320个,占比开工小区52.98%,惠及居民超16.5万户,预计投资总额超28亿元,获批上级补助资金超10亿元以上。

以人为本:

适老化“小改造”,带来生活“大便利”

老旧小区改造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改哪里、如何改?小区居民最有发言权。市住建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向群众身边延伸,在实效上下功夫,把老旧小区改造与加装管道燃气、供水提压、增设电梯、海绵城市建设等结合起来,因地制宜、“一小区一对策”合理确定改造内容,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

与汕头其他老旧小区一样,金珠园小区有着道路不平、基础设施失管失养、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空中飞线等“通病”。此外,主要居住群体同样是高龄人群。因此,龙湖区通过推进老旧小区公共区域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补充社区养老模式和条件,不断满足老年人群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本着“先基础、后完善、再提升”原则,管理部门健全居民全过程参与机制,在项目谋划阶段通过张贴公告、入户调查等方式,充分了解群众的改造意愿、需求,优先解决直接影响居住安全、居民生活的突出问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适时开展居民满意度调查,及时掌握群众真实意见,以内容设计的“最大公约数”,画好支持改造的“最大同心圆”。

楼道内增设扶手、出入口设置无障碍坡道、楼下多了不少公共座椅……小区的“小变化”给生活带来“大便利”,金珠园老住户陈姨对管理部门细小而体贴的改造措施赞不绝口。改造过程中,管理部门充分挖掘小区闲置场地进行统一的规划改造,改造金珠园原有中心广场、新增体育健身设施、改建老年人服务中心,一次性满足老年人出行和社交多种生活需求。“现在走下楼满眼都是整洁和惬意,可以跟邻居们一起闲话家常、锻炼娱乐,我非常满意。”陈姨乐呵呵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新探索:

引进物业服务,做好“后半篇文章”

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后,如果缺乏管理,治理成果很快便会“打回原形”。围绕做好改造“后半篇文章”,金平区石炮台街道积极探索引进物业服务,提升社区治理效能,避免小区在改造后陷入“一年新,二年旧,三年回老路”的怪圈,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渔港新邨小区改造后,街道和社区广泛听取业主的意见,征得多数业主同意,继续由原物业公司对小区进行管理,并通过合理规划小区空间、重新规划停车位泊位、引入智能停车设施、设置智能管理设备、配套消防设施、增设健身设施等,让老旧小区改造后面貌和治理提升不断“升值”。同时,小区以党建引领为抓手,通过组建小区党支部和发挥物业管理单位管理主体作用,动员社区“两委”干部、小区“双报到双服务”党员、退休老党员、楼长共同参与日常管理和服务,通过党建搭台、党员参与、居民共享、企业共管的基层治理新型物业模式,激活小区治理“一池春水”。

石炮台街道地处中心城区,辖区内多数住宅小区建成年代久远,普遍存在环境条件较差、管理服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群众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升级、加强管理治理的意愿十分强烈。经深入调研、分类施策,街道以渔港新邨小区、新陵路5号小区和红领巾路62号小区为示范点,探索出“‘党建+物业’共同管、业委会牵头管、业主自己管”等3种小区管理新模式,为老旧小区治理提供“新样板”,有效助力老旧小区治理的健康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该街道还创新工作举措,挖掘盘活整合多种资源,联动社会多方力量,抓住提高居民居住品质“小切口”,实现社区治理能力“大提升”,让老旧小区焕发“新活力”。目前,渔港新邨小区正在采取与各类企业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计划引入家政、托育、养老等服务,形成社区治理与服务新业态。

记者了解到,为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后续长效维管,我市出台《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引进物业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在各区选取合适的小区作为试点,多渠道筹集物业管理服务资金,科学界定管理区域,结合实际引进经济适用的物业服务模式,着重提供安保、门禁、环卫等服务,实现改造成果“不退化”。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来将加大指导力度,鼓励引导各区县结合2024年至2025年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具体实施情况,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紧密联系社区、小区实际需求,广泛征求居民群众意见,从设计着手,适当增设适老化改造内容,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让老旧小区改造真正“改”到居民心坎上、“治”成群众期待的样子 ,让更多“老”居民过上“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