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置江州县,治所在今重庆市区嘉陵江北岸;置垫江县,治所在今合川区;置鱼复县,治所在今奉节县白帝城;置枳县,治所在今涪陵区乌江东岸;置朐忍县,治所在今云阳县三坝乡;置涪陵县,治所在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年),置巫县,治所在今巫山县北。
江州县、垫江县、鱼复县、枳县、朐忍县、涪陵县属巴郡;巫县属南郡。
西汉时期,置临江县,治所在今忠县。
江州县、临江县、枳县、垫江县、朐忍县、鱼复县、涪陵县属益州巴郡;巫县属荆州南郡。
新朝时期,改益州为庸部;改南郡为南顺郡;改临江县为监江县;改涪陵县为巴亭县。东汉时期皆复旧名。
东汉永元二年(90年),置平都县,治所在今丰都县。
江州县、朐忍县、鱼复县、临江县、枳县、涪陵县、垫江县、平都县属益州巴郡;巫县属荆州南郡。
东汉建安六年(201年),置丹兴县,治所在今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置汉发县,治所在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置羊渠县,治所在今万州区长滩镇;置汉丰县,治所在今开州区南。
东汉末,置北井县,治所在今巫山县洋溪村南宁河。
三国蜀汉时期,置汉复县,治所在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南;江州县徙治嘉陵江南岸。
三国蜀汉章武二年(222年),改鱼复县为永安县。
蜀汉建兴八年(230年),改羊渠县为南浦县。
蜀汉延熙十三年(250年),置汉平县,治所在今武隆区西北大溪河注入乌江处,一说在今武隆区西北白马场或鸭江场。
延熙十七年(254年),废平都县入临江县。
三国魏时期,改汉发县为汉葭县。
三国吴时期,置黾阳县,治所在今巫山县南。
晋朝时期,废汉丰县、丹兴县;改朐忍县为朐䏰县;复改永安县为鱼复县。
西晋咸宁元年(275年),废黾阳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析巫县置泰昌县,治所在今巫山县大昌镇。
涪陵县、汉复县、汉平县、汉葭县属梁州涪陵郡;江州县、垫江县、临江县、枳县属梁州巴郡;鱼复县、朐䏰县、南浦县、北井县属梁州巴东郡;巫县、泰昌县属荆州建平郡。
西晋永嘉后,废涪陵县、汉葭县,复置汉丰县。
东晋时期,置晋兴县,治所在今潼南区玉溪镇青石坝。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枳县徙治今渝北区洛碛镇。
南朝宋时期,废汉平县;改垫江县为宕渠县;复置黾阳县。
南朝宋永初年间,析汉丰县置新浦县,治所在今开州区南门镇西北;置巴渠县,治所在今开州区大进镇。
南朝宋元嘉后,废汉复县。
江州县、临江县、枳县属益州巴郡;晋兴县属益州遂宁郡;宕渠县属益州东宕渠郡;鱼复县、朐䏰县、新浦县、南浦县、汉丰县、巴渠县、黾阳县属荆州巴东郡;巫县、北井县、泰昌县属荆州建平郡。
南朝齐时期,复置汉平县;置涪陵县,治所在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改黾阳县为聂阳县;置平州县,治所在今合川区或武胜县境;置汉玫县,治所在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
南齐永明五年(487年),改江州县为垫江县。
永明五年后,复置江州县,治所在今江津区境。
江州县、枳县、垫江县、临江县属巴州巴郡;汉平县、涪陵县、汉玫县属巴州涪陵郡;巫县、北井县、泰昌县属巴州建平郡;鱼复县、朐䏰县、南浦县、聂阳县、巴渠县、新浦县、汉丰县属巴州巴东郡;晋兴县属益州东遂宁郡;宕渠县、平州县属益州东宕渠獠郡。
南齐后,废涪陵县、聂阳县、平州县、汉玫县。
西魏时期,改鱼复县为民复县;改江州县为江阳县;改南浦县为鱼泉县;改晋兴县为始兴县。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置临州,治所在临江县。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改宕渠县为石镜县;析临江县置垫江县,治所在今垫江县;置合州,治所在石镜县。
北周时期,改鱼泉县为安乡县,后改为万川县。
北周文帝时期,改泰昌县为建昌县,寻又改为大昌县。
北周武成二年(560年),改南齐垫江县为巴县。后废枳县入巴县。
北周武帝时期,改汉丰县为永宁县;改朐䏰县为云安县;置源阳县,治所在今万州区武陵镇。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改巴渠县为万世县。
天和二年(567年),置梁山县,治所在今梁平区兴隆街;改西魏垫江县为魏安县。
天和中,废北井县入大昌县。
北周建德四年(575年),改源阳县为武宁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巫县为巫山县;汉平县徙治今涪陵区。
开皇五年(585年),置石城县,治所在今黔江区县坝场。
开皇八年(588年),置赤水县,治所在今合川区西北,一说在今铜梁区安居河边。
开皇十三年(593年),改汉平县为涪陵县,治所在今涪陵区;置彭水县,治所在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
开皇十八年(598年),复改魏安县为垫江县;复改万川县为南浦县;改江阳县为江津县;改永宁县为盛山县;改始兴县为青石县。
开皇末,改合州为涪州。
隋大业初,废临州。
大业二年(606年),废石城县入彭水县。
大业三年(607年),改涪州为涪陵郡。
大业七年(611年),新浦县徙治今开州区南门镇新浦村。
大业十年(614年),置信安县,治所在今武隆区东南。
石镜县、赤水县属涪陵郡;巴县、江津县、涪陵县属巴郡;青石县属遂宁郡;民复县、云安县、南浦县、梁山县、大昌县、巫山县、新浦县、盛山县、临江县、武宁县属巴东郡;垫江县属宕渠郡;万世县属通川郡;彭水县、信安县属黔安郡。
隋义宁二年、唐武德元年(618年),赤水县徙治故县东;置丰都县,治所在今丰都县;复置临州;置万州,治所在盛山县;置温山县,治所在今长寿区东北;置昌元县,治所在今荣昌区西北;复置石城县,徙治今黔江区东;复改涪陵郡为合州;置涪州,治所在涪陵县;改万州为开州。
武德二年(619年),析巴县置乐温县,治所在今长寿区邻村镇;置隆阳县,治所在今綦江区綦江北岸;置丹溪县,治所在今綦江区东南;置洪杜县,治所在今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龚滩镇北;置盈隆县,治所在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南;置武龙县,治所在今武隆区土坎镇西五龙村;置南宾县,治所在今丰都县龙河镇;置永安县,治所在今长寿区复元乡永丰场;置灵水县,治所在今綦江区南;改信安县为信宁县;置清水县,治所在今垫江县东北。
武德三年(620年),析江津县置万春县,治所在今永川区朱沱镇。
武德五年(622年),改万春县为万寿县。
武德八年(625年),置浦州,治所在南浦县。
唐贞观二年(628年),置扶化县,治所在今綦江区南境;置隆巫县,治所在今綦江区南境。
贞观三年(629年),洪杜县徙治今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阿蓬江唐崖河。
贞观四年(630年),石城县徙治今黔江区;彭水县徙治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信宁县徙治今武隆区江口场;析巴县置南平县、清谷县、周泉县、昆川县、和山县、白溪县、瀛山县,治所皆在重庆市东南。
贞观五年(631年),置三溪县,治所在今綦江区东溪镇,一说在今綦江区三江镇。
贞观七年(633年),置岚山县、当山县、归德县、汶溪县,治所皆在綦江区南。
贞观八年(634年),废岚山县、当山县、归德县、汶溪县入三溪县;改临州为忠州;改浦州为万州。
贞观十年(636年),盈隆县徙治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龙洋乡洋木桥。
贞观十一年(637年),废扶化县、隆巫县、灵水县入南川县;置隆化县,治所在今南川区。
贞观十三年(639年),废清谷县、周泉县、昆川县、和山县、白溪县、瀛山县。
贞观十六年(642年),置荣懿县,治所在今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青羊镇;置扶欢县,治所在今綦江区扶欢镇。
贞观十七年(643年),废丹溪县。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改民复县为奉节县;改万世县为万岁县。
唐麟德二年(665年),洪杜县徙治今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北龚滩镇。
唐长安四年(704年),置铜梁县,治所在今潼南区东南。
唐景龙元年(707年),置遂宁县,治所在今潼南区大佛街道。
唐先天元年(712年),改隆阳县为南川县;改隆化县为宾化县;改盈隆县为盈川县。
天宝元年(742年),改石城县为黔江县;改盈川县为洋水县;改清水县为桂溪县;改合州为巴川郡;改涪州为涪陵郡;改忠州为南宾郡;改万州为南浦郡;改开州为盛山郡。
唐开元三年(715年),铜梁县徙治今合川区西北。
开元十六年(728年),铜梁县徙治今潼南区南集乡戴场坝,一说今铜梁区西北。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废永安县入乐温县。
开元二十三年(754年),析石镜县、铜梁县置巴川县,治所在今铜梁区东旧县镇。
唐至德二年(757年),置璧山县,治所在今璧山区。
唐乾元元年(758年),置静南县,治所在今大足区西南五十里高升乡太和村,一说在今大足区东南;置大足县,治所在今大足区;复改巴川郡为合州;复改涪陵郡为涪州;复改南宾郡为忠州;复改南浦郡为万州;复改盛山郡为开州。
乾元二年(759年),置昌元县,治所在今荣昌区西北。
唐广德元年(763年),改盛山县为开江县。
唐大历六年(771年),废昌元县。
大历十年(775年),复置昌元县。
大历十一年(776年),置永川县,治所即今永川区。
唐顺宗时期,置云安监,治所在今云阳县东北云安镇。
唐宝历元年(825年),废万岁县入开江县,寻复置。
石镜县、赤水县、巴川县、铜梁县属剑南道合州;巴县、江津县、南平县、万寿县、璧山县属剑南道渝州;青石县、遂宁县属剑南道遂州;大足县、静南县、昌元县、永川县属剑南道昌州;奉节县、云安县、巫山县、大昌县、云安监属山南东道夔州;临江县、丰都县、南宾县、垫江县、桂溪县属山南东道忠州;涪陵县、宾化县、武龙县、乐温县、温山县属山南东道涪州;南浦县、武宁县、梁山县属山南东道万州;开江县、新浦县、万岁县属山南西道开州;彭水县、黔江县、洪杜县、洋水县、信宁县属黔中道黔州;南川县、三溪县属黔中道南州;荣懿县、扶欢县属黔中道溱州。
五代晋天福七年(942年),改石镜县为仙览县,寻复改名为石镜县。
五代后蜀广政十七年(954年),昌元县徙治今荣昌区西北盘龙镇东南昌州镇。
宋朝时期,废三溪县、静南县、荣懿县;改万岁县为清水县。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改石镜县为石照县;梁山县徙治今梁平区。
乾德五年(967年),废万寿县入江津县。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置云安军,治所在云安县;以大昌县盐泉所置大宁监,治所在今巫溪县北八里前河乡门洞。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废南平县;大宁监徙治今巫溪县。
北宋天禧中,昌元县徙治今荣昌区。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废新浦县入开江县。
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废洪杜县、信宁县入彭水县;废洋水县。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废温山县入涪陵县;废宾化县。
熙宁四年(1071年),废赤水县入铜梁县;复置隆化县;析云安监置安义县,治所在今云阳县东北云安镇。
熙宁五年(1072年),废桂溪县入垫江县。
熙宁六年(1073年),废青石县入遂宁县。
熙宁七年(1074年),废南川县、扶欢县;复置青石县;复置赤水县,治所在今合川区西北一百三十里赤水乡万寿场。
熙宁八年(1075年),废安义县。
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复置南川县,治所在今綦江区南一百二十里赶水镇,一说在綦江区东溪镇。
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置溱溪县,治所在今綦江区南吹角乡。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废丰都县。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改武龙县为枳县。
宣和二年(1120年),废溱溪县。
南宋时期,置龙渠县,治所在今万州区龙驹镇。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复改枳县为武龙县;复置丰都县。
绍兴中,置通明县,治所在今城口县明通镇,一说在今万源市旧院镇。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惇即帝位,以恭州为潜藩,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自此得名。
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废遂宁县,后复置。
南宋淳祐年间,万州徙治今万州区北。
淳祐三年(1243年),合州徙治今合川区东十里钓鱼城。
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七月,蒙古大汗蒙哥亲率主力南征攻入四川,抵达重庆附近。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蒙哥卒于合州钓鱼城下,蒙古军撤退。
南宋景定中,置石砫安抚司,治所在今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东北悦来乡古城坝。
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升忠州为咸淳府,后咸淳府及临江县同移治今忠县东二十里黄华城。
咸淳二年(1266年),涪州、涪陵县徙治今涪陵区东北之三台山。
大足县、昌元县、永川县属潼川府路昌州;青石县、遂宁县属潼川府路遂宁府;石照县、巴川县、赤水县、铜梁县属潼川府路合州;巴县、江津县、璧山县属夔州路重庆府;彭水县、黔江县属夔州路绍庆府;临江县、垫江县、南宾县、丰都县、龙渠县、石砫安抚司属夔州路咸淳府;奉节县、巫山县属夔州路夔州;南浦县、武宁县属夔州路万州;开江县、清水县属夔州路开州;涪陵县、乐温县、武龙县属夔州路涪州;通明县属夔州路达州;云安县、云安监属夔州路云安军;梁山县属夔州路梁山军;南川县、隆化县属夔州路南平军;大昌县属夔州路大宁监。
宋末,废云安军。
元朝时期,废清水县、昌元县、龙渠县;废开江县入开州;废巴川县入铜梁县;临江县还治今忠县;铜梁县徙治今铜梁县;涪州还旧治;复改咸淳府为忠州,还治今忠县;万州还旧治;置酉阳州,治所即今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置柔远州,治所在今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后废;改石砫安抚司为石砫军民府,寻改为石砫军民安抚司。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军攻占重庆;复置云安军。
至元十九年(1282年),废青石县、遂宁县。
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涪陵县入涪州;废南浦县入万州;废乐温县入涪州;废昌元县、永川县入大足县;废赤水县入石照县;升云安军为云阳州,废云安县、云安监入云阳州;改大宁监为大宁州,废大昌县入大宁州。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废垫江县入丰都县。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废璧山县入巴县;废隆化县入南川县;废通明县;置南平綦江等处长官司,治所在今綦江区;南川县徙治今南川区;合州还治今合川区。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废大足县。
巴县、江津县、南川县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重庆路;临江县、南宾县、丰都县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重庆路忠州;铜梁县、石照县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重庆路合州;武龙县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重庆路涪州;彭水县、黔江县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绍庆路;酉阳州、柔远州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怀德府;奉节县、巫山县、云阳州、大宁州、开州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夔州路;梁山县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夔州路梁山州;武宁县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夔州路万州;石砫军民安抚司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南平綦江等处长官司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播州军民安抚司。
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玉珍建都于重庆,国号“大夏”。
明玉珍复置垫江县;置长寿县,治所在今长寿区;置昌宁县,治所在今昌宁县;改南平綦江长官司为綦江县;改酉阳州为沿边溪洞军民宣慰司。
明洪武初,废临江县入忠州;废石照县入合州;废南宾县入丰都县。
洪武四年(1371年),废武宁县入万县;复置大足县。
洪武五年(1372年),废黔江县入彭水县;复改沿边溪洞军民宣慰司为酉阳州。
洪武六年(1373年),降万州为万县;降开州为开县;降云阳州为云阳县;复置永川县;改昌宁县为荣昌县。
洪武八年(1375年),改酉阳州为酉阳宣抚司;改石砫军民安抚司为石砫宣抚司。
洪武九年(1376年),废奉节县;降大宁州为大宁县。
洪武十年(1377年),废武龙县入彭水县。
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奉节县;复置大昌县,后废入大宁县;复置武龙县,更名为为武隆县;改丰都县为酆都县。
洪武十四年(1381年),复置黔江县。
明永乐初,复置大昌县。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置安居县,治所在今铜梁县北七十里安居镇。
成化十九年(1483年),复置璧山县。
明天启元年(1621年),升酉阳宣抚司为酉阳宣慰司;升石砫宣抚司为石砫宣慰司。
奉节县、巫山县、大昌县、大宁县、云阳县、万县、开县、梁山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夔州府;巴县、江津县、璧山县、永川县、荣昌县、大足县、安居县、綦江县、南川县、长寿县、黔江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铜梁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合州;酆都县、垫江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忠州;武隆县、彭水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涪州。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攻占重庆。
此后,重庆地区遭受战乱摧残长达十九年之久,最后几乎沦为空城。据《重庆通史》记载: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之后,康熙四年(1665年),重庆主城全城仅有3000人。
清朝时期,合州为散州,不辖县。
清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重庆得以恢复生气。
康熙元年(1662年),废大足县入荣昌县;废璧山县入永川县;废铜梁县、安居县入合州。
康熙六年(1667年),废大宁县入奉节县。
康熙七年(1668年),废武隆县入涪州。
康熙九年(1670年),废大昌县入巫山县。
康熙六十年(1721年),复置铜梁县。
清雍正六年(1728年),复置大足县、璧山县。
雍正七年(1729年),复置大宁县。
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忠州为直隶州。
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秀山县,治所在今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十五里三合乡三合场。
清乾隆元年(1736年),升酉阳宣慰司为直隶州。
乾隆二年(1737年),秀山县移治今秀山土家苗族自治县。
乾隆十九年(1754年),置江北厅,治所在江北区旧江北城。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改石砫宣慰司为石砫直隶厅。
清道光二年(1822年),置城口厅,治所在今城口县。
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开为商埠。
光绪十七年(1891年),于朝天门附近设海关。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重庆成为第一批向日本开放的内陆通商口岸。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日本在重庆设立日本租界;法国在重庆建立水师码头和兵营。
清宣统三年(1911年),重庆成立“蜀军政府”。
巴县、江津县、长寿县、永川县、荣昌县、綦江县、南川县、合州、涪州、铜梁县、大足县、璧山县、江北厅属四川省重庆府;奉节县、巫山县、云阳县、万县、开县、大宁县属四川省夔州府;酆都县、垫江县、梁山县属四川省忠州直隶州;秀山县、黔江县、彭水县属四川省酉阳直隶州;城口厅属四川省绥定府;石砫直隶厅属四川省。
民国元年(1912年),置东安县,治所在今潼南区。
民国二年(1913年),改合州为合川县;改涪州为涪陵县;改忠州为忠县;改石砫厅为石砫县;改城口厅为城口县;改江北厅为江北县;改酉阳州为酉阳县。
巴县、垫江县、江津县、奉节县、合川县、涪陵县、忠县、石砫县、云阳县、万县、开县、梁山县、巫山县、大宁县、城口县、南川县、酆都县、长寿县、彭水县、綦江县、大足县、荣昌县、江北县、黔江县、酉阳县、秀山县、璧山县、铜梁县、永川县属四川省川东道;东安县属四川省川北道。
民国三年(1914年),改川东道为东川道;改川北道为嘉陵道;改大宁县为巫溪县;改东安县为潼南县。
民国十年(1921年),重庆设埠督办处。
民国十一年(1922年),改商埠督办处为市政公所。
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市政公所为商埠督办公署;拓展城区,开始进行城市建设。
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商埠督办公署为市政厅,划定重庆两江上下游南北两岸30华里为市区。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东川道、嘉陵道,辖县直属四川省。
民国十八年(1929年),析巴县城区置重庆市,为国民政府二级乙等四川省辖市。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红军置城口县苏维埃。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蒋介石指出重庆为西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与西南各省联系密切,有西南、西北两大国际交通线;重庆市下设5个区;巴县、江津县、合川县、綦江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铜梁县、永川县属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涪陵县、石砫县、南川县、彭水县、黔江县、酉阳县、秀山县属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万县、奉节县、忠县、云阳县、开县、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属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区;垫江县、梁山县、长寿县属四川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潼南县属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中共中央代表团迁抵重庆,并相继成立“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
“宜昌大撤退”后,大量工业企业内迁至重庆,重庆成为以军火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国民政府将重庆市设为12个区;重庆市直属行政院。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
抗战时期,日本对重庆进行了长达六年多的狂轰滥炸,史称“重庆大轰炸”。
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武隆设治局,治所在今武隆区;设北碚管理局,治所在今重庆市北碚区,属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重庆市下设17个陆上区和1个水上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改武隆设治局设武隆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重庆市下设18个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石砫县改属四川省第九行政区督察区。
1949年,废北碚管理局入巴县。
1950年,设涪陵专区、万县专区、璧山专区、铜梁专区、酉阳专区,皆属川东行署区;设遂宁专区,属川北行署区;重庆市第一区至第七区合并为第一区;第八区、第十七区合并为第四区;第九区、第十区合并为第二区;第十一区、第十二区、第十五区、第十八区合并为第五区、第六区;第十六区改为第七区;涪陵县、石砫县、长寿县、南川县、丰都县、武隆县、彭水县属涪陵专区;垫江县、梁山县属大竹专区;万县、奉节县、忠县、云阳县、开县、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属万县专区;璧山县、巴县、江津县、合川县、綦江县、大足县、荣昌县、永川县属璧山专区;铜梁县属铜梁专区;酉阳县、秀山县、黔江县属酉阳专区;潼南县属遂宁专区。
1951年,设北碚市,属川东行署区;璧山专区迁至江津县,改称江津专区;铜梁专区并入江津专区;巴县改属重庆市。
1952年,析合川县城区置合川市;撤川东行署区、川北行署区,涪陵专区、万县专区、江津专区、大竹专区、遂宁专区属四川省;酉阳专区并入涪陵专区;重庆市第七区并入第二区;北碚市、长寿县改属重庆市;改梁山县为梁平县,改属万县专区。
1953年,改北碚市为第六区;垫江县、长寿县改属涪陵专区;梁平县改属万县专区;巴县改属江津专区。
1955年,改第一区为市中区;改第二区为江北区;改第三区为沙坪坝区;改第四区为九龙坡区;改第五区为南岸区;改第六区为北碚区。
1958年,合川市并入合川县;綦江县改属重庆市。
1959年,巴县、长寿县改属重庆市;改石砫县为石柱县。
1965年,设大渡口区。
1968年,改涪陵专区为涪陵地区;改万县专区为万县地区;改江津专区为江津地区。
1976年,潼南县改属江津地区。
1981年,改江津地区为永川地区。
1983年,改涪陵县为县级市;改黔江县为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改彭水县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改酉阳县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改秀山县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撤永川地区,永川县、合川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铜梁县、潼南县、江津县改属重庆市。
1984年,改石柱县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1988年,黔江县、酉阳县、秀山县、彭水县、石柱县从涪陵地区划出,设黔江地区。
1992年,重庆辟为沿江开放城市;改万县地区为万县市;改江津县为县级江津市,改永川县为县级永川市,改合川县为县级合川市,皆由重庆市代管。
1994年,改巴县为巴南区;改南川县为南川市,由涪陵地区代管。
1995年,市中区更名为渝中区;垫江县改属涪陵市。
1996年,改县级涪陵市为枳城区、李渡区;撤涪陵地区,设地级涪陵市,辖枳城区、李渡区、垫江县、丰都县、武隆县,代管南川市;重庆市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
1997年,改重庆市为直辖市;改万县市为万县区,设万县移民开发区,代管开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地级涪陵市、枳城区、李渡区合并为涪陵区;梁平县、城口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直属重庆市;江津市、南川市、垫江县、丰都县、武隆县改属重庆市。
1998年,万县移民开发区更名为万州移民开发区;万县区更名为万州区;改黔江地区为黔江开发区。
2000年,黔江开发区、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合并为黔江区;撤万州移民开发区;黔江区、奉节县、云阳县、开县、忠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直属重庆市。
2001年,改长寿县设长寿区。
2006年,改江津市设江津区;改南川市设南川区;改永川市设永川区;改合川市设合川区。
2011年,改綦江县设綦江区。
2014年,改璧山县设璧山区。
2015年,改荣昌县设荣昌区。
重庆市辖万州区、涪陵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綦江区、大足区、渝北区、巴南区、黔江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开州区、梁平区、武隆区、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