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个头衔,非常有意思
“青年发展型城市”——概念解释起来挺复杂
省流解释就是
——想办法支持年轻人来成都搞点大事
成华区的年轻人听完就笑了
“不就是整活吗,这个我们熟”
是的,建国后的成华区历史
简直堪称一部年轻人的“整活”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还只是国中的“异乡”,文化自成一派、时事消息总慢半拍,想修个铁路,还被画大饼,耽误了半个世纪。
没想到,新中国第一路,就选在了四川。
1950年6月15日,开工;1952年7月1日,完工。用时2年,如此惊人速度,创下了共和国史上的第一个奇迹。
图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成渝铁路的车辆工务段就在成华驷马桥,为了保证进度,自愿加班是家常便饭,甚至有人连床都不要,捐出了木材。
成华青年的韧性,可见一斑。
更大的荣耀随之而来,与铁路配套的新中国首个铁路工厂——成都机车车辆厂,选址成华二仙桥,开启了二仙桥作为地名的历史。
图源成华发布
那时的二仙桥,还不是成都的宇宙中心,只是一片荒郊野岭,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人才。
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号召下 ,青年们独立修理、建造出一台台解放型、胜利型蒸汽机车,拉来了全国的粮油、工厂、人才,也将偏安一隅的四川人送去了祖国各地。
上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日趋紧张,东部地区工业力量逐渐向西部转移,这就是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
那时的四川,虽坐拥丰富资源,工业基础依然薄弱。成都曾被嘲笑只拥有“三根半烟囱”,只能照明、造钱、造军火,再点几根火柴。
有铁路优势的成华区,迎来了一次产业与人口的大迁徙。
国营西南无线电器材厂(715)、国营锦江电器厂(784厂)、国营成都无线电厂(719)厂相继迁入。四川抗菌素研究所、成都电焊机研究所、成都工具研究所等科研力量也随之转移。
北至东北,东至上海,十万大军汇聚成华。有顶尖学府的优秀毕业生,也有在底层深耕多年的技术骨干。
图源成华方志
安徽话,湖北话、山东话、客家话、四川话融为一炉,甚至形成了工厂内部专属语言。
青年们初来乍到时,东郊与他们一样青涩,厂房连墙都没糊上,宿舍是茅草造,睡几十人的大通铺,粮食全靠自己种。
图源成华方志
“先生产,后生活。”
图源成华方志
白天扛砖抬瓦建设基地,晚上挑灯夜读提升自我,硬是把一天过成了48小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工作特种兵。
但再艰苦的条件,也得打起精神,毕竟面对的是研究难度堪比原子弹的难题。
北有首钢,南有红光。红光电子管厂,研发的彩色显像管,有“电子工业原子弹”之称,每一步都以毫厘计算。
图源漫成都
尤其是被称为"金饭碗"的玻璃熔炼池炉,一旦点火,就不能停炉,每天必须保证90-400吨的出料量投料,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就这样,从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到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处处都是成华工业的影子。
电子、航空、机械高端产业,成了成都经济发展的“主角”。
图源成都市成华区政协
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并行不悖。单位厂房车间的年轻主角们,把日子过成了诗,他们组建乐队、跳舞、运动,创造别具一格的工厂娱乐风。
第二代成华整活青年,怀揣梦想与激情,完成了工业从0到100的飞跃,也靠着创意与热爱,实现了农田到城市化乐园的转变。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烟筒熄火、厂房爆破,似乎就是一眨眼的事。
不过,在全国“摸着石头过河”的风气中,这一代成华青年,早已生出了“为发展而搏”的开拓之风。
依托高素质的劳动力、先前的制造业基础,和持续累积的产品口碑,成华杀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血路。
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的学生,带着满腔抱负前往全国的高新企业,也有人安居成华,将创业园区的灵光一闪,变成了行业龙头。
图源电子科技大学
卡诺普机器人,被5个大学生,靠着50万元起始资金,做到了入籍的国产工业机器人行业第一,年产值超过3亿元。
图源卡诺普公众号
在千帆竞渡的时代,成华青年的野心,是始终站在时代的风口。
航微能源,制造着给飞机、医院充电的“超级充电宝”;
图源航微能源
中国能建西南院,让大凉山的清洁水电,7毫秒便能抵达2000公里外的江苏、浙江;
科大讯飞成都智谷项目,正在与AI赛跑;
龙潭工业机器人,将无人机送外卖提上了日程。
先进制造业的强势发展,需要大规模园区来承载,为数不多的土地,需要更为科学的规划——“工业上楼”。
其核心目的,便是土地节约集约,让“平面扩张”变成“立体增长”,“电梯下楼,就能找到行业的下游。”
卡诺普这样的新势力,携手老资格成焊宝玛,打通了机器人产业生态。
这意味着,智能机器人,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产业链全过程都可以在成华完成。
设计师和一线工人、市场销售,楼上楼下,谈笑风生。
截至目前,成华区已有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56家省级“专精特新”、48家规上工业企业……亮眼的成绩,鼓舞了青年,更惊艳了世界。
昨日今夕,成华青年们一如父辈,理工科外表下,也有一颗寻找浪漫和文艺的心。
面对父辈留下的工业遗迹,他们悟出一个道理——时尚是个轮回。
于是,东郊记忆、猛追湾、红仓·完美文创公园等大批主打复古情怀的文创区诞生了。
红砖厂房、烟囱管廊,点缀着多元文化体验街区,昔日的音乐、国潮、运动、美食,融入新时代的元素归来,成为成都城市精神的独特符号。
图源完美文创公园
二仙桥的车间修旧如旧,火车头和车厢成了涂鸦的圣地;
没有去过东郊记忆参加漫展的二次元,都要被开除成都二次元籍贯;
图源东郊记忆
机车厂的灯光球场开起了livehouse;
图源成华发布
运动空间迸发出无限可能性,篮球场可以在街角、在桥下、在家门口,随时随地都上演着热血沸腾的“街BA”。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年轻,本就是一种生产力。追赶潮流的年轻人,在老工业园区,“玩”出了生活的浪漫,也“玩”出了强势的娱乐产业链。
超90家音乐相关企业入驻东郊记忆,带来世界的音乐,也让世界听见成都的声音。
没有凭空冒出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多亏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不停的整活儿’,和一片支持他们整活儿的“热土”。
每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成华总能成为青年的选择。
50年代,从安徽九龙岗、武汉江岸赶来的铁路工人;
60年代,从各大高校毕业的知识分子;
新千年后,从大学创业园走出的新兴团队;
如今,成华已是五城区中青年人口占比最高的区域。
青年的每一次整活,都改变了成华的命运。
百废待兴的年代,用日复一日的坚持,搭建的钢铁脉络;
局势动荡的年代,靠攻坚克难的热情,成就的大国重器;
日新月异的年代,以勇立潮头的闯劲,站稳的时代风口。
从荒郊野岭到工业重地,再到时尚街区,青年发展型城市,成华当之无愧。
图源东郊记忆
故事并未到此完结,整活儿的舞台迎来了全新的主人翁。
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片区,成华区成了社区营造师的舞台,他们专职为社区制定行动方案,主打共创共建共享。
在第四届“城视·成画”成华区社区规划设计节,社区书记、社区居民、社区规划师、青年志愿者发起一场酣畅淋漓的头脑风暴,以年轻化视角探讨社区参与式规划。
图源成华发布
成华的白莲社区,将党群服务中心楼顶无偿提供给居民进行耕种,打造了现实版的QQ农场。
为了满足新一代的“整活儿欲”,成华拿出了十足的诚意与态度。
在沉浸式体验风靡的当下,成华区打造了精品旅游轴线,打破东郊记忆、339、猛追湾的地理区隔。
当人们提到望平街时,脑海里会浮现一整套具体的生活方案——去几何书店看书,然后去对面的梅花剧社感受传统川剧的魅力,到了傍晚,买下路边小摊的DIY饰品。
新一批工业文明回忆杀已经提上日程,中车·共享城,二八文创CCD即将落地,引入动漫、电竞、直播、音乐、戏剧等新业态,形成完美的产业闭环。
在以“339”为核心的夜生活场所,解锁夜间数娱、夜间医美、夜间博学等夜经济 4.0 高阶版本。
哪怕是昔日的老社区,也在不断引入青年力量,让公共治理深入人心。
当一个城市区域
让“整活儿”可持续
更让每一代
都有处发力
必然能在“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意义里
写下属于自己的
青春和朝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