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民间故事里都有类似的情节:地主家里都有个傻儿子,穷书生都会娶个漂亮的有钱人家的小姐。

这样不符合逻辑的剧情设定,完全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胃口,实际上这已经偏离了真实生活的情境,现实中“地主家”有傻儿子的机率极低,他们占尽选择权和生育权,为了保持自身的荣华和富贵,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煞费苦心,我们普通人的孩子还在想如何赢在“起跑线上”,而他们的孩子已经开始跑了。

像这种“地主家有个傻儿子和穷秀才娶了个大家闺秀”的故事,完全是写故事的人的一种意淫,而且写出这种故事的人一般都不会怎么有钱,他们通过故事来表达内心的嫉妒和欲念,试想如果他是地主,他绝对写不出地主家有个傻儿子这样的故事,正是现实的境况他们无法改变,所以才写出这样的故事来获得心理的满足,而正是因为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才流传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到了今天写这种故事的人有所变化,这种故事不再是一帮穷作者专利,有钱人也开始涉猎这种故事体裁,就好比最近热门电影《抓娃娃》,这部聚集了沈腾马丽等一线明星主演的电影,票房一路高歌。

电影主要讲的是为了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能担大任,能继承家族泼天富贵的孩子,在剧中沈腾马丽不惜巨资打造了一个穷人的世界给孩子,想让孩子在苦难的环境中磨练出优秀的品质。

影片中暗示剧中沈腾有两个孩子,一个已经被奢华的环境腐化,成了扶不起的阿斗。而第二个儿子刚出生也有了腐化的迹象,被自己的岳父岳母养成了“地主家的傻儿子”,为了扭转这个局面,他们不得不出此下策。

然而影片中的孩子并没能按照他们的意图成长,最终他挣脱父母的“枷锁”,奔向了自己的生活。

王小波说过:人是一种会骗自己的动物,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有人说这些经历是崇高的,这种想法可以使他自己好过一些,但你就据此认为,人必须吃一些苦,用这种方法来达到崇高。这种想法不仅有害,而且是有病。

把自己的孩子不惜任何代价置于困苦当中不也是一种病态吗?人类拼了命的让自己逃离困苦,逃离困苦才是人的本性,而投身困苦是很违反人性的行为。

现实中一个已经生活在顶端的人,想要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太容易了,各种资源占尽的他们,有各种各样方式培养一个健康的优秀的孩子出来,他们才不会用困苦磨砺自己的孩子。

如果有一些有钱人拍了一部电影,告诉你有钱人其实也羡慕穷人家的孩子,穷人家的孩子才有出息,那么他们太把贫穷当儿戏了,他们只不过是向下找共情,获得流量和金钱罢了。

真正的贫穷伴随着一种精神上的折磨,那种折磨是无时无刻的,它会消耗掉一个人的一生,这种环境即使有优秀者,那他的优秀也不足以让他或者她摆脱贫穷带来的伤害。

余华不也通过一整本《活着》告诉人们: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一定要记住,苦难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避免,这是人的最大的悲剧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