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去看的《抓娃娃》。
我太久没进电影院还有点兴奋,你们也知道已经好久没什么能看的电影上了,都不说好看,是能看,一想起这个我还有点惆怅。
《飞驰2》也还不错,拿到《抓娃娃》的票的时候我就在想是不是接下来上映的电影我就盯着沈腾就行,这种想法让我有点蛋疼。
开演之前我搜了搜电影的数据和一些影评,典型的爆款电影的氛围,沈腾和喜剧确实搭,很少有人坐在那里不动就能让你想笑,这是一种天赋吧可能。
很多影评主打的路子就是“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话,延伸开来他们觉得《抓娃娃》是典型的中式恐怖教育,根本就笑不出来,攻击一下中国式父母扯淡的苦难教育,再顺带着攻击一下现在观众的品味和思想内核,说什么该笑什么不该笑应该分清楚。
嘿我日了狗了,你说现实中很多的场合该不该笑我能理解,我去看个电影你还要说我这不该笑那不该笑,你不明白导演想传播什么思想。
那我就觉得你不说给我钱,最起码把我从家打车到电影院的9块钱还有电影票的三十来块给我报了,我才能听得进去你说的话。
毕竟我也受过专业训练,一般都不会笑,除非忍不住。
话说回来,这片子能笑,至少看的时候还是能笑的,不仅能笑,还挺好笑。我自己喜欢的片段是那照着教科书出来的外国人和马彼得这种谐音梗。
但凡是个中国人确实弄不出来这种名字。
故事梗概大抵就是一个贼鸡儿有钱的富豪马成钢苦难教育自己的小儿子马继业,从孩子生活环境甚至身边的人物都是特意安排的,这个设定很像《楚门的世界》,但方向不太一样。
差不多讲的就是这么一个事。
但这电影其实不太能聊,如果和朋友说起这个电影也聊不到可以用来装逼的高度,最多引出一个关于孩子教育的议题供那些刚成为爸爸妈妈的人来讨论,而孩子已经长大的爸妈会觉得教育孩子压根儿没什么讨论头,因为归根究底就四个字:
“顺其自然”。
而这,和电影本身没什么卵关系。
所以其实对比前几部沈马出品的电影,《抓娃娃》能挣钱毋庸置疑,最起码票房号召力在那,但质量没上去也是真的。
算是现在电影市场里矮子中为数不多的正常身高吧,高个谈不上。
首先这个本子没法细推敲,电影用很快的节奏让你来不及思考,但事后你回想起来就会觉得哪哪都是问题,而且不是喜剧电影能允许接受的荒谬范围。
哪怕用钱操纵足球比赛让观众扔下空瓶子最后拿给马继业来捡这种离谱情节我都能觉得是喜剧的荒谬范围,但我直到现在也没想明白为什么两个保镖都按不住一个大哥,这俩保镖既然能被那么有钱的马成钢请来当保镖,按不住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大哥?
奶奶跑去打篮球那段更扯淡,你都被一个富豪高薪聘用那么多年,在孩子有周末有节假日的情况下都丝毫不露出破绽然后跑去打篮球,还被发现了?
还有一些情节反正有点扯,我印象深一点的就这俩。
其他我想到的剧本本身的问题其实都要和现实结合起来聊,严格意义上来说电影所呈现的设定在那,聊这个好像也没必要,只是失真太多会让人很别扭。
春兰可以理解为一个全职太太,那她确实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陪着马继业演这出戏。
但马成钢怎么可能那么闲?且不说孩子上学时间,单就是经常晚上在家陪孩子读书写作业恐怕都是天方夜谭。
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的事业已经成功到不需要再那么忙,所有工作上的事情都可以线上处理或者专业的团队集中收集处理。
那么问题就来了,已经到这样层次的家庭条件最后全家给孩子设定的目标是清北工商管理?
按设定来的话估摸着那些陪马继业成长的人、那个专门研究照顾马继业的团队的人至少一大半都是这个水平吧。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更愿意相信那些富豪会更支持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所谓的考体育大学。
就很别扭,而这种别扭是这个电影所有设定的基础,所以就更别扭……
至于说电影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脱节,或者按照别人说的后半部分强行解释和强行结局,我倒是觉得原版电影应该不是这样的,可能是为了过审进行了改编,有点强行升华的感觉,但没升起来,这讨论起来没什么意义。
这种情况下生长的马继业确实不可能是这样的结局。
除了别扭,坦白说有一些细节我个人是很不喜欢的。
就是这个电影出现的穷人和富人的扮相让我觉得很不舒服,最不舒服的就是马继业进到别墅看到假扮成主人的保姆和园丁的那个样子。
可能是导演觉得这样能更有对比,但实话实说,我觉得这更像是一种无礼的冒犯。
确实,人和人之间因为各种原因会有财富的差别,因为有财富的差别,所以会有认知气质上的一些差别,但这样的差别不是单纯的美丑。
保姆、园丁或者保安之类的朋友我见得不少,有些跟我喝酒我还很开心。绝大部分人也非常得体,只是身上的衣服可能不是名牌而已,换个思路来说,那么有钱的富豪请的人这点要求都没有?
从这个逻辑出发我真的觉得导演这么处理有点蠢。
跟那种“我是穷人但我在北上广深住很大的公寓”的国产电视剧的情节差不多,你敢拍就真的有人敢骂。
最后关于苦难教育……这个词谁发明的啊?
除了麻辣王子那哥们儿,我是真的没怎么听说有富人穷养孩子的,他们眼中的穷养,可能都比一般家庭优越不少。
而麻辣王子那哥们儿之所以上新闻,不正是因为稀少吗?少的都能上新闻,你自己品。
我是觉得,每个人出身环境不一样,那么你接受的教育自然不一样,而教育本身就是个很大的命题。
有些人学习不好,但是勤奋刻苦脚踏实地,有些人成绩斐然,但是爱慕虚荣两面三刀;有些人家境不好,但是家人和睦通情达理,有些人家境优越,但是兄弟阋墙惟利是图,那你告诉我什么环境是好的?什么教育又是好的?
不太富裕的家里,能让孩子努力学习考上靠谱的学校,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不至于大富大贵但身边朋友踏实家人团结,这不也挺好的吗?
中产家里,能让孩子学会明辨是非待人温和,愿意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努力去创业,失败了也不气馁,愿意帮助身边的人,这不也挺好的吗?
富豪家里,能让孩子见识到更远的世界,知道父辈的辛劳,愿意投入精力更进一步让身边甚至更远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努力做好别人的榜样,这不也挺好的吗?
你自己的孩子自卑或者飞扬跋扈,一场变形计就能成了?
你这不瞎几把扯淡嘛。
上面这段写给看完《抓娃娃》后有点焦虑来找我说的那个女娃……你就是得到太少,还太爱思考。
写到这,我说说标题那话,我是真的觉得《抓娃娃》简直就是一场离谱的行为艺术本身,用不太能禁得起推敲的剧本,结合能让你笑出来的段子,本身算是个正常的爆米花电影,却引得一片谩骂和愤怒。
关键是骂了过后反过头来发现自己又确实是中式教育的受害者和执行者。
不仅如此,对一部在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下还能勉强算部不错的喜剧的电影,非要上升到某个维度去当喷子的时候,你为啥要买票去看完整的啊?
那些短视频软件上看点片段不就行了么?
这他妈不是在钓鱼是什么?
就这样吧。
总结一下就是,这个票钱谈不上说打水漂,笑了不少次也还行,只是让人反思的话,我是觉得《抓娃娃》还不足以让我反思,能让我思考的仅仅是《抓娃娃》到底是不是在钓鱼?
很费解。
有机会一起喝酒。
最后,请持续相信你关注我是因为你爱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