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河马君

发布 | 深瞳商业(ID:DEEP-FOCUS)

大家好,我是河马君。

米未传媒的《喜人奇妙夜》已在腾讯视频播出四期,尽管自称是“另一档节目”,但观众普遍将它作为“三喜”看待。

目前看来,“三喜”作为国内 新喜剧标杆的地位仍然受到认可。

同时,批评的声音也是存在的,有意见认为这一季比起横空出世的“一喜”少了一些天马行空的创意元素,节目有了更完整的结构、也有不错的立意,却显得不那么爆笑了。

这其实也是所有系列节目都要面临的问题——要和巅峰的自己比较,永远是最难的。

无论如何,“喜人”这个标签本身依然算得上是大获成功,甚至可以说喜人已经成为了内娱的一个“新物种”

兼具创作能力和舞台表演经验的喜人四处出击,不仅扛起了《少爷和我》《大王别慌张》等中短剧,在《庆余年2》等长剧中的试水也比较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我们在春晚上也能见到“喜人”的身影,这可就不是马东“推人有术”的问题了,而是“新喜剧”本身逐渐登堂入室的象征……

而走到这一季的《喜人奇妙夜》,则似乎正在摸到自己的天花板。喜人有可能突破这个行业层面的天花板吗?这或许是值得整个内容赛道都关注的一个话题。

一、从米未模式说起:本质是一种复古路径,但多了点孵化器的功能

既然说到天花板,就不得不从米未模式的本身说起。

《喜人奇妙夜》开播时,全网吃瓜群众最感兴趣的问题并不是节目好不好看,而是“怎么改到腾讯播了?”——这可不光是换个会员的事儿,而是涉及鹅桃两大平台此消彼长的大八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喜人奇妙夜》第二期节目《八十一难》)

老谋深算的马东也深知这一点,物料里有个笑点,导演提问说《喜人奇妙夜》和《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有什么区别,马东的回答是“你问这干嘛?你是不是工作不饱和?”。

人们当然知道这是玩梗,马东是在通过调笑消解问题的严肃性。

后续马东也正经地回复了这个问题,强调腾讯和爱奇艺都是米未的大甲方,同时也把米未定义为“内容供应商”,指出米未将会继续为各个平台提供符合甲方需求的产品。

在深瞳看来,这正是“米未模式”的本质,作为独立内容提供商,凭借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内容创意和宣发方案去主导项目,在面对“大甲方”时依然保持自己的议价权。

传统影视版块已经进入“大甲方模式”很久了,编剧话语权长期处于谷底是一个重要的例证。

有资深编剧说“场工都想改我的剧本“,这可能是夸张的吐槽,但现实中“故事”或者说“创意”的完整性确实是影视内容制作时长期被低估的要素。

当演员、经纪公司、粉丝、投资人的意见都很重要,而改剧本、压缩服化道经费往往是成本最低且皆大欢喜的处理方式,整个大环境重宣发而轻内容,这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

在内容逐渐荒芜的当下,“米未模式”其实是一种复古路径。

通过将编剧、创排、内容制作等要素重新放在聚光灯下,“一喜”“二喜”的诸多作品,让市场眼前一亮,更让资本方有所触动——如果让剧本和创意去主导一个项目能使观众这样满意,为什么不试试呢?

然后就有了《大王别慌张》,有了《少爷和我》,平心而论,这些中短剧也并不是鹤立鸡群的好法,但它们在成本不高且演员表演技巧不太成熟的情况下,依然有收视、有好评,这就为投资人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比起让流量演员扛剧,让那些创排表演两手抓的演员来扛剧成本低而口碑高,完全符合资本诉求

米未“放出”这些喜人去担纲各种中小型项目,这不是单纯的“推人”,而更像是一种“裂变”。

当“少爷和我”、“胖达人”能够主导一个影视项目的时候,这些喜人小组就和米未一样,成为了独立内容供应商。

米未就像一个孵化器,通过孵化出一个又一个微型化的自己,实现对内容市场的进一步占领,提升了厂牌的影响力。

二、《喜人》风格的变化:解构的成分偏多,而构建故事偏少

走到今天,观众普遍反映,《喜人奇妙夜》的作品还是好看的,但给人的感觉并不那么“奇妙”。

普遍而言,节目创作逻辑更完整了,表演细节也更到位了。

举例而言,《一心一意》中吕严以“司机”的角色开车,对方向盘的应用就更贴近戏剧真实,前两季往往出现“方向盘乱晃”的情况,动作并没有与剧情严丝合缝,这既是演员的进步,也是节目的进步。

但是,《一心一意》给人的整体感受,和“二喜”中同样以专业名词作为主要笑料的《进化论》相比如何呢?

当然,要超越《进化论》谈何容易,这里完全没有吕严表现不好的意思,而是说,演技的进步、细节的丰满,并不一定能够使作品在整体上更出彩。

这当然也可以理解:

一方面,随着“喜人”厂牌知名度的提升,节目有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制作上必然也要总结经验、引进专业指导,从前那些让观众笑到流鼻涕泡怒骂“神经病啊”的东西必然会减少;

另一方面,土豆、张哲华、蒋龙等前期头部演员获得更好的资源后并没有留在竞演环节中。

本季新鲜血液是大量希望“被人看到”的腰部演员,他们的特长主要是在表演上,节目创排中主要依靠资深喜人和原有的编剧班底,这或许也导致了节目更有结构却少一点“灵性”的东西。

再者,当观众对Sketch喜剧越来越熟悉,制造惊喜本身也成为一件更艰难的事情

总之,节目的整体风格确实因此发生了不小改变。

这种风格变化的显著表现,就是竞演节目中解构的成分偏多,而构建的部分偏少

大锁的创作特长原本就是“偷窥生活”,《熬人奇妙夜》在预料之中,而其它大部分作品,走的也是观察生活、夸张讽刺现实的路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可作为观众来说,“会心一笑”的次数多了难免会有些倦怠。总是偷窥我的生活,那你们喜人有没有自己想讲的故事呢?

事实上,《雷欧雷农场》和《渡口》的高票高口碑也显示了一部分观众的倾向,喜剧当然可以通过解构来表达,但这肯定也不是唯一的路径。

《小品的世界》是不是好作品?它当然是,从剧中人“觉醒”要砸第四堵墙,到“冰箱里的大象”,都是充满灵性的表达。

然而《小品的世界》更像是一个偶然的火花,大部分解构“春晚模式”的喜剧,本身也陷入了旧叙事之中。除了“量子力学”组,很难想象别的组有驾驭这个题材能力。

喜剧想要讨论一些问题,这很好,但,并不是必须。 几乎没有讨论任何问题的《雷欧雷农场》和《渡口》 都获得了 肯定 ,某种程度上也是 在提醒主创们一件事:

过于执着于立意、主题升华、人物弧光,可能会丢失喜剧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小品的世界》中说的,墙外的人究竟是不是在笑?

所以《渡口》表达了什么,又讨论了什么呢?一个故事,观众看过,笑过,也感动过,这就足够了。

独立构建情境、完成叙事的能力,是喜剧人成熟的标志,土豆在《大王别慌张》的后采中也说过类似的话,“剧”要走在“喜”前面

解构现实和别的IP,更多凭的是聪明和灵感,而创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考验的是更加全面的能力。有过影视实践经历的喜人,应该更明白这一点。

但似乎,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一个隐形的天花板。

三、《喜人》的天花板:“创作优先”模式的贯彻难度

“喜人”小组,或者说那些由米未孵化出来的微型内容供应商们正处在上升期,许多问题都是被掩盖住的。

现阶段投资人愿意与他们议价有很多原因,马东和米未的“人情”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喜人积累的人气可以为项目带来确定的流量。

而更重要的则是,他们现在还是比较廉价的,不仅演技在线,还能参与创作、策划工作,还不需要协调复杂的明星档期资源,不用考虑经纪人、后援会们的意见,整个工作流简单、粗暴、有效率。

可正如NBA的新秀们在第三四年普遍会遇到“新秀墙”一样,喜人节目和头部演员们也都会遇到隐形的天花板。

随着目标观众对他们的“套路”越来越熟悉,基础流量不再是问题,可制造惊喜也越来越难,吕严的每一个小品都拿来与《进化论》《父亲的葬礼》比较,这谁受得了啊……

另一方面,“个人工坊”模式可以主导中小型项目的创作,但在参与大制作的时候,“创作优先”的理念还是很难贯彻的

《庆余年1》上线时,人人夸赞“神编剧”,到了《庆余年2》编剧怎么就不神了,还被吐槽得厉害呢?

归根结底,还是老生常谈,钱过一亿,连天扯地,多方利益权衡博弈,主创话语权是会被反复稀释的。

喜人的喜剧小队组合“某某某”参与《庆余年2》演出,他们的角色就是单纯的演员,腾讯年度项目大概还轮不到他们指手画脚吧。

同样的,粉丝可以称赞蒋龙、史策在《狗剩快跑》里和秦海璐等老牌演技派对上了戏,左凌峰、张维伊们在超级IP中有了台词和角色,蒋诗萌在春晚舞台也没有垮掉……

这更多是对他们演技和舞台经验的肯定,他们的角色还是回归到了演员,而不是“内容供应商”。

“新物种”确实给了内娱一些新的可能,但距离“改变现状”,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当然不管如何,如果米未能够继续裂变,孵化出更多兼具表演与创作能力的“喜人”,行业或许真的会更好一点吧。

近期好文,点击阅读:

【投稿|转载|合作】

请添加微信:Rr523_(安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