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萍、马静两位是我的老邻居,亦是老同学,退休后,我们一起聚会时,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儿时,回忆一起上学,放学,互相串门那快活的日子,回忆我们在国棉五厂四宿舍度过的童年时光。

回忆国棉五厂四宿舍,其实是述说我们五六十年代的生活精神状态,表达长大以后我们对五厂四宿舍的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纱厂(国棉五厂)厂区老照片

现在史料记载青岛国棉五厂原名“上海纱厂”,位于青岛四流南路。1934年3月由日本福昌公司建设,1935年5月1日正式建成投产。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1月中国纺织建设总公司青岛分公司接收了“上海纱厂”,并改名为“青岛第五棉纺织厂”,简称“国棉五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原厂址改建为“青岛纺织谷”,充分利用了原厂房实行多种经营,成为了青岛的网红打卡地,是一个很不错的旅游景点。原青岛国棉五厂当年作为国有的纺织企业,五、六十年代曾经和其他的纺织企业一起,创造了青岛纺织企业的辉煌,成为青岛企业的骄傲,成为全国纺织系统的骄傲。在全国的纺织企业中被称为“上青天”,也就是说,我们青岛纺织企业排名在上海之后,天津之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国棉五厂的各项福利设施完备,有医院、疗养院、幼儿园、小学,有职工宿舍,等等。职工宿舍有四个。其中第一宿舍是日本留下的建筑群,有单体别墅、联排别墅,当年是日本人居住的,解放后成为五厂的职员宿舍。第二,第三宿舍是比较老旧的居住区,都是些平房。第四宿舍是建国后新建的楼房,是员工的居住区。另外还有一个自建宿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说第四宿舍始建于1953年,是二层楼结构,共16个楼座,16个楼座中又分为甲等楼座12个,乙等楼座4个。每一楼座为一组,楼上10户,楼下10户,共20户人家,甲、乙房子是面积之分。自建宿舍都是平房,共是7排,每排是10户人家。还有3座楼房,我们称之为:三起楼!一层楼为4户,共36户人家!粗算第四宿舍居住500户左右人家。

五厂四舍比不过一舍的豪华气派,但比起二、三宿舍还是新了一些,并且是二、三层楼,每层楼有男女厕所、有自来水和洗衣池,虽然没有围墙,但有大门,大门口有管理室、有茶炉、有幼儿园、有冷库等。

我们的父辈大都是国棉五厂的职工。我们从小在五厂四宿舍中生活长大,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木给予了我们快乐,给予了我们生活,这里有我们成长的足迹,这里留下过我们美好的记忆,这里有我们顽童时代,青葱岁月的珍贵友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的我们,是那样的稚嫩、天真,那样的友好友善,那样的积极

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些趣闻轶事,一些温馨的点点滴滴,虽然都是生活中的琐事、小事,但却是镌刻在心里,磨灭不掉,至今想起来仍乐淘淘,喜滋滋的记忆

挖蛤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青岛有吃蛤蜊,哈啤酒之说。但是在我们小的时候,仅仅就是因为一是不用花钱出点力就可以有比较大的收获,并且可以吃到美味并饱腹。二是蛤蜊美味鲜嫩好吃。三是蛤蜊的做法和吃法很多且简便。可以炒、煮、拌,可以扒出肉来晒干冬天吃,可以用汤熬油,熬出来的油做菜的时候放一点味道很鲜美,可以用汤做嘎拉疙瘩汤。

五厂四宿舍离沙岭庄火车站海边不是太远,不知什么时候兴起了到海边挖蛤蜊,特别是夏天的晚上,人们根据每天的潮汐去赶海,有时8、9点,有时11、12点,更有时下半夜,邻里们三五成群相约赶海,那时候虽然我们还没有成年,但我们会跟着大人去赶海,大海里蛤蜊很多,好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赶海的时候有的是站在水里挖,有的是用嘎斯灯在退潮后的海面上抠。那时候大家特别盼着每个月退大潮的时候。每次赶海,每个人都个人忙个人的,挖了这一堆再找另一堆,快到涨潮的时候,就会听到找同伴的叫喊声,此起彼伏,有时蛤蜊多有人挖的上瘾,迟迟不肯离去。

往家走的时候大篮子、小篓子,棉布袋满载而归,背的、扛的、拐的什么方式都有,大家会超小道,走近道,边走、边唱、边喊,一是为深夜走路壮胆,二是收获的喜悦。

第二天清晨,就会听到家家户户用大盆(自己打的那种白铁板或铝盆)哗哗的洗蛤蜊的声音,蛤蜊煮熟了吃不了,就会剥出肉来晒干,到了冬天用蛤蜊肉炖大白菜或萝卜,那叫一个鲜幺,现在还经常想这一口。

爆米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当听到爆米花来的喊声,听到“嘭”的一声响,大家就知道爆米花的来了,大人孩子都会不约而同带着玉米、大米走出家门,由于人多,以至于要排队,但都是自家盛着米的器皿放在地上排队。这种手动爆米花,当一出炉的时候香气扑鼻。

和谐的邻里关系

五厂四舍的二层楼结构与现在的二层楼结构是不同的,那时的二层楼楼梯在中间,左右各五户,楼下十户,楼上十户。二层楼有一个露天的走廊,从楼的这一头能看到另一头,大家进进出出,忙忙碌碌,友好相处,张家长,李家短的,谁家有事都知道,谁家有事儿都能帮忙。有时候突然下雨或者变天,邻居就会赶紧把晒的被子或晾的衣服什么的帮着收回家。夏天热的时候,楼中间的大过堂,(楼梯间)有串堂风,大家会在这个地方聚堆,大人、孩子拿着小板凳,拿着大蒲扇,端着大茶缸喝茶聊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宽街是四宿舍特有的称呼,在第八组和第九组的中间,间距较大,大约能有现在学校的400米跑道大小操场大,全宿舍的孩子都在此玩耍,有的滚铁环,有的打毛尾,有的跳绳,各类玩耍游戏都有。

那时候玩耍没有什么玩具之类,都是很简易简单的,但是运动量却很大。玩耍的时候,孩子们撒泼的跑,有时候跑了一身汗,全然不顾,有时候磕得身上一块青一块紫的,但是谁也不去理会,甚至有时候破皮出血也都不在乎。玩的疯狂的时候都能忘记写作业,忘记回家吃饭,直到家长来叫,才恋恋不舍的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到周末在大宽街放电影,大家吃完晚饭拿着小板凳,早早的去占位置,占不到好的位置就直接在后面站着看,什么《小兵张嘎》《地道战》《朝阳沟》等等都是在这里看的,这些正能量的电影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至今大体的故事情节和演员,我们都能说出一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的自行车都是大金鹿的,孩子们学的时候腿都够不着,后面大人给扶着,学车的两条腿一条往下登,一条往上勾,尽管这样,还是乐此不彼。我的自行车就是这样学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的我们不知道有图书馆,但马路边常常有这样的小人书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的学习机会,提供精神食粮。

宿舍的管理室

所谓的管理室就是现在的居委会或是物业之类。管理室每天24小时都有人值班,设置了一部电话。管理室每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既有管理人员,也有一些闲来无事的人在这里谈天说地,谈古论今,大家其乐融融。那时通讯不发达,没有家庭电话,也没有手机,谁家里有急事,可以去打电话,有时候也有急事来电话找某一家居民,管理室的师傅会亲自跑一趟,或是找人捎话,想尽办法通知家人。

宿舍的茶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炉设在管理室的对面。之所以称之为茶炉,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开水间。锅炉24小时运转。但开放的时间基本是固定的,而且一年四季有变化。但是不论什么季节中午、晚上肯定是开放的。每天居民们从宿舍的各个角落,前来打开水,人多的时候还是要排队的。有时候水不开的时候烧锅炉的师傅会告诉你,让大家耐心等待。但是锅炉有一个管,每当开水后就会打出哨子一样的声音,时间长了,师傅不用说大家也就知道水开了。

茶炉有两个师傅一个师傅是烧火的,一个师傅是收费的。那时的收费值得一提,就是每户居民买一个水票,上面有些小方格,打一壶水师傅会用小木杆儿蘸上印泥在方格里盖上一个点儿,如果是大一些的壶就给你再多画一个斜杠。一壶水一分钱。宿舍很大,离茶炉近的还行,离得远的打水往家走,往往有时要停下来歇一歇。那时孩子多,大部分家庭孩子去打水,打开水的时候,小孩子要在中途歇一歇。

管理室的后面有三栋楼是单身宿舍相对于居民来说,单身宿舍是封闭的,因此。宿舍的人对单身里面的情况不是太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我记忆中当时水票大体的样子。

五厂四宿舍的房子分两层,二层是敞开式的大走廊,每一层都有男女两个厕所。女厕所又分里外两间,里面是厕所,外面便是公共用自来水和洗衣洗菜的池子,时间一长大家都仅仅是接自来水,基本上没有在此洗衣服洗菜的。由于进出使用自来水的较多,所以外面的房间门基本上是关不住的,每到严寒的冬天,水龙头会冻,有时候能结厚厚的冰。

最初的学习雷锋影响了我们一辈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厂四宿舍的职工孩子小学大都是就近入学,有的到国棉五厂子弟小学,有的在青岛四流南路第二小学。初中在青岛46中学和青岛21中学学习。就是在同一学校上学,也会分到不同的班级。我是在青岛四流南路第二小学上的小学,刚入小学的时候,学校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都很正规,很严格,那时候我们没有家长接送,都是小伙伴一起相约走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有时候我们边走边聊,边聊边吃零食,嬉笑打闹。有的时候放学就会约好了,到同学家一起写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是1963年发表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后,我们这些小同学学雷锋的积极性特别高涨。大家争先恐后地背诵雷锋日记,学习雷锋的事迹。我们的记忆特别深刻的是雷锋日记当中一些片段,比如“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虽然那时候的我们不太懂,日记的形式和要求,但是老师讲的雷锋事迹,他的那些一段段故事,那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艰苦朴素的精神确实在我们的思想深处,在我们的幼小心灵里牢牢的扎下了根,成为影响、引导我们一辈子做人做事的思想基础。那时候大家还把自己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回家以后做了某一件好事高兴的炫耀式的讲给小伙伴听。

不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们的基础教育不是很扎实。但是由于我们年龄小,基本没有参与其中。

到了初中我们开始了文化基础课的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流南路第二小学一些好苗子多年以后,成为了国家发展建设的栋梁,比我小一届的牛鲁平就是我们青岛的名人之一。我们这一届的黄明水也是我们学校的骄傲。

国棉五厂四宿舍已经成为过去,快到古稀之年的我们,每逢在一起的时候,总会想起儿童时代,想起快乐的儿童时代生活过的地方,那天真快乐,无忧无虑的一幕一幕犹如在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为生活在国棉五厂四宿舍而满足,为有这样一群小伙伴而高兴,为有一个快乐难忘的童年而骄傲,虽然我们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但是我们为国家、单位做出了贡献,我们为各自的小家庭付出并有所回报,我们的身心健康阳光,晚年生活愉悦,当回首往事的时候留恋、难忘、兴奋、快乐足够了。

感谢谭萍、马静提供的一些素材。

欢迎有照片的老邻居提供照片,以进一步完善,在此一并感谢!

本文作者:刘瑞华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